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永红 陈开林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盐城 224002)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生勤于著述,多有创见,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其作品单行出版甚多,后由门人搜集整理,汇编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年刊行。大陆方面,九州出版社于2011年亦整理出版了《钱穆先生全集》。由于钱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较长,且辗转于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加之单篇文章载于不同刊物,较为分散,搜罗不易,全集的整理结集工作难度较大,难免有所遗漏。对此,学界时有补辑成果①刘桂秋《新发现的钱穆佚文〈与子泉宗长书〉》,《江南论坛》2005年第4期,第58-59页;赵灿鹏 《钱穆早年的几篇佚文》,《读书》2010年第3期,第128-129页;李秀伟 《钱穆先生佚文六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年第5期,第58-60页;楼培 《浙大抗战西迁时期钱穆佚函一通》,《浙江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第158页;陈开林 《钱穆佚文〈我国的边疆与国防〉》,《图书馆工作》2016年第2期,第67-72页;陈开林 《钱穆佚文〈对于章太炎学术的一个看法〉——兼论钱穆对章太炎评价之转变》,《图书馆工作》2016年第3期,第68-72页;陈开林 《钱穆佚文〈荀子篇节考〉》,《临沂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30-35页;陈开林 《钱穆佚文〈废除学校记分考试议〉》,《图书馆工作》2016年第4期,第65-70页;陈开林 《钱穆佚文〈秦人焚书坑儒本诸荀韩为先秦学术中绝之关捩论〉》,《临沂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第24-35页;陈开林 《钱穆佚文辑补四篇》,《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21-28页。。
钱穆自1912年任教无锡秦家水渠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1]。1986年在素书楼讲授最后一课,自此告别杏坛[2]。观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七十余年,经历了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几个阶段,并有创办学校(香港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探寻作为教育家的钱穆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对于钱先生教育理念的考察,主要是以其相关著述,诸如《新亚遗铎》、《文化与教育》、《师友杂忆》等书为对象,进行发掘和总结。实际上,除了先生全集所收诸文外,尚有一些集外之作,尚未被学界关注,其中不乏专论教育的文章,如《废除学校记分考试议》[3]之类,是了解先生教育理念的第一手材料,理应加以重视。
《教育与人生》1924年第43期刊有钱穆《指导中等学生课外读书问题之讨论》一文[4],乃其佚文。本文以此为基础,稍作探究,藉以管窥其教育思想,并对其现实意义略加说明。
上篇 关于指导学生课外读书的一个报告
(一)除精读外,有无略读之规定?
本校各级国文,除精读选文外,每学年由校指定课外读书一种,为共同之研究。
(二)如有规定,读何书?
前期第一年读《论语》,第二年 《孟子》,第三年 《史记》;后期第一年 《左传》,第二年 《诗经》;第三年诸子,规定 《老》 《墨》 《庄》 《荀》 《韩》《吕》 《淮南》 《小戴礼》 《论衡》九部,由学生选其一部或两部。
(三) 略读于何时间行之?
略读时间,除第一年有课内讲解外,统于课外行之,而课内加以讨论。其详见下。
(四) 指导方法如何?
前期第一年,指定读书:《论语》。
本学年每周国文课九小时,《论语》研究占两小时,由教师将《论语》分类选钞,印发讲义,并附简注。其分类大略如下:
①孔子之事迹。
②孔子之性情及其日常生活。
③孔子之弟子。
④孔子之学说——1政治论;2道德论。
以上选材,间亦旁及《左传》、《檀弓》诸书。
所发讲义,先期预习,再于课内共同讨论。其主旨在养成学生有系统的读书之方法,并注重事实的考察与整理,以为以下五年自由研究之基础。
前期第二年,指定读书:《孟子》。
本学年每周国文课七小时,《孟子》研究占两小时,除《孟子》原本外,兼发补充及参考之讲义。每周由教师先发本周研究进程表一分,指定研究章目,并开示笔记大纲,由学生于课外修习。堂课两时,分质疑问难共同讨论及教师公共指导之时间。其研究之进程大略如下:
①孟子之事迹——1游梁;2游齐;3由宋归郑之滕至鲁。
②孟子和同时学者之辩论——许行;匡章(陈仲子);宋牼;夷之;白圭;淳于髠;慎子;吿子。
③孟子和诸弟子之讨论—公孙丑;万章;其他。
④孟子之性善论。
《指导进程表举例》
孟子之事迹——(一)孟子游梁(第一节)——《梁惠王》第一章至第六章
读本:《孟子集注》 (朱熹);
参考书:
1、《孟子正义》(焦循);
2、《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3、《史记 ·魏世家》。(均节抄)
笔记大纲:(全做)
1、孟子至梁以前梁国之国势。
2、孟子对于梁国所抱之政策。
问题:(除第二题必答外,余可随意)
1、当时七国战争与现世列强交争有何异点?
