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体育有效教学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8-12-05 08:36舒刚民黄达武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主体

舒刚民,黄达武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办学的主旋律。关于大学体育教学,国内外学者始终围绕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大学生运动技能习得等问题展开研究。虽然,学者们从课程设置、目标制定、内容安排、负荷控制、风险防范、情意培养、学科评价等视角进行过探索。但是,关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如何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广大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有效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最高价值追求。本文认为,有效教学是大学体育的理性选择。大学体育有效教学,重点应该突出“教”与“学”的“双有效性”。

1 有效教学的理论解析

1.1 有效教学的概念辨析

一直以来,有效教学成为学校教学的理想与追求。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国外的有效教学大致经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有效教师特征研究、有效教学行为研究、有效综合研究[1]。事实上,关于什么是有效教学,国内外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概念。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大都来源于经济学的视角,即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因此,有学者结合教育教学规律,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概念进行了剖析[2]。从表层来看,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从中层来看,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来看,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教学境界。由此,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有效教学”更多的是一种价值理念、指导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需要借助具体的教学要素达成相应的教学效果。

1.2 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本文有必要探索一下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人”在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动机-学习-知识”这样的发展路径。据此,本文认为有效教学至少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兴趣”是最好的心理驱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内在的“兴趣”需求。这种内在的心理机制会导致学生“个体”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从教育学的层面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学促进“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个性”的发展,身体和心理的协同发展,比如道德、意志、思维、言语、身体认知等。从知识论的层面来看,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3]。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有效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首先必须认清“知识”对“个体”成长的价值作用;其次,认清“知识”对认知社会、人际交往、价值判断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作用。因此,从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三个方面认识有效教学,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实现“人”的有效培养。

2 大学体育有效教学的理论借鉴

大学体育是人生最高的体育教育表现形式,有效的大学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长久的运动锻炼习惯。大学体育有效教学和其他学科门类有效教学一样,具有相同的教学原理。大学体育教学也要遵循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用的基本原则。在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体育课对大学生“个体”的体质健康促进要有效果。大学体育课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群体的进步和发展。具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大学体育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群体的运动习惯,并能够熟练掌握一至二项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群体的社会适用能力,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大学体育教学有效率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体育教学投入产生较大的教学收益。大学体育教学投入主要是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时间、精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大学体育教学有效用主要强调学生所学到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社会上为学生所用。大学体育教学有效用主要指教学及其结果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如何[4]。大学体育教学有效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大学体育教学活动要对大学生自身有效用,注重个人效益;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大学体育教学的社会效益,突出对社会的贡献。在实施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一方面要遵从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的理论基础,提高大学体育有效教学质量。

3 大学体育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师生“主体”关系认知模糊

“教”与“学”始终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话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成为广大研究工作者探究的课题。那么,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什么样的关系呢?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深刻的揭示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教与学是建立在知识传授之上的关系存在。”[5]这种关系在后人的解读中被描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事实上,关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还存在好几种理论。比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主体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单主体论”,强调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论。”由此可见,大学体育有效教学过程中,关于师生主体,目前在学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体育领域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受教育学相关理论的影响,体育理论是通过嫁接移植的方式引入到体育教学论中,从而导致师生主体关系的认知模糊。同时,受体育界一些具有“话语权”的学术“权威”的影响,一旦这些“权威”首先确定了“某种”师生主体关系论,其学术流派的学术话语也会影响整个体育界的主体关系认知。

3.2 教师主体有效“教”的缺失

大学体育教师是承担大学体育有效教学的主要力量。大学体育教师的价值观念、能力素质、认知水平、运动技能构成有效“教”的核心要素。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无论是顶层制度改革,还是课程设置改革,甚至是课堂内容改革,最终将改革落到实处的是体育教师。因此,大学体育教师是一切教学改革推动的核心根源。然而,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师在实施有效“教”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有些体育教师缺乏有效的“思考”,该怎么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很少进行主动“研究”。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示范不到位或者本身就不规范,甚至很少讲解,或者讲解不详细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在进行运动技能练习的过程中,也不进行动作“纠正”,放松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是否喜欢,教师依然按照教学计划“循规蹈矩”的进行教学。导致大学体育教师有效“教”的缺失的制因,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主体本身对“有效教学”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第二,学校管理的激励机制缺失。受绩效分配不公、评优评模不合理等激励机制的影响,有些体育教师放松了自身对教学的要求,导致效果不佳。

