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18-12-05 20:51王红焱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东印度茶叶贸易

王红焱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在早期的东西方贸易中,无论就贸易规模还是社会影响而言,中英贸易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从17世纪—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一直是中英贸易的绝对主角,茶叶是其经营的主要商品,因此,研究东印度公司的华茶贸易,对于认识早期中英贸易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1 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的发展

1.1 南洋间接贸易阶段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并获得对整个东方地区对外贸易的独占特许权,最初主要从事香料贸易,“靠胡椒哺育起来”。在中国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欧洲后,饮茶习俗在欧洲逐渐形成,这个潜在的市场对英国东印度公司产生了极大的诱惑。而由于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东印度公司主要借助其在南洋的一系列商馆,通过间接贸易的形式开展对华贸易。1601年,公司派遣商船开拓对东方的贸易,在爪哇万丹建立了商馆,在1603—1613年间公司共进行了七次对东方的远洋贸易,获利颇丰。但从记载看,早期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很少,1669年,公司从万丹购进茶叶143磅,算是第一次较大量的买卖;第二年,又再次从万丹进口茶叶79磅。虽然从17世纪50年代开始东印度公司每年都往国内运回茶叶,但一般都不是来华直接贸易,而是向南洋的华商购买侨销茶。

1.2 登陆厦门的试探阶段

通过南洋间接贸易的形式并不能满足东印度公司发展对华贸易的愿望,公司一直在谋求对华直接贸易的渠道。然而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初期对海外贸易实行限制政策,东印度公司作为后来者又受到荷兰、葡萄牙等国的排挤和阻挠,其谋求与中国直接贸易的进展很不顺利。直到17世纪60年代,公司终于实现了对华直接贸易的突破。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清政府为了遏制郑氏集团的力量,对台湾实行严厉的封锁政策,郑氏集团为了打破封锁,遂“邀请班达姆的商馆(属东印度公司)来建立商业联系”。1670年东印度公司与当时统治台湾的郑氏集团签订贸易条约,建立了台湾商馆,后又建立厦门商馆,为公司直接对华贸易打开一扇窗户,厦门成为17世纪末期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的主要据点。虽然这时期运销的华茶数额不大,最多不过160担,但其商业利润却十分惊人。1699年东印度公司购进茶叶的费用仅仅每磅2先令4便士,而在伦敦市场上却卖到14先令8便士。华茶贸易的丰厚利润吸引着东印度公司将日后经营重点转向了茶叶垄断贸易。

1.3 以广州为中心的扩张阶段

由于厦门的贸易环境并不理想,东印度公司一直在寻求更有利的贸易基地,而宽松友好的广州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1699 年,经过不懈努力,东印度公司终于首次获准直接进入广州自由开展贸易的权利,之后公司在广州的贸易发展很快,其对华贸易中心逐渐由厦门转到了广州。1757年,清政府出于防夷和海防安全考虑,关闭了除广州之外的其它口岸,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原先公司在另外三个通商口岸(福建、浙江和江苏)的华茶贸易也全面收缩到广州一口。这阶段中国茶叶的出口量逐渐超过生丝、瓷器等商品而居华出口商品的首位,到最后茶叶几乎占据了公司在中国的全部业务。从1701—1761年,广州输往英国的茶叶数量增长了50—60倍,而从1761—1784年大约又增长了4倍,其间东印度公司华茶贸易的数量波动很大,数量最大的年份为1771年,达到106000担。

1.4 垄断华茶贸易的鼎盛阶段

东印度公司华茶贸易的鼎盛时期是在1784—1833年垄断时期。为了追求更大利益,公司不断强化其茶叶贸易的垄断地位,对内禁止公司职员进行私茶贸易,对外不择手段排斥其它国家来华购买茶叶,包括“增派士兵沿途阻挠,使竞争者误失航期”。1784年,东印度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促使英国议院通过了“减税法令”, 这“从某种意义上确立了公司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市场的贸易特权”。该法令取消了对茶叶的各种附加税,使英国国内茶叶价格下降,将欧洲其他国家商人逐出了英国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还通过向中国茶商预付订金等各种方式,控制货源渠道,将其它国家商人从中国茶叶市场排挤出去。所有这些措施,对公司占据茶叶贸易的主动权、加强垄断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公司垄断华茶贸易时期,华茶输出迅猛增长,1783年华茶输出27322担,1794年就达到86383担,1826年超过30万担。在1783—1833年的半个世纪里,公司从中国运出的茶叶价值,占其所购货物总价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0%左右,占中国销往欧洲茶叶总价值的80.9%,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发展为华茶在欧洲市场的代理商。

