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陈亚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28)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创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务。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科技创新实力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高校大学生们充满创新的活力,在经历过大学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后,会成为社会中创新潜能最强的群体,成为国家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源最具能量的后备军。创新创业教育最初起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现在已经相当成熟。相比于国外,虽然中国大学毕业生具有创业意愿的比例已有六成,但真正施行创业的毕业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而美国为23%—25%,可见现实差距还是巨大的。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队伍的强大对提升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65万,而在2017年预计约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近有1 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异常激烈[1]。所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高校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SYB”等的培训,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从而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
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2]。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各高校更加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在创新理念和创业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并且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创新创业也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避免大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条件,高校应着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层面上认识不够,对创新创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并没有纳入学校培养全面人才体系的一个必需环节,而是属于辅助教育或者提高教育。二是创业实践基地形式单一、设施落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但是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培养创业人才的需要。三是学校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团队的指导能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缺少过硬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创业知识也是零散的理论和照本宣科,缺乏实际感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3]。
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直接决定着其创业成功与否。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精神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被动式的接受,缺乏一种主动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创新创业更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没有将创新创业放在应有的地位和高度。另一方面创业主动性不足,很多大学生选择创业都是由于在“就业难”的社会大背景下被“创业”,自主创业只能是他们最后的被动选择,缺乏创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创新创业能力虽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后天教育引导形成的。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不够完善,只有极少学校拥有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课程理论与实际有些脱节,讲授内容单一,趋于形式化,教材陈旧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当代学生思维没有得到拓展,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此外,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不够,多数的学校还是以就业教育为主,并没有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致使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层面较浅,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予以支持,因此,完善教学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尤为重要。一是要建立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注重培育学生的创业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交流研讨、学科竞赛等活动营造出鼓励创业的良好校园教育氛围,从而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与热情,以实现成功创业。二是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对大学生互联网技术加以培训和指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就业难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选择了利用互联网自主创业。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多开展有关互联网创业的专题讲座,通过互联网与实际结合,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思维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不论是政府还是各高校都应当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支持,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当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与此同时,高校应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如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网站等,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拓宽大学生的眼界[4]。
高校应当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制。在课程建设上,既要注重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又要关注创新创业的基本职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不同特色类型的专门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开设为创新创业实践理论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网络创业等课程。通过适当的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独立性、冒险性、坚韧性、适应性及处事能力等,同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十九大报告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可见习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理应肩负起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当前大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求。时代呼唤创新,时代呼吁创业。当代大学生应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引领未来。
参考文献:
[1]裴中阳.应用型大学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研论丛,2016,(12):35.
[2]胡小峰.探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7,(34):215-216.
[3]殷志,王莉芬,彭仲生,罗筑华,刘升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7,(20):22-25.
[4]邱佳佳,王熔,李晓凯.“互联网+”背景下首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