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官与“官僚病”

2018-12-04 07:43
记者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行政化团委学生会

转眼暑假已匆匆过半,开学日即将来临。正准备收拾行装,回归校园的大学生们在开学后又多了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一

就在这个暑假,因为一则“学生会干部任命公告”,中山大学学生会猝不及防地成为“网红”。在这份公告中,一大批同学被任命为名目繁多的办公室主任、副主任、专职委员。不少人的头衔后面还郑重其事地標着“正部长级”“副部长级”,俨然一副小官场的“备份”。

中大学生会公告事件出现后,包括《光明日报》等权威中央媒体都纷纷发声,用严厉的措施对其提出批评,网络上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人民日报》直指,官气是暮气之始,青年袭染了官气,整个社会都会暮气沉沉。

或许正因为200多个“学生官”对高校和社会现状的普遍象征性更为强烈,公众对这起校园生活的权力闹剧才会特别关注。

然而,可能没人会注意到,早在2008年,中山大学首开高校直选学生会主席之先河。当年,全校33123名本科生用“一人一票”的方式,直接选举产生校学生会主席。十年间,就连这样一个曾引领风气的学生团体,也没有逃脱被指“官僚化”的命运。

多年前的一次研讨会上,钱理群教授曾总结:“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如今高校五脏俱全、沾染了浓浓行政化色彩的组织里,很多抱着理想进去的学生,见得越多变得越现实。而喊了很多年依然积习不改的高校行政化,也不过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种种,在所谓的“象牙塔”里映射的具体而微罢了。

航天之父钱学森曾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如今钱老已经驾鹤归去,然而这个问题却依然需要我们直面。习近平主席曾指出,青年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当“学生官风波”的围观人群正在散去,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青年究竟怎么了,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精神。

“言传身教”和“有样学样”

2016年,一份江南大学公布的学生会储备干部名单,与中山大学这一份如出一辙,同样让人惊讶不已。此份文件,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发文程序均参照政府“红头文件”,一板一眼有模有样,让很多人在惊叹高校学生会已经如此程序化、规范化的同时,也不免感叹“学生会就是小官场”。

而学生干部“官僚化”,并未仅仅停留在一纸任命书上。有学校还概括出“主席端架子,部长叉着腰,干事跑断腿”的顺口溜,有些学生干部“领导”只发令不干事,所配的助理不仅要处理各种杂事,有时还要为学生“领导”写各类发言稿。

武汉大学学生杜什悦曾经偶遇学生会同学,因没有称呼其“副部长”而仅喊了一声“学姐”,就被扣了“目中无人”的帽子,被所在“部门领导”训斥,这让刚进入学生会的她“无所适从”。

对一些人来说,担任学生干部并不是为了“过官瘾”那么简单。

某师范学校新闻专业的刘怡然在奖学金评选中“败下阵来”,她将原因归结为学生会干部加分,“按照成绩我可以拿到三等奖学金,但是一加分,这些学生干部就都排在前面了”。可能只有一两分的差别,却能拉开差距,这让学生干部在三好学生、奖学金等荣誉的评比中,有了更高的台阶。

正是有了学生干部身份,相比其他同学而言,北京某高校的陈雨本科毕业时更加容易地选择了“曲线保研”,去西部高校支教一年,再被保送至本校读研。最后,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几乎没有不挂着“官衔”的。

很多学生表示,在学生会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样可以更早、更多地接触各种信息,和老师们建立更好的关系,还能享受额外机会,获得“实惠”。校园“官场”的背后是利益一一奖学金、保研加分,因干部身份而来的实惠成为一种理所当然。为了获得奖学金、保研加分等,很多人会想尽办法跻身学生干部队伍,并用心经营自己的“朋友圈”。

但是想要进入学生会也并不简单。目前各大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机构设置、管理体系、运行规则都是模仿社会组织。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干部由学生代表选举产生,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某高校学生高志兴在学生会竞选时获得了最高票,但是,在团委老师的“影响下”,只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据了解,各个高校学生会选举并未形成一套完整机制,一定程度上,团委老师和辅导员们掌握了学生干部的“任免权”。

2017年初,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的《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中提出,学生会组织脱离学生、学生干部产生机制不规范、作风建设问题突出。

为了举办一个电影节活动,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会干部刘米(化名)忙得不可开交,“虽说活动是团委指导举行,但是团委老师从来没给活动提供过支持,连策划案都没看过,场地审批也一拖再拖”。

刘米说,“一些团委老师不考虑工作实际,只担心能不能给上头交差”。最后,举办的活动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沦为学生干部“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而这些老师“还会像模像样地莅临指导”。

调查发现,学生会的日常工作一般由团委书记和辅导员传达给学生干部执行。而他们评价学生干部的工作好坏,往往是根据其与自己的亲疏远近,工作是否听话等因素做判断。在学生干部的饭局上,自然也少不了辅导员和团委老师的身影。相比做服务同学的工作,在部分学生干部看来,陪酒挡酒、溜须拍马和经营权力,按照辅导员和团委老师们的眼神行事,显得更为重要。

