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关注抗衰老同心共筑健康梦

2018-12-05 06:45程石江
健康之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抗衰老老年病学说

⊙文/本刊记者 程石江

人类对自身衰老的认识和抗衰老的探索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课题,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这一学科的发展十分缓慢。目前,随着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近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衰老科学的了解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抗衰延寿的需要。

【中医与抗衰老】

人类征服衰老有文字记载的研究,至少可追溯到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 古代的“神仙方士”与后来的“道士”均是探索人体生命世界的“原始科学家”。

道家的认识:以“长生不死”为理想的道家对人体的生命学现象作出解释。《太平经》中就提出“精、气、神”是支配着人体生命的三大元素。“精、气、神”三者混一就可以长生不死。其大意是:生命由“ 精、气、神”所构成,由“精、气”决定着“肉体生命”的兴衰,此观点使道家在探寻“长生不死”的征途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后来中医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脏器中肾是贮藏“精”的处所,人体生命的衰老始于“肾衰”,因此,中医在抗衰老的方法上多主张“补肾”。由此看出早期的中医理论跟道家的论点是一致的,亦把“精、气、神”当作人体生命的基本内容。

中医的“肾虚”理论:肾为先天之本,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门因此中医抗衰老注重于“补肾”,认为“肾衰”则不能藏“精”,“精”之枯竭是人体衰老原因。中医学把生殖功能与性功能归属于“肾”的范围。故中医学在抗衰老理论上,多有“补肾壮阳”“补肾益精”“补肾固精”“补肾强精”之说。

人体的衰老和与之相关的疾病都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有关人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尤不与肾的充盈虚损有关肾虚可引起一系列未老先衰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肾阳虚具有组织形态学的物质基础、呈现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的特点;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从而延缓机体衰老。

【西医与抗衰老】

进入21 世纪后,人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许多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目前,我国老年人已达1亿3千多万人,这些老年人受到衰老的严重困扰,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2001年的71岁左右,但绝大多数人还活不到应有的寿限(115~120岁)。由此可见,在新的世纪里,衰老与抗衰老研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使命。

关于衰老的机理,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200多种衰老的学说,诸如衰老的生物钟学说、基因调控障碍学说、自由基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端粒学说、代谢失衡学说、免疫功能紊乱学说、“微损伤” 衰老学说、缺血损伤学说、糖基化衰老学说、羰基毒化衰老学说等等。这些学说之间一般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互为因果,一般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得到证实,但同时也应看到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够完整地阐明衰老的机理。纵观诸多的衰老理论,可以把衰老的因素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遗传因素: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 已证实某些动物存在“长寿基因”。

目前人类的基因图谱已经完成,随着对每个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必将最终破译人类衰老之谜,这无疑为抗衰老工作带来巨大的希望。二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中的致衰因子很多,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致衰因子危害最为严重,最常见的有CO、NO化合物、CO2、硫化物、过量的紫外线、各种农药和锄草剂等等,这些有害物质对人来说属于被动受害。而饮食结构不合理、不爱运动、吸烟、酗酒、吸毒等则属于主动受害。人们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精制糖和热量,则会导致体内自由基过多、糖基化终末产物累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和组织器官缺血的发生,进而加速了整个机体的衰老进程。不过,这些有害因子对人体只是“微损伤”,一般不被查觉和重视。

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致衰作用是人类独有的,诸如社会角色的转变、事业受挫、高度紧张、不受重视和尊重、孤独无援、子女不孝、精神打击、生活困难等。这些致衰因素不仅直接导致了人们的心理衰老,而且也加速了躯体的衰老。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在衰老机理研究中,既要重视遗传基因对机体衰老的主导作用,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对人体的致衰作用,因为不良环境因素不仅每时每刻促使组织细胞和整体的老化,也可损伤DNA和RNA,使基因发生变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因素的致衰作用更为普遍且更有实用价值。因此,在未来的衰老机理研究中,应把环境因素的致衰作用放在重要位置上。从以上衰老机理研究来看,抗衰老的确是一个十分宠大的综合工程。大量研究表明,抗衰老必须把握住以下原则:抗衰老的起始时间应该在成熟期后,也就是25岁左右,早期抗衰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抗动脉硬化应及早进行,并坚持终生。抗衰老应采取综合措施,切不可单纯依赖药物作用;抗衰老措施要长期坚持,切不可半途而废;抗衰老应与老年病的防治结合起来,譬如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既是抗衰老的需要,又是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措施;抗衰老必须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把保健抗衰知识教给广大群众。

关于抗衰老的具体方法,必须强调采取综合措施,综合性抗衰老应该是今后抗衰老的发展趋向。具体来说,综合性抗衰老应该包括: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发展安老工程,树立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培养良好的心态,树立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生活有规律,不吸烟,少饮酒,适宜锻炼;治理环境,防止工农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污染,改善环境条件,减少致衰因素;坚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限制总热量、动物脂肪、胆固醇和食盐的摄入,多吃奶类、豆类、鱼类、蔬菜、水果,饮食多样化;适当选择中西抗衰药物。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考虑选用抗衰老保健药物:一是当非药物抗衰方法不能控制某些老化症候时;二是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失时机地选用针对性药物,如妇女更年期前要注意补钙并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对高危人群(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倾向者等)应及时给予调节血脂、血糖和抗动脉硬化的药物。实践证明, 联合应用活血化瘀(降脂通络)、补肾健脾(调节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抗氧化剂、维生素、微量元素类等制剂,可以收到良好的保健抗衰效果。

