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课堂视域下的多模块立体式教学法研究
——以《运动解剖学》课程为例

2018-12-05 08:36王洪彬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动手模块技能

王洪彬

1 前言

所谓的“转动课堂”,即是将适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精讲相结合,关注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特别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1][2]。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参与、实践,这对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实施转动课堂就是要把学生从传统的只单纯学习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使教学活动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实践能力的提升。

《运动解剖学》课程主要包涵学知识、明道理和会运用三个教学任务。学知识是指将最重要、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内容由教师讲解。明道理是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以及部分动手的内容。会运用是指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实际工作中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应该明确实践动手能力有两大类。一类是验证书本理论的实验或实践,另一类则是为岗位技能而进行的体验和实践活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准备,是完成岗位工作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价值所在[4]。

2 三大任务与各个模块间符合总体目标

2.1 任务与模块

教学应该具有三大任务,第一个任务主要是学习概念性的理论知识,为理论体系或间接知识的学习,是解决知识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个任务是解决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是利用实验检验书本知识的过程),是用实践或实验不断验证所学的理论,以对接的方式来验证书本知识,是解决知识干什么的问题。第三个任务是体现知识在实践中的价值,同时提升实践对知识的再补充和提升作用,是解决知识怎么用的问题。三大任务需要通过不同模块实现各自目标,最终解决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目标。

模块是以单元为基础,其作用、性质、功能或生理因素凸显的教学形式为重要单元。依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差异性,每一个模块之间的组合或拆装应该由各个阶段决定或由教学任务、教学性质不同而有所改变。例如,《运动解剖学》教学需要依据教学任务和阶段来划分若干个教学模块,实现教学任务和实施过程的统一。其中常见的教学模块由以文字、讲述为主构建的精讲授课和研究学习等模块,或以视觉为基础的体验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模块,或以知识、技术、能力构建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动手操作、岗位技能实践等模块组成的教学单元。

2.2 第一个任务与模块作用

该阶段教学或学习的首要任务是间接获得知识来解决知识是什么。教科书作为知识的承载体,除汇集着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外,更蕴藏着许多其它具有珍贵价值的内容。在教师的带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下,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通过倾听、讨论或辩论等各抒己见的教学方式,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此时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体系、必要的理论学习等,解决学习规律、学习思想、新理论观念等等,以书本教材和学生的学习为主。

图1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阶段任务与多模块划分

该阶段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块包括讲授、启发、探究、发现、谈话、讨论、演示、问题叙述、读书指导等。例如,《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精讲模块是以语言传递为主,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部就班地布置教学任务,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教学在充分透辟教材的基础之上,用通俗易懂的科学道理和深入浅出的逻辑分析,遵循学生学习和认识规律论之以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判断,避免空洞无物的说教。应将教学中最基本的关键问题凸显,课题重点要解释清晰,并以丰富的资料、严谨的态度、精湛的语言表述,充分地阐述原理、论证命题,给学生以思考、讨论和融汇贯通的空间。

2.3 第二个任务与模块作用

该阶段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来解决知识干什么的问题,就是利用观察解决知识与实践之间相互结合的问题,是以验证书本理论知识为前提的各类“观察”实验或实践。该环节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铺垫,是各种知识总量的积累过程,尚未发生质的改变,为运用之前的积淀阶段。学生动手能力的获取离不开基础知识而单独拥有,具有巩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提升各种动手能力。

消化所学知识解决知识干什么的问题,引导、结合书本的间接经验积累是该阶段的意义。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块包括实验、练习、参观、演示、案例教学、模仿教学等。例如,《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解剖尸体观看肱二头肌的位置、形态、起止点和作用,其目的是想要证明,因为起于盂上结节和喙突,跨过肩、肘关节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所以可使上臂和前臂在额状轴上做前屈后伸运动等。这些操作就是对书本知识的真实事例验证,将过程体验作为第一要务。如同小学生学习造句一样,首先给一个模仿例句,按照例句要求进行造句,为学生更好的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2.4 第三个任务与模块作用

该阶段以动手训练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来解决知识怎样用的问题。多种培训技能同时呈现,依据反复练习、巩固、提高以及动手实训的要求与特点结合,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学习来实现。书本知识和技能或动手能力是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一个整体,知识犹如种子,动手能力好比果实,只有当学生拥有美好的种子之时才有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将知识转化为果实。

实践操作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途径,这样才能够从感性升华为理性,说明了知识质的变化。实践是检验能力的准尺,又是能力训练与提高的最好途径。这些模块包括有动手操作、岗位技能实践、肢体语言展示、角色扮演和实验等模块。例如,岗位技能实践是在岗位情境条件下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通常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解剖学》理论知识和动手技能之后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操作。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归根结底要与体育运动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运动环节受力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对体育动作进行实例分析。利用摄影、图像解析、肌电技术应用以及肢体语言等,对人体运动轨迹关节角度变化、肌肉发力状况等,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综合诊断与技术分析。我们只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获取技能相关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指导实践。学生获取书本知识是一种学习,而采用各种形式来运用知识就是将其转化为能力的显著标志。

3 立体式结构与目标之关系

知识学习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在我们将来的工作中怎样应用?该问题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所要回答的问题。

3.1 构建立体式结构

“立体式”是指空间上多维度、全方位的利用不同性质的模块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的认识、思考、实践能力等得到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见图2)。立体式结构就是引导学生知识学习与动手相结合不可偏废,身体力行地获取知识与技能。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本课题追逐的核心指标,将所讲授的课程建立若干个性质和要求不同的模块,构建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立体式结构。如何体现提升本科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突出作用,已成为转型中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图2 多模块立体式结构图

3.2 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穿插结合

立体式结构就是为总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授课时,既讲授理论知识, 又联系到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技能训练, 甚至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技能。准备好不同性质的模块,解决知识是什么的问题之后,就要运用其它模块来解决知识干什么和怎样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既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使学生形成立体的思维观以及技能的运用或掌握。

可以以阶段性教学目标为条件,在不同的情况下穿插运用相适应的单元,还可以以每堂课设计的目标为基准穿插不同的教学模块,实现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在一个体系中穿插结合。

3.3 一主多辅式的关系

多模块立体式结构将授课方法划分为多个内容,构建不同的学习环境或场景,检验和训练模块作为多条辅助路线,并采用立体式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形式配合主要目标实现。它是由一条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和多层次模块为辅助的方法,合理布局,彼此贯通,多维结构,协调一致的为完成一个总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综合框架下教学方法。这种辅助作用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和目标,实现终极目标要求。

多模块立体式结构不是相互孤立、互不往来的理论认证,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融通的立体思维的融合,构建一条主线和多条辅助手段的教学。这种学习结构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了立体思维的认识模式,技能与知识的对应关系便一目了然。

4 结论

多模块立体式结构不是相互孤立、彼此没有交往,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融通的立体形式的融合,构建一条主线和多条辅助手段的教学。形成立体式的思维观, 去处理实际教学的具体问题, 依据教学的特点,贯彻知识服务于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突出应用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过程中,以立体式结构构建空间上多维度、全方位不同性质的模块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构建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各类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学习、观察和运用三大步骤。它是由一条培养人才的主线和立体的模块为辅的形式,合理布局,彼此贯通,多维结构,协调一致的为完成一个总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综合框架下教学方法。这种辅助作用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和目标,实现终极目标要求。

猜你喜欢
动手模块技能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动口不动手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