2、当时一般平民对于国家之观念如何?其生活之状况又如何?能本此六章中寻得材料为之证述否?
3、王道与霸道之异点何在?
4、梁惠王与梁襄王为人之比较何若?
读后评:(除第一题必答外,余可随意)
1、试评孟子义利之辩!
2、孟子云:“天下定于一”,又云“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其后秦一天下,秦非不嗜杀人者,天下亦未能定。试评孟子所言是否有当!
3、试评孟子此言,对于现世尚可援信否?
4、或谓爸爸妈妈式的政治家,其弊足以消杀人民自动进取之能力,孟子讲政治以为民父母立论,其利病得失究若何?
随笔:各举所见所疑书之。
以上一节研究时间以星期为限。
本学年主旨,在继续上学年指导学生有系统的读书之方法,并注意养成其做读书笔记之能力。
前期第三年,指定读书:《史记》。
本学年每周国文课第一学期五小时,第二学期四小时。《史记》研究各占一小时,为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教师公共指导之时间。学生得以能力高下分组研究。能力较弱者以《史记菁华录》为读本,能力较强者得读《史记》原本,略分战国为一期、秦及楚汉之际为一期、汉代为一期。上古期与春秋期均删去不读。先由教师指定范围,提示纲要,由学生自由研究,读书笔记得由学生自由制作,交呈教师批阅。本学年之主旨,在继续前两年养成学生有系统的读书方法及做读书笔记外,并得分组研究较为更自由之发展。
后期第一年,指定读书:《左传》。
本校后期三年,课外读书得由学生自由选认,加给以选科之学分,第一年选修读书指定《左传》,以杜注本为读本。略据马骕《事纬》,由学生自由研究。另有教师编选补充参考之资料,其共同讨论及指导于课内行之,每周两小时。
后期第二年,指定读书:《诗经》。
本学年选修读书指定《诗经》,以朱子《集传》本为读本,另由教师编选补充参考之资料,其共同之讨论及指导于课内行之,每周两小时。
后期第三年,指定读书:诸子。
本学年选修读书以诸子为范围,规定《老子》《墨子》 《庄子》 《荀子》《韩非子》为主,《吕氏春秋》 《淮南子》《小戴礼记》、王充《论衡》为副。由学生自由认选其一部或两部,分组研究。如选《老》 《庄》者得附选 《淮南》,选《荀子》者得附选《小戴礼记》,选 《墨子》者得附选 《论衡》,选《韩非子》者得附选《吕氏春秋》之类。堂课两小时,为教师之组别指导及各组之研究报告及讨论。
(五)用何方法考察略读之成绩?