总之,衰老与抗衰老研究要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社会,面向社区,面向基层,开展大样本的抗衰老人群观察,把抗衰老研究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

【科学角度应对抗衰老】

衰老是随年龄增加而缓慢出现、普遍发生的生物学过程衰老是指绝大多数生物正常生理功能出现不可逆的衰退过程。就人类来说,衰老可表现为皮肤皱褶、头发花白、行动迟缓、相关激素分泌减少、记忆功能减退以及多种脏器退行性变化等多种现象。从方便研究的角度,对老年期出现的机体生理和结构的退化,使用“衰老”术语专门加以描述。在正常人体中,衰老要经过数十年的漫长时间,是缓慢出现的、必然发生的生物学过程。衰老是个体走向自然死亡的必然步骤,其生物学意义是给新个体留下生长和生活空间,以保持该物种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延续。衰老现象具有生物进化的保守性,即便是低等单细胞真核生物酵母也存在衰老过程。衰老与发育过程明显不同。就人类而言,从受精卵到完整胎儿的发育过程是受严格的遗传程序控制的,大约要经过40周才完成;而衰老从开始到显现退行性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没有观察到明确的程序性现象。正是由于上述特点,致使衰老机制的整体研究花费时间长,不可控的因素多,获得研究成果的速度慢。

衰老细胞是人体器官衰老、整体衰老的结构基础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衰老现象也必然发生在细胞水平上。细胞衰老是指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逐渐停止增殖、体积膨大、颗粒物增多的现象。2011年,美国科学家证实:清除衰老细胞,能明显减少老年病的症状。这些研究进一步阐明了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整体功能的改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也为通过多种方法清除衰老细胞,从而减轻老年病的症状建立了理论基础。

衰老是老年病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老年病是指随着人的年龄增加而发病率明显升高,且与衰老密切相关的疾病总称,属于慢性病的范畴。大量研究表明:衰老与老年病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过程,是老年病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正是由于衰老与老年病存在的因果关系,难以区分“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的界限,导致至今仍然未找到特异的、与疾病无关的、纯粹属于“生理性衰老”的生物标记物。将老年病发生的基础建立在衰老机制之上,符合基础医学长期来的研究结论。也便于确定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目标,提高公众对老年病的认知;可以说,衰老机制研究是老年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本共识进一步明确老年病是难以根治的疾病,其根源在于衰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必然发生的生物学过程。

【关注全民抗衰老】

在公众抗衰老实践中,一个普遍问题是抗衰老到底从人的哪一个年龄段开始?这既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抗衰老效果的问题,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科学问题。基于大量科学研究得出的答案是:从中年开始抗衰老效果较好。从出生、发育成熟到老年期的人生过程中,老年期很多不同于青年期的生理衰退现象就是衰老表现。此外,从中年开始抗衰老,是因为该阶段已出现了一些与衰老相关的变化,已经积累了损伤。因此,抗衰老从中年开始,效果会更好。

人类个体的最高预期寿命取决于其遗传背景,能否真正存活到相应年龄则取决于其所处环境、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人类的寿命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即使同一父母所生育的子女也表现出明显不同。根据对长寿老人、百岁老人与普通人的比较研究,发现百岁老人具有明显的遗传因素的差异;此外,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根据我国“长寿之乡”评定的情况看,具有“区域长寿”的特点,区域内的环境、地理、人文等因素对长寿老人的寿命也具有明显的影响。根据目前综合性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人类个体的最高预期寿命取决于该个体的遗传背景,能否存活到相应的年龄则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这里所述的遗传背景,既包括由DNA 序列决定的基因,也包括表观遗传的变化。

在人群中,常见到某些十分矛盾的现象。如“吸烟有害健康”是科学界研究的共识,但也有少数个体,一辈子吸烟仍然能健康长寿,从而影响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效果。与上述的情况相类似,本共识既承认遗传背景在个体的最高预期寿命中的决定作用,又强调个体的健康和寿命与其生活方式的密切关系。在健康维护中,个体的责任也是十分重要的。

衰老机制研究与抗衰老实践要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文化的精华为了应对我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因此,无论是衰老机制研究,还是抗衰老实践,都要与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存在于中国大地2000 多年的中国传统医学,为中华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发展出了很多认识衰老和抗衰老养生的原则和疗法,值得去继承和发展。

中国的先贤们已经总结出了人生的规律:生、老、病、死。这个规律仍然符合现代人的人体自然规律,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理性光辉。“生”是指出生和出生后的生长,这是人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老”就是衰老,人体发育成熟后逐步老化的过程。此外,中国文化尊老、孝亲的优良传统,“数代同堂”的祥和愿景,都十分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随着世界人口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口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老年人医疗需求增加所造成的医疗压力,尤其突出。研究抗衰老药物,预防和治疗老年病是目前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中医学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在此,《健康之友》杂志呼吁国家加大对衰老与抗衰老研究的基金投入,重视学科规范,促进衰老、抗衰老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健康发展衰老机制尤其是人体衰老机制研究,是建立科学应对老龄化理论基础的重要路径,抗衰老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对策。因此,强烈呼吁国家继续加大对衰老与抗衰老研究的基金资助力度,深化老年医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养老服务、保健及长期照护的研究。此外,要重视学科规范,尊重和继承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促进衰老、抗衰老研究和实践的健康发展,以利于形成与中国崛起相适应的学术地位,最终为解决老龄化难题,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猜你喜欢
抗衰老老年病学说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学会4招科学抗衰老
Joseph F. Engelberger
地黄貌不起眼补肾增强免疫抗衰老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研究
旷云学说普通话
常搓八部位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