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剑、冯义夫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与信息技术学院 570216)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符合本国职业教育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学徒制最具有特色[1]。这种职业教育制度很好地实现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使受教育者的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应用到实践,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而得以迅速发展。
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海职院)成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该校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成为首批试点专业。虽然通过1年的试点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该专业学生与非试点专业学生相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很明显的优势,但也无法摆脱目前中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局。
“学校热,企业冷”,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企业岗位技能,更快更早适应企业环境,能更好地上岗[2]。但企业却有多方面的顾虑,其中之一便是对学生的培养成本很高,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花大量的人力、财力成本培训毫无经验的学生,更多的是希望直接用有经验有学历的员工,因此就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现在学徒制在欧美国家早已盛行,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缺乏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政策优惠和激励,使得企业不愿意参与进来,很多时候现代学徒制就成为了一纸空谈[3]。
学生在学校有正常的学习规律,但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却没有具体的时间,使得学校无法保证学生按正常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学习与进入企业的实践教学在时间上不冲突。企业同样如此,当用人需求大的时候就可以接受学生来实践,反之就很难接受学生到企业实践,这就形成了最大的矛盾。
在教学上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对接脱节,导致学生在校接受的知识与进入企业实践需要的知识不能对接。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脱节,一学期中去企业的实践内容可能与该学期在学校所学的课程毫无关系,去企业的实践也没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支撑,出现了企业实践与学校课程在设置上的脱节。
以上皆为我们在试点建设中所出现的具体困难。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破局就成为了的首要任务。既要有创新,又要避免在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出现,所以我们依托汽车服务与营销试点专业建设的现有成果,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做了以下创新探索与实践尝试[4]。
构建“双主体”育人机制,学校与海南某集团形成“双主体”办学机制,明确了学校与企业的责任,人才的培养不再单单是学校一家的事情。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为学生设立各类奖助学金,激励学生学习,形成校企共建,校企共管,共享成果的办学机制。企业也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员工送到学校学习进修,提升自身文化水平,获得更高学历,确定“学生+学徒”、“员工+学生”的双重身份,使企业能做到更好的人才储备,这样便能使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5]。
2016年,海南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冬季小学期’的通知”政策,根据通知要求,在本科高校试行冬季小学期,在高职院校试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吸引各类高端“候鸟”人才,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根据“通知”要求并结合海南汽车行业市场的特点,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具体化。在汽车市场旺季,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双方按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汽车市场淡季时,由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在校学习,完成相应教学计划。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实行周教学“3+2”的教学模式,即3天在校、2天在企的周学习实践模式,在企业繁忙的2天进店实践,学生学习、实践的时间就能固定下来。学生在企业实践时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企业也为学生发放实践补贴,企业和学生都有了积极性,解决了“校企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完美地适应了海南汽车市场岗位的需求。
针对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试点建设中出现的校企对接脱节情况,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建设中提出了“学校对接企业的教学资源开发”。由企业和学校成立校企合作“汽车运用与维护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核心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能力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进行专业建设并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
以企业核心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能力要求来开发教学资源,构建“学校课程+企业实践”的形式,学校课程为企业实践打基础、做铺垫,课程任课教师与企业师傅直接对接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理论紧扣实践,做到前序学习为后继实践,使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能直接转化为企业实践的技能能力,实现学校课程和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
校企互聘,企业选派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企业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直接参与海职院的教学工作。企业每年定期派遣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参与海职院的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工作,并支持他们到海职院开展授课、指导实训、编写教材等教学活动。鼓励企业兼职教师接受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同时海职院在汽车市场旺季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队伍。挂职期间企业提供相关工作岗位,并严格按照企业要求挂职锻炼,保证挂职效果,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丰富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
共同开发校企教材,由企业选派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学校选派的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校企教材编写小组,共同开发针对性、适用性更强的教材。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由企业指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技艺高超、爱岗敬业、素质过硬的高级技术人员或者技术骨干作为师傅指导学生。每个师傅最多指导4名学生,每位学生的师傅都固定不变,在以后2年的学习生活中,企业指定的师傅就是该名学生的校外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师傅的全程介入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为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指导。
双方可合作建设“企业培训中心”,海职院提供场地、实训室基础环境,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培训系统。该培训中心由双方共建、共管,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共享新模式。
由学校专业教师负责培训中心日常运营管理,教师考取汽车生产厂家高等级培训师资认证,为企业员工提供系统的售前培训、售后培训、企业人才等级培训、新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培训、新车型(产品)的导入、公司内员工日常培训,并举办技能大赛等,使教师自身知识技能得到不断提高,又能为服务社会做出贡献。
该培训中心同时为“企业班”学生开放,负责对学生进行上岗前培训,考取企业等级认证证书,做到学生毕业即能上岗,能独立完成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成长时间,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学生从进校到毕业,能够达到的企业技术等级或者管理等级的要求,如:毕业即能达到企业规定的技师等级技术能力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学生、教师、师傅的考核、激励机制。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6]。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