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雷 郭媛丹
今年4月16日国务院新挂牌成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受到极大关注。7个月过去了,这个专门服务退役军人的部门在互联网上引起很多议论。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这个政府部门究竟运行得怎样?《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再次走进了退役军人事务部一探究竟。
高强度的接待工作
从成立至今,《环球时报》记者数次走进退役军人事务部,感觉变化巨大。在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不久的4月26日,《环球时报》记者就曾跟随来访的退役军人及其家属一起走进该部来访接待室。退役军人事务部的首位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王志明向《环球时报》记者感慨地回顾,成立之初,办公大楼正在装修,到处是施工设施,但为了早日进入正轨,办公人员一刻都不耽误地在“工地环境”中开展工作。
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再次走入退役军人事务部来访接待室,与早前相比,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宽敞明亮的接访大厅中,按照不同的省份划分了8个接待窗口,大厅内部还另设有6个“1对1”的接谈室,隔音效果也不错。在接待窗口和接待室里,还为来访的退役军人及家属准备了温水和纸巾。
据介绍,在过去7个月中,这个新部门的信访办公室共受理5.5万人次来访、2.5万件次来信。平均每个工作日要接待300余人的来访,还要处理160余封来信。自9月1日开通网络信访渠道以来,共受理网上信访3万件次,平均每个工作日处理500余件。
《环球时报》记者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办公现场也看到当天汇集来的大量信件,办公人员在紧张忙碌地处理通过网络提交的全国各地的网络信访件。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信访办的接访人员往往早上七点多就到岗,为接访做准备。工作人员透露,信访部门长期工作得出的经验是,要保证处理质量,每人每天也就处理三四十件信访诉求。面对信访量每天都在“高位运行”的情况,信访办的同志只能经常牺牲休息时间,自觉加班加点处理退役军人及其家属的诉求,按照“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工作要求,严谨、细致、高标准地接待着每一位来访人员、办理着每一封来信、每一件网上诉求。
“落差”是最棘手的问题
虽然退役军人事务部信访办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拧紧发条地忙,不少来自退役军人和他们家属的诉求却并不如他们所期待的那么好解决。信访办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最容易协调解决的,其实是那些没有按照法规政策安置退役军人所引发的信访诉求。因为地方上确实违规了,督办处理起来也会比较顺利。《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由于退役军人涵盖的范围非常大,上至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下至今天,而在这个期间中国已经经历过几轮较大的社会、经济和政策的变化,所以部里目前所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主要还是由于时代变化所导致的“落差”问题。
比方说,一些曾在国有企业改制前退伍的军人,当年转业后去了国营的糖厂、烟厂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很不错的企业,可如今相关企业破产或被兼并,这些退役军人下岗后,希望能给他们重新安排带编制的工作,以及恢复干部身份待遇。还有一些伤残的退役军人,希望重新评估和提高他们当年的伤残等级,并给予更多的补助。此外,还有一些并不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工作范畴的信访内容,也都找到了这里,比如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的问题等。
多名退役军人事务部的领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有些来访退役军人是把退役军人事务部当作了“无所不能”的部门,认为只要退役军人遇到的事,退役军人事务部都要管好。但实际情况是,退役军人事务部是给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制定安置和优抚政策的政策类机构,不是专门的信访部门。而且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不久,很多工作还亟须铺开,包括更广泛的调研工作,更开放的民意征求渠道等。
尽管有些诉求当前无法解决,有些诉求不属于职责权限,退役军人事务部并没有因此就直接将这些来访人员拒之门外,而是一方面肯定他们的付出,一方面耐心给他们讲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告诉他们哪些诉求是现实的,哪些是不现实的;对于确实生活存在困难的,也会要求地方有关部门给予适当帮扶援助。
更多政策正在制定中
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元年已为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派发了实实在在的红利。据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钱锋介绍,7月退役军人事务部会同中组部联合向中央单位下达980名军转干部安置计划。截至目前,中央单位共接收1068名军转干部,超额完成年度安置任务。
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方面,中央企业共提供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岗位1.5万余个,占中央企业年度新招录职工总数的5.2%。今年八一前夕,退役军人事务部首次发布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8月1日起,伤残人员定期抚恤金标准、“三红”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提高10%。此外,有关帮扶援助困难退役军人、解决他们的养老和医疗等后顾之忧,移交安置伤病残军人,平衡优抚对象待遇,丰富社会优待内容等多个政策也正在研究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