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雅文 时会芳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农业景观、农业生产设施、农耕与民俗文化及农家生活等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形态。本文认为,休闲农业虽然以农业为冠名核心,但实质是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的,是复合型的产业形态,包含了乡村旅游的研究范畴。
1994年6月,蓟州常州村高翠莲农家院的开业,标志着天津休闲农业的开端。二十多年过去,天津的休闲农业已经从自发状态走上了规范管理的道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成为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天津及周边市民度假休闲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布局发展,天津的休闲农业可以归纳成四大空间板块: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州山区休闲农业区。根据经营管理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农家生活导向、农业生产导向、农村生态导向和功能拓展导向四大发展模式。
截至2017年底,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4个,中国美丽田园4处,崔庄古冬枣园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建成20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230个示范村(点)和3000户示范经营户。
休闲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经营品质的提升,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体验,休闲农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市休闲农业综合收入突破75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20%;直接从业人员6.9万人,带动农民就业人数30万人,接待游客数量1995万人次,实现了休闲农业产业的持续稳步增长。
深入考察天津休闲农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路径,可以看到近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依托资源禀赋形成风格不同的农庄和农园,如旅游景点周边以农家生活服务和生态体验为主,在近郊以综合性农庄、市民农园为主,远郊以生态农庄、休闲农园为主;二是旅游集群村内松散式与集聚式管理共存,集聚式管理快速发展;三是借助经营户资本积累和外部资本注入,旅游项目呈现出由传统模式向现代高端模式转变的势头;四是生态体验活动得到发展,高端民宿、家庭农场等新型模式逐渐成为投资的新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里程碑,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休闲农业在天津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肩负了更重要的使命与担当。
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是天津实现全面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可以说占据一半面积和近4成人口的天津农村,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农业经济总量却仅占到全市的1.2个百分点,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更加彰显出天津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分析天津都市农业的基本运行规律,实施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才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都市农业是指位于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和市场优势,提供绿色优质的农副产品和健康环保的生态环境,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都市区域的乡村振兴既包括经济和社会的振兴,还包括文化、治理体系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产业振兴是关键。作为都市农业基本形态来说,休闲农业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实现生态保护的社会效益,与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行业比较,休闲农业的综合效益水平更加显著,无疑是天津实施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与核心点。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概括来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机制与体制的改革,矫正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完善之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信息的适应性,促进农业经济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天津的都市农业必须摒弃同质化、低档化的产业布局,发展品质化、上档次的现代农业,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休闲农业能够引领农业从第一产业向服务业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都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出路。实践证明,游客的到来,不是短期消费行为,往往通过参与体验,对品牌农业建立信任,最终发展成为深加工产品的忠实客户。因此,通过都市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融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经营收入。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分支,天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存在着市场需求变化快、休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在产品品种、服务质量、文化内涵、食宿环境、体验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与城乡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的差距。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天津休闲农业还表现出经营主体功能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也是当今社会不充分、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在农业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用发展的办法着力破解这些矛盾问题,依靠提高休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着力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化内涵深厚的休闲农业产品。
发展休闲农业,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和休假制度逐渐完善,休闲度假将会成为大众化、经常性的消费方式,都市近郊以差异化和便捷性为优势,必将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度假旅游方式。特别是,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日趋完善,城市人身边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将更有魅力,天津休闲农业即将进入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良性的休闲农业经营也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休闲农业的开发为市民提供轻松、健康的度假生活,也维护了乡村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因此,在天津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既是基础又是目标,要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步健全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可休闲、可娱乐、可体验、可回忆的美丽乡村,成为城乡居民宜居的共同家园。
休闲农业的活动区域大多位于城市周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存在着道路状况不佳、容量不足,指示牌、卫生措施、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些公共服务的欠缺制约着乡村休闲活动的规模化发展。
总体看,天津的休闲农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农家食宿的低端项目占比较大。在很多没有大型景点依托的地区,农家院往往不具备留住客人住宿和深度体验的吸引力。调研中笔者注意到,一方面是休闲农业项目找不到个性化的文化要素,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特色文化的忽视。而对乡村文化要素的忽视,一方面是农村经营者自身认知不足和经济实力欠缺,另一方面是政府及社会机构对这一领域的了解深度不够。笔者在蓟州小穿芳峪村发现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和古典园林群落,这是很好的文化旅游素材,在深度开发的实践中体会到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政府、科研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扶持,更需要基层管理者的高水平判断和决策。总的来说,天津的休闲农业对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不够透,文化融入旅游活动的手段更显单调和生硬,缺乏在国内影响力大的品牌形象。
不少农家乐停留在吃饭环节,住宿环境简陋,更没有实行规范化的管理,也使农家游走入“简陋、不卫生”的误区,误导了消费者的认知。农业庄园、生态园在市民中影响力较小,除采摘、认养以外的活动种类很少。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大多以当地农民为主,服务水平、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快,潜在需求难以捕捉,这就导致很多经营户以被动经营为主,缺乏市场开拓手段,缺少经营改革动力。长期以来,天津休闲农业呈现出需求拉动的特点,很多农业旅游点以被动经营为主,缺乏市场开拓意识,缺少有效的宣传和开发举措。
本市启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三年内打造成津郊支柱产业,相关责任主体应积极推动,对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做好部署、搞好衔接,引导各种类型的经营主体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秉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形成布局优化、功能完善、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同时,要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和保障力度,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投资和开发的积极性,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级和竞争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消费者认同的特色资源,更是农村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法宝。结合天津休闲农业的发展,文化与项目的结合,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内涵,还通过文化自信的培育,实现了游客情归田园、返璞归真的高层次追求。对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体现,必然要融入有创意的开发,以文化创意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培育有自身特点的竞争优势。小穿芳峪村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挖掘与宣传、众耕农庄在挖掘农耕文明方面的大胆尝试、西井峪村对特色“石头”资源的呵护与展示,彰显了特色文化市场认知。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真正使乡村富起来,必须要强化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寻找到真正的赢利点。天津的休闲农业要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的道路,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贯彻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服务组织化的先进理念,不断提升发展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要积极推广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合作社、股份制等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增收致富的目标。要紧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将“互联网+”、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融入到项目开发中,增强乡村旅游活动的互动性开发,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体验活动,增加市场客流和利润。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当前,人才匮乏、专业素质低、服务能力差是天津休闲农业面临的突出的问题。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专业素养低是不争的事实,更是市场满意度差、经济效益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要开拓新的投资和管理渠道,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入这一领域;最后,要发挥科研院所的功能,促进科研人员的调查实践活动,实现智库资源与农村基层从业人员的对接,做好智库智囊的研发服务和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苑雅文,王双.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休闲农业提升路径——以天津为例[J].社科纵横,2016.8:41-44.
[2]范子文.北京休闲农业升级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8月.
[3]史佳林等.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4]张蕾,贾凤伶.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经验及对天津的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8-11.
[5]苑雅文.科学界定休闲农业模式分类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