某大学团委副书记张超坦言,对于直接与学生干部打交道的团委老师,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比“有级别”的行政官员的定位更加准确,他们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干部的价值观和行为。

本是蓬勃朝气的青年才俊,却浸淫于“官场环境”,早早地幻想权力快感,不由让人扼腕。

走得太远,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多年以前,在广东省政协座谈会上,当时的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谭泽中就曾透露,深圳一个处长职位,竟有40个教授来争。如今这个现象在高校依然,有媒体前两年报道,某高校“青椒”自曝烦恼,称评教授还不如去当处长。在这种语境中,去要求一众学生不要官僚化,似乎是有点苛责了。

高校行政化弊端为人诟病已久。2012年,徐斌教授辞去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时,曾感言:“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

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的话题呼声不断,2013、2015年教育部相关文件均提到了要逐步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但进展缓慢。2017年教育部再次发文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化的试点。

高校行政化,助长了官本位。高校行政机关是权力机构,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的工作都归他们管,教授们归他们管,还要向他们汇报工作,往往被冷眼相待,教授既无尊严又无地位。在行政化主导下,学校利益向行政干部倾斜,向“利益集团”倾斜。

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高校更注重抓项目、课题等,教育质量被严重忽视。很多老师不仅仅要应对教学任务,还要面对大量的考核和会议。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為何西方的大学培养出了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了不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今这一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依然需要我们直面。

白岩松在文章《爱你现在的时光》中说:如果你安安稳稳的做好大一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你的大四应该不错,可是你大一就开始做大四的事情,我想告诉你,你的大五会很糟糕。可现实如此,青年学生的简单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这么多权力构成要素,“官本位”思想无孔不入,对青年大学生生活的侵蚀超出我们想象。

我们一直断愧于中国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在诺奖的科研领域有所斩获,可是大学生都向往权力和财富,而失去了治学的动力,这样能够得到诺奖吗?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作为学术共同体,大学必须以学术为中心,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拥有对学术至高的精神追求。以此审视,我国高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疑问。正如一位大学校长诗意的描述,或许我们的大学已“走得太远,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暮气需要时代的解药

每当提出要解决出现在大学校园中的问题时,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回答——“社会就是这个样”。如果整个高校和社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崇拜,谁也不要设想大学生会生活在真空中。

正如很多上过大学的人切身感知到的,现如今很多大学里的学生组织,当然包括学生会,都是一个缩小的但具体而微的小社会。在这些“五脏俱全”的、沾染了浓浓的高校行政化色彩的组织里,很多抱着理想进去的学生,见得越多越变得现实。“他们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而喊了很多年依然积习不改的高校行政化,也不过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种种,在所谓的“象牙塔”里映射的具体而微罢了。

所以该怪谁?如果你自己的孩子在读大学,你愿意让他远离学生会,还是参与学生会?恐怕,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这不是个太艰难的选择:既然自己同样“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那不如让孩子提早见识一下……毕竟,孩子早熟一些,就能更快适应社会。

或许,所有的“社会化人”都需要反观自身的作为与理念。比如,作为家长,我们是如何引导孩子看待“学生官职”和“学生官”的?作为教师,他们对“学生官职”和“学生官”的理念又是什么样子的?作为旁观者,我们是如何成为“帮凶”的?

多年前出身底层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能够实现阶层的流动,现如今“拼爹”横行导致“逆袭”显得愈发艰难和不易……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碰了一鼻子灰,甚至是碰了一头疙瘩的“80后”“90后”们,渐渐明晰了诸多的明规则与潜规则:在自己父辈、兄辈操控的规则和秩序面前,个体的“逆袭”尚需付出过早患上颈椎、腰椎等职业病为代价,平凡的自己更多只能做顺从者,而非新规则、新秩序的缔造者。

所有的“不会再爱”都对应着相应的社会诱因,“早衰”的变身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年轻人,更可看成是某些社会肌体“亚健康”的病理表现。

所以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说:扫除笼罩在社会上、徘徊在青年人心头的暮气,需要社会对他们敞开更多的机会之门,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广阔的上升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指责“80后”“90后”们暮气沉沉、精致利己,不如更多在实际层面疗救一些领域和层面的“时代病”,比如为年轻人创造公平、公正的阶层流通通道上更多发力。这样,才能让青年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被带歪,让他们多一分“努力”、少一分“功利”,多一分“实在”、少一分“精致”,让他们站直身板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有所贡献。

猜你喜欢
行政化团委学生会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工委)”名单(共三百一十二个)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
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刍议
文化扶贫榜上有名
批评艺术十则
《简化转接组织关系手续的通知》是否适用于大专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