本校各年指定课外读书除在课内公共讨论报告并于课外制作读书笔记外,并随时举行相当之测验,及提出研究论文等。
(六)附带的说明
本校上列办法,根据于以下之意见:
①前期三年,指定必修书目,得为切实详密之指导,令学生养成自首至尾专攻一书之精神,并开示其系统的研究之门迳。
②后期三年,自由选读,可以不失前期之精神,而于学生之志趣、能力、时间,亦得兼顾,俾得为切实相当之发展。
此外学生课外自由阅读,并无详密之规定,统由学生自己选择,或经教师之审定,或否。另有一课外阅书统计表,随时由教师查验,其表式如下:
年级课外阅书统计姓名 所读书 时 日 读法(分精读略读及全读选读部分读两项)成绩(分笔记及读演两项)自 月 日至 月 日 精度选或略读全等 有笔记几节几百字或曾作一次讲演等
下篇 答客问
(客)中等学生对国学应使略识门迳,上列书目,似嫌太简。
(主)此乃事实问题,我非不能多开书目,特恐徒务其名未收其实,不如卑之无甚高论者为可依循而见效。此其一。现在中等学生之读书,并不患其不多,特患其无周密之精神,无切实之方法;模糊影响者有之,割裂鲁莽者有之,徒长虚憍无裨实益,以此而多读,毋宁少读。此其二。本校六年选文,前三年依文学史次序,后三年依国学分类,编选各时代著名作品,后三年又有他项选科如国学概论,文字源流等。学者苟能通习,于国学门迳亦可约略认识,不必贪多务广。此其三。以后教育日渐发达,学龄渐趋一致,以八岁入初级小学计算,十四岁入中等学校前期,十九岁半毕业于高中,既须为多方面之发展,又未必人人有中人以上之资性,则其对于读古书治国学之负担,似亦不能望之过奢。此其四。读书治学,本系终身之事业。今日之中学生,苟能养成真实读书之精神,潜研专攻,实事求是,有稳定之德性,采周密之智虑,出校以后,年富力壮,即无升学之机会,宁不可以为继续之研究。何必于此数年间强之为此,食古不化,博杂不精,虚憍浮滑而不切实,以斫丧其根基,而转使无上进之望哉?此其五。
(客)指定各书偏于古代,对于时代精神似相背谬。
(主)此亦事实问题。所选既少,取舍不得不严。《红楼梦》 《水浒》非不佳,较之《史记》 《左传》究竟何种更为有研究之价值?近人翻译的或创作的新文学如周作人之《点滴》,鲁迅之《呐喊》等非不好,然较之《诗经》究竟何种更为有指导之必需?兼鹜旁趋,既无成效,舍彼就此,谅所首肯。
(客)前两年先读 《语》 《孟》,是否带有尊孔之意味?
(主)以学校之国文教授,而兼带一种党派的宣传之臭味者,此事为余所绝对的反对。本校前二年先读 《语》 《孟》,别有理由。
(客)愿闻其说!
(主)选择标准,须求其近于根本的。要读程朱陆王尊孔的书籍,和现代胡陈诸君非孔的言论,究竟先须读 《语》 《孟》本书。选择标准须求其近于普遍的。近人以《附掌录》、《魔侠传》,宋词,元典,王充 《论衡》,崔述 《考信录》等列为中学课外之读品,究竟较之 《语》 《孟》,孰为有更普遍之价值?选择标准须求其近于永久的。易卜生之戏曲,较之莎翁孰为更永久?近人之《冬夜》《草儿》 《飞鸟》 《新月》较之陶、杜,又孰为更永久?平心而论,苟须一读古书,《孟》 《语》自当首选。
(客)第六年诸子一项,何以又多开书目、与前步骤不相一致?
(主)诸子要略,本已于国学概论及国学文钞中容纳。治学端贵专攻,不尚博杂;又须实际研求,无取浮掠虚论。故于最后一年,别立诸子一目,俾得专精一书,以药浮掠空虚之病。而诸子各自成家,难可轩轾。由教师指定一种,似嫌拘狭,故使各自认选,较有伸缩。推其所治者限于一家,而其对于读书为学的方法与精神之认识,则不限于此一家也。所以列有附选者,以历年皆有教师编选补充参考之资料,本年分组研究,即以附选一书,而能力较高者之自为参证也。
(客)何以《语》《孟》不与诸子同科而特加注重?
(主)孔,墨,孟,荀本不必定争高下。惟即以书籍而论,《语》 《孟》自宜先读,《墨》 《荀》自应后及。《语》 《孟》之言,自可授之人人,《墨》 《荀》之说,不得不期以专究。我恐子或以轻视孔孟讥我,乃反怪其特加注重耶?
(客)舍前开列书目,岂更无为今日中学生所应必读之书籍,何以不再列举?
(主)近人所定中学生必读书目,多者踰百种,少亦数十种,苟有俊才,尽可依程趋赴。惟此所定,皆须教师详密指导,乃为一般学者计,为切实收效计,故不更避挂一漏万之诮也。
(客)本所论者为略读,而子开陈方法则精读不啻,名实相乖,又是何故?
