凌源市采取“党建统领、村社合一”的发展模式,以“党支部+合作社”为主要路径,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年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3个,10万元以上的村有86个,5万元以上的村有194个。
坚持党建统领,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2014年以前,全市有157个村属于无资源、无产业、无收入的“空壳村”,有230个负债村。针对这一现状,凌源市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党建的龙头任务,加快推进。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成立了以凌源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制定了《凌源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意见》,把“村社合一”作为主要发展模式,探索出了盘活闲置资源、加快土地流转、兴办专业市场等15种途径。二是选优配强村书记。凌源市委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新选拔127名合作社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担任村书记,使“双强”型村书记达到90%;将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村书记“一诺双述双评”的重要内容,坚持每半年对村书记进行一次履职评估,先后对业绩突出的16名优秀村书记进行表彰,有4名优秀村书记通过选举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对不胜任的坚决调整撤换。三是注重要素保障。依托范杖子村全国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及乡镇党校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每年组织实用技术培训2700余人,并为每个村都配备一名科技特派员。在有条件的村示范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组织合作社参加产品展销会、订货会,把特色产品和品牌推广到全国。
发挥产业优势,打造村社合一的发展模式。凌源市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菜、花、果、畜”四大主导产业,总面积达到24.7万亩。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设施农业为基础,引导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组织,通过“村社合一”,探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推动合作社党建工作,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党旗红”。近几年来,凌源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财政投入、党费补助,建立400万元合作社专项发展及党建基金,通过资金扶持、典型带动等方式,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扩面提质增效”工程,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06家,单独建立党组织105个,联合建立25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16名,使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达到100%。二是推动村社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发展“一体化”。积极引导和鼓励村党组织单独领办、创办合作社,与能人大户联办合作社,全市由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现已达到168个。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由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并以土地、资金、资产等融资、入股,实现了村党支部与合作社的有机结合。范杖子村作为“村社合一”最早实践者,村党组织创办了农峰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温室大棚现有2020栋,年产甜椒2.7万吨,成为东北最大的甜椒生产基地,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30万元。三是推动脱贫攻坚和集体经济精准对接,实现“富民强村”。凌源市坚持以产业扶贫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村社合一”的组织优势,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推动脱贫攻坚和集体经济同步发展。目前,全市120个贫困村已实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全覆盖,通过流转土地、利润分红等叠加方式,带动7902户贫困户脱贫增收,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初步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牛营子镇郭家店村通过领办股份制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已达70万元,带动118户24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拓宽发展思路,实现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路径。坚持“党建统领、村社合一”,解决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谁是主体、由谁主导的问题。放宽视野、拓宽思路,在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化、市场化运作实现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一是加强项目建设。依托村级集体资源和主导产业,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思路,引导村集体开发市场前景好的生产经营项目,以项目支撑集体经济发展。凌源市小刘杖子村借鉴“BOT”模式,通过市场手段融资招商,发展工厂化育苗、蔬菜配送中心、农产品深加工、花谷旅游等项目,开展村集体和企业合作经营,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二是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设施农业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专业市场”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村级组织通过使用权入股、出租门市房等形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城关街道八里堡村党组织牵头建立了蔬菜批发市场,打造了面向東北地区的蔬菜交易集散地,村集体每年增收200万元以上。三是发展新型业态。充分挖掘自然风光、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土特产品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认养农业、采摘园、农家乐等项目。四官营子镇小窝铺村,利用古村落和水库资源,由村党组织牵头创办旅游公司,发展古村休闲文化旅游产业,每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此外,凌源市还针对位置偏远、没有资源的村,通过鼓励乡村发展“飞地经济”、异地置业创收等方式,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