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淼
(陕西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陕西咸阳 712046)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逐步转型为现代经济,也极大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当前现代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一致。一方面,它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旧思想、旧观念得以破除,树立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观念,也极大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如诚信观念、自强不息和仁爱思想等等;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使得人们信仰缺失,受到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并对中国当前的文化教育产生了一些不好影响。经历千年发展和完善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双面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促进着经济的发展,而传统文化的落后和消极部分则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对立统一,并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经济基础制约着文化的发展。经济活动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如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社会,而到了工业社会,其文化冲击了农业文明,形成了工业文化。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最终和根本动力。第一,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受制并依附于一定物质条件的,精神文化活动的进行必须在人类解决温饱等基本生存之后;第二,文化就是物质和人类所创造物质的体现;第三,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政治活动中都凝结着文化的精髓,并体现着人的精神面貌,总之经济和文化都有机地统一在人和人的实践。
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三种状况:一是文化和经济发展是同步的,二是文化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是落后的,三是文化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第一种状况下,经济和文化在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第二种状况下,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将制约经济的发展;第三种状况则是文化先于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是否采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这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促进经济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传承和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流传至今的古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会也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中断,中华文化必将流传下去。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文所论述的传统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思维等,集历代传承和发展文化于一体。但是,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了以下方面。
一是以国家集体为重的权威观念。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产生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的观念并沿用至今,始终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至上,并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苟利国家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国民献身精神。
二是轻外在重内在,强调个人的修养。由于中国文化中淡薄的宗教色彩,使得人们注重个人自身、尤其是道德方面的发展,坚持修身为本,强调“正人必先正己”,要以身作则,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端正行为,才能管好和约束他人,实现治国和平定天下的目的,其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三是强调义的重要性,要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要义利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念的核心部分。人们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但要合乎情理,符合社会公益并受到社会认可,强调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这样的价值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传承至今。
四是强调和谐中庸,重视人际关系。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注重整体和谐,社会是在和谐中发展和壮大的,强调以和为贵。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就源于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的关系,并懂得尊重他人,友善待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和封建文明,虽造就了中国人勤劳、诚信、节俭、勇敢等良好品质,但同时也产生了安土重迁、缺乏竞争意识、家族观念浓厚等观念。因此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着两面性。
第一,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观念能够促进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造成的缺陷。现代经济既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性,又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受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影响,中国实施宏观政策进行调控时,更能够有效避免社会失序,增强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和全社会的凝聚力。在公司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集体主义仍是有效的道德原则和坚持标准,坚持集体利益为重,但也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和尊重个人利益。
第二,强调自身修养能够促使个人及其行为的自律。在中国经济向着现代经济转型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付出了较少成本。在现代经济发展,强调经济主体之间的良性竞争,强调个人的修养,注重个人的信用和声誉,但要在现代经济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自珍自律,注重个人修养。
第三,以义为重的观念有利于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现代经济发展还不成熟的今天,科学的价值观还未建立,而且在商品经济中比较注重利益,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只强调利益就会造成恶性循环,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个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诚信理念,在追求正当利益的基础上,减少风险发生可能性。
第四,和谐中庸的观念有利于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近些年来,人们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及经济发展都来不开社会,现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应是和谐的,两者应在和谐的关系中相互促进。在经济发展中,和谐观念能够缓解不同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更要如此,注重群体的和谐、关心他人、敬业奉献、勤奋和谐、互相合作。
第一,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发挥。由于传统文化中过分强调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重视个人利益,就会使得个人无法实现自身的追求,就会产生惰性,没有发展的动力,这样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且深受重视人际关系观念的影响,在招收人才时除去优秀人才,大多通过关系进入,这样不利于企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二,不利于人才培养。因为中华文化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缺乏和外界交流,这使得文化具有封闭性,在影响中国人心理的同时,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样也使得传统文化内容缺乏实用性,教育方面只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是宝贵和最关键的因素,而且现代经济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第三,轻视物质激励,竞争观念不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观,要求人们对于名利不重视、不争不抢、安分守己、与世无争。而当这些观念成为一个民族的性格后,将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进程。人类的发展证明了社会的前进最终要靠物质,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而且这些观念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和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不利于经济发展。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强化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注。
第四,缺乏创新、效率和大局观。由于受到人们安土重迁、家族观念重等思想影响,因而人们比较保守、唯古是法,而且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使得人们行为效率比较低下,缺乏创新理念,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人们缺少把握大局观念和只考虑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利益,这些都和现代经济发展相悖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所以,要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和不利之处,积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现代经济的良好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眉江.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J].现代哲学,2013,(5).
[2]巩娟娟.中国儒家生态思想及其对当今消费异化问题的破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1).
[3]张天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经济价值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9).
[4]陈瑶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及对其发展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