1.5 垄断权被废止后的衰亡阶段

进入19世纪,西方各国自由贸易的呼声日益高涨,东印度公司的外贸垄断被广为诟病,一方面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另一方面是国内港脚商人和国外商人(主要是美国商人)的内外夹击,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终于在1833年被英国政府明令废止,它标志着历时233年的英国对华垄断贸易体制的终结,而代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内散商、私商取代东印度公司登上中英贸易的历史舞台。随着各路商人涌到广州市场,运往英国的茶叶快速增长,1793年为1606万磅,1845年就达到了5071万磅,1853年更是超过6000万磅。港脚商人逐渐摆脱了东印度公司的羁绊,并且联络英国国内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抢走了公司在中国的绝大部分贸易。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实行五口通商,西方商人深入上海、福州、九江、汉口等地购买茶叶,导致华茶出口激增,年均出口量超过8000万磅。而此时的东印度公司却不得不放弃利润丰厚的华茶业务,改组为有名无实的“政务”调解机关,其商务与财政状况日渐窘迫,最终不堪重负,于1858年彻底解散。

2 东印度公司华茶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2.1 极大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随着华茶出口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不断扩大茶叶种植范围,福建、浙江、广西等传统产茶大省茶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扩大,到清代中期后这种趋势尤其明显。而茶叶从种植采摘到最终出口,还要经过毛茶精制、拣焙装箱等加工环节,这又带到了茶叶加工业的发展,茶厂和手工作坊也日益增多。如在福建武夷山,茶商开辟茶山种植茶叶,兼营茶厂,仅“瓯宁一邑,不下千厂,每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众多“无籍游民”在茶园和茶厂谋生。“在某些阶层,特别是福建的茶农、南京地区的蚕丝产户和广州的手工业者连同他们的中间人,都必须依靠对外贸易”。

2.2 带动了运输、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当时茶叶主要靠人担、畜驮、船运等传统运输方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运往广州,行程波及半个中国。据估算,茶叶的运输费用约占成本的1/3,这些费用解决了数以万计的挑夫、船夫的生计问题,也促进了运输业,还包括造船业的发展。由于茶叶的种植生产周期较长,东印度公司为争夺茶源,采取“预买制”,向行商或茶农预付订金,提供资金融通,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和形成了华茶从生产到外销的一整套金融机制,对于活跃和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东印度公司在华商务经营活动对中国早期商学教育的启蒙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对中国对外经贸和政治的影响

茶叶出口不仅繁荣了茶区的商品经济,促进了茶叶运销沿路城镇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带来关税和内地税的巨额收入。据估算,东印度公司垄断后期,清政府的茶叶关税收入达14220万两之巨,这还不包括茶叶常关税及各种内地税。茶叶出口带来的巨额外贸顺差,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些关税收入和白银流入对于稳定货币和物价,增加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国内生产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东印度公司在追求自由、平等贸易的过程中,对清朝的外贸和外交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由茶叶贸易引发的两国间贸易体制冲突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诱因,对清朝的对外经贸和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结束语

从某种程度说,早期的中英贸易史就是一部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茶叶贸易史,正是在茶叶利润的驱使下,东印度公司历经波折登陆中国市场,突破各种限制,逐步扩大并最终垄断了华茶贸易,开创了“茶叶世纪”。华茶出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茶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运输、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对外经贸发展和外交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早期的中英关系,对当下的中欧贸易发展也颇具启迪意义。

[1] (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2] (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中译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 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 陶德臣.论清代茶叶贸易的社会影响[J].史学月刊,2002,(5):90-95.

[5] 张燕清.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心从厦门转向广州的原因[J].学术月刊,1999,(8):50-54.

[6] 龚高健.港脚贸易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7-40.

[7] 兰日旭.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华茶出口贸易垄断权的因素分析[J].农业考古,1998,(4):211-214.

[8] 刘章才.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东印度茶叶贸易
《茶叶通讯》简介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香喷喷的茶叶
贸易统计
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一部全球化的历史
东印度公司们的发家史
贸易统计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