(主)我所谓略读者,乃少读几部为略,非鲁莽割裂模糊影响之为略也。
客既无言,主犹有说,请再条举,以俟教正。
讨论指导中学生读书问题,应先注意者:
(一)须着眼于多数学生,而定一普遍之标准。
(二)须着眼于多数学科,而定一适当之分量。
(三)须着眼于多数书籍,而定一公平之选择。
(四)须着眼于多数事实,而定一更可能而更见效之办法。
关于中小学教育问题,钱先生屡有撰述,如《废止学校记分考试议》 (1919年)、《中等学校国文教授之讨论》 (1920年)、《编纂中等学校国文科公用教本之意见》(1925年)、《改革中等教育议》 (1941年)、《从整个国家教育之刷新来谈中等教育》 (1942年)等,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有感而发,可谓有的放矢。《指导中等学生课外读书问题之讨论》一文系针对中学生课外读书问题而作,系统探讨了中学生课外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的问题。这里面包含了钱先生自己的读书经验,可为学生读书提供准则。虽然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距今将近百年,但对于今天的中学生、乃至于大学生的课外读书问题,依然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
就这篇佚文而言,可以看出钱先生的教育思想,约有数端:
(1)教育之重要性。夸美纽斯曾指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授给一切人的所有艺术”[5]。这说明人具有可塑性,教育是面向全体人类,任何人通过教育都可以得到发展。钱先生长篇大论地讨论课外读书问题,即是认识到此一举动为中学教育的一件大事,值得重视。
(2)教育要注重方法。卢梭曾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6]5。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则有赖于教育,诚如他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在出生的时侯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6]7。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阶的学生,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地制订相关的教育方案。所读的书有难易之分、考察方式则有多种形式,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
今天的中学生囿于应试教育的模式,读书多急功近利,甚或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而大学生在脱离了高中时受老师管制的教育环境,面临大量的空闲时间时,却不知道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面挑选有用的典籍,甚或不知如何读书。这些困惑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而钱先生的这篇文章恰好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
(1)读书贵有恒,不贪多务得。在下篇《答客问》中,以模拟的方式提出疑问:“上列书目,似嫌太简”。先生从五个方面加以反驳,认为读书“不必贪多务广”,而“系终身之事业”,需要“养成真实读书之精神”,掌握“切实之方法”,“以为继续之研究”。而目下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经常有所谓的“中学生课外名著必读”、“大学生课外名著必读”,动辄数十册,数量庞大,让人无从下手。甚或在一些学校里经常有“一月一名著”的读书活动。盲目地追求数量,其结果往往是表面上的繁荣,所谓“样样精通”,也不过只是“洋洋稀松”罢了。学生既没有通过看书获得知识,相反,疲于奔命的阅读量倒让他们丧失了读书的乐趣。钱先生主张“养成真实读书之精神,潜研专攻,实事求是,有稳定之德性,采周密之智虑”,即是要通过精读一部名著,从多角度进行剖析,撰写读书报告和论文,并和师友交流讨论,进而培养自己读书的方法,然后再去攻读其他典籍。如此才会学有所得,并且得心应手。所谓“读书如攻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因材施教,不取苟同。如读 《史记》时,先生提出“学生得以能力高下分组研究。能力较弱者以《史记菁华录》为读本,能力较强者得读《史记》原本”;读诸子时,亦是“由学生自由认选其一部或两部,分组研究”。这充分体现了先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搞一刀切,而是注重差异化教学,以便因材施教。这也是亟待关注和改革的时下教育困境。中学生教育有升学压力,围绕考试这一指挥棒而运作;大学生教育则限于人力和物力,有合班教学的现象——这都为泯灭差异化提供了土壤。如何在中学大学教育中,化解这些难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但先生的做法无疑是一个窗口,可以借鉴。
(3)兼顾多数,共同进步。在文章最后,先生提出注意事项,认为“须着眼于多数学生”、“须着眼于多数学科”、“须着眼于多数书籍”、“须着眼于多数事实”,以收到普遍、适当、公平、见效之结果。而我们的中学、大学教育中,往往是培养优生、放弃差生,导致“优生愈优,差生愈差”的两极分化。先生主张争取大多数,即是考虑到一般学生的能力,以此为基准,加以考量。再加上差异化教学,就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出发,从而不断提升。
此外,文中还从考察方式、精读与略读、讨论方式、读书切入点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对于目下均有启发意义。要了解钱先生的教育理念,佚文是不可忽视的材料,值得挖掘和开发。本文稍作探讨,以期有所助益。钱先生另有一些关于教育问题的佚文,限于文章篇幅,有待另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