3.3 学生主体有效“学”的不足

大学生群体是大学体育有效教学改革的既得利益主体。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群体身心全面发展。大学生健康促进观念、体质健康水平、运动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成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达成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大学生群体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获益者。然而,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面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存在着大量的不足。比如大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的认知比较淡薄,认为大学体育课没什么重要性,甚至有些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不敬的语言,甚至经常听到“你的###是体育老师教的吗?”。大学体育课有很多活动是具有操作性和表现性的动作,有些同学就不太喜欢模仿,也不喜欢展示。事实上,大学体育课和其它课程一样,需要学生及时将所学内容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导致大学体育有效“学”的不足的制因,主要表现在,第一,主观方面。大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的积极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第二,客观方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一旦遇到恶劣条件的天气,体育课程的教学进度严重受到阻滞,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大学体育有效教学的机制实现

4.1 构建“双主体”有效教学信息回路

大学体育有效教学的核心离不开“人”——教师和学生。大学体育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个体的运动习惯并完善大学生人格。由此可见,在整个大学体育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这两个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方能达成教学目标,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这种“双主体”的教学关系,通过教学信息回路(如图1),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图1 大学体育“双主体”有效教学信息回路

双主体教学的本质在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教师主动“教”,学生积极“学”,凸显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实际上,大学体育有明显的身体活动外显性,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师生之间进行良性人际互动。而这种“人际互动”关系,是建立在两个完全独立的“人”上。这种独立“人格”的个体,是一个“自由”的“个体”,他们各自都是“平等”“自由”“独立”的“人”。因此,只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保持这种“平等”“自由”“独立”的基本关系,在信息传输和反馈过程中,他们才能有效地完成某项“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4.2 强调教师有效“教”的实施细节

大学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体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核心在于实施“教”的细节,细节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通过对优质课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大学体育有效教学,教师主体必须注重“思”“示”“讲”“练”“启”这五个要素的实施。“思”主要指的是思想观念,即教学指导思想。针对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学情分析,体育教师明确教学指导思想,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示”主要指的是示范引领。大学体育教师在传授运动机能的过程中应该进行规范的动作示范,形成有效的教学指导。“讲”主要指的是讲解、解释。教师主体能够明确、清楚的对动作要领、动作原理、学习程序、审美鉴赏等基本要素进行准确的讲解答疑。“练”主要指的是练习、实践。体育运动是一个重复性实践练习的过程。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注重练习量和练习的次数,加强动作记忆。“启”主要指的是启发。体育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更多的是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能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成长成才,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由此,大学体育教师通过对“五要素”细节实施有效“教”,来提升教学效果。

4.3 凸显学生有效“学”的实现过程

双主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主体有效“学”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大学体育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教学效果。事实上,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一方面能够给教师提供正向的信息反馈,另一方面能够增进自身学习效果。通过对体育成绩较好、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进行访谈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体育学生主体有效“学”的实现,需要注重“敬”“仿”“说”“展”“评”这“五个”要素。“敬”主要指的尊敬,一方面既要尊重体育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敬重体育教师。尊重体育知识从内心深处接受体育运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敬重体育教师是对“授业”的感恩和敬畏。“仿”主要是指模仿,学生群体在体育运动学习过程中需要主动的模仿学习,加深动作记忆,以便快速掌握动作要领。“说”主要是指说课,大学生通过说课的形式体验体育教学活动,以便更加主动的完成教学任务。“展”主要指展示,大学生通过展示自我掌握的动作技能,建立信息反馈通道,以便教师给予合适的教学建议。“评”主要指评述、评价,大学生一方面需要学会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以便更加有效的组织实践学习。由此,大学生群体通过“五要素”实施有效的“学”,来提升学习效果。

5 结语

有效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最高价值,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也不列外。有效教学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虽然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我国学者还未达成一致的认识,但是“有效教学”的这种价值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一直备受推崇。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为“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大学体育有效教学提供了借鉴依据。在构建“双主体”有效教学信息回路的实践过程中,“双主体”通过“五要素”的内在机制,实现大学体育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论碳审计主体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何谓“主体间性”
体育课上的“意外”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