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摘 要:2004年12月,于晓庄村附近发现一座南朝时期的古墓葬,编号为2004NQXM1(下文简称M1)。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出土器物有青瓷盏、青瓷盘口壶、陶果盒、陶仓、陶耳杯、陶盘、陶甑、滑石猪、石龟跌墓志等。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判断,本次发掘的墓葬年代为南朝早期且为双人合葬墓,墓主身份为统治阶级的上层人士。
关键词:南京;晓庄;南朝墓;木门;石龟跌墓志
2004年12月8日,接到群众举报,称晓庄村附近有疑似墓葬遭到破坏,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相关人员随即前往现场勘察情况,在确定其为古代墓葬后,于12月9日至22日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编号:2004NQXM1,下文简称M1),现将发掘情况整理简报如下(图1,图2)。
1 墓葬形制
M1为土坑竖穴砖室墓,方向50°,由墓坑和砖室构成。转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全长7.8米、外宽3.1米、高3.5米,由封门墙、甬道、墓室3个部分组成,封门墙砌于铺地砖上,宽1.95米、残高1.65米、厚0.3米。甬道为券顶,长2.3米、内宽1.25米、高2.1米。两侧壁以三顺一丁组砖砌筑,以上逐渐起券至顶,底部铺设席纹地砖。甬道中部距甬道口1.2米处设一道木门,木门下端有一凹槽,两端延伸到甬道壁下,门槽宽0.2米。墓室为券顶,平面呈长方形,长4.9米、内宽2.45米、高3.15米。墓室两侧壁设有左右对称的直棂假窗两扇,假窗上均有一“凸”字形壁龛。后壁正中高于棺床1.1米处,亦设有一个直棂假窗和“凸”字形壁龛,形制同于墓室两侧壁。假窗为5棂结构,长0.5米、宽0.4米;壁龛用三层平砖砌筑。龛宽0.15米、高0.2米、深0.16米。墓室前部地砖铺设方式同甬道,正中设有长方形排水孔。孔长0.17米、宽0.14、深0.2米。墓室后部有砖砌棺床高于前部,宽同墓室,长3.6米,前端由纵向平砖锁口,后部铺“人”字形砖。M1墓砖均为素面砖,泥质灰陶,有长方形、楔形两大类。长方形砖,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用于墓葬各个部分。楔形砖,长33.2厘米、宽端宽13.4、窄端宽16.2、厚4.1厘米,用于墓室券顶部分(图3)。部分楔形砖窄面模印文字,字已模糊,无法识别(图4,图5)。
2 出土遗物
M1随葬器物主要集中于墓室前部,有青瓷盘口壶、青瓷碗、陶俑、陶耳杯、陶盘、陶车、铁镜、石碑及滑石猪等。
2.1 青瓷器
青瓷盏3件,形制不同。M1∶1,微敛口,圆唇,深弧腹,假圈足。通体施青釉,釉已脱落。口径8厘米、底径5.2厘米、高4.5厘米。M1∶2,微敛口,圆唇,弧腹下收,假圈足。通体施青釉,釉不及底。内底有三个支烧痕。口径8.8厘米、底径4厘米、高4厘米。M1∶12,直口,微圆唇,弧腹下收,假圈足。通体施青釉,釉不及底,外壁垂釉。口径9.2厘米、底径4厘米、高4.8厘米(图6)。
青瓷盘口壶2件,形制相似。皆淺盘口斜敞,圆唇,浅盘口斜敞,长束颈,溜肩,深长腹下斜收,整个体型瘦长。口沿外皆饰凹弦纹,肩部饰对称双竖系。施青灰釉,局部釉剥落。M1∶11,平底微内凹,高42.8厘米、口径18.8厘米、底径12厘米、腹径23.2厘米(图7);M1∶29,平底,高39.6厘米、口径16、底径11.6、腹径21厘米(图8)。
2.2 陶器
陶带流附鋬罐1件(M1∶8)。敞口,方唇,直颈较高,扁鼓腹,平底微凹。颈部饰两周凹弦纹,口部有流,口腹之间附一鋬,已残。口径8.8厘米、底径6厘米、承盘高8.5厘米(图9)。
陶果盒1件(M1∶23)。子母口,口微侈,圆唇,直壁,平底,高圈足外撇。内有一同心圆将果盒分为二部分,盒内饰有红色颜料,大部分已脱落。外口径15.6厘米、内口径7.6厘米、底径18.4厘米、高5.4厘米(图10)。
陶凭几1件(M1∶19)。几面为弧形,底部有三方孔用于插足,足已残缺。长35.6厘米、宽6.4厘米、厚2.8厘米(图11)。
陶仓1件(M1∶27)。歇山式顶,屋顶饰有瓦垄,屋脊鸱吻向内弯曲,屋一端开有5个窗口。长14.4厘米、宽8厘米、高20.2厘米(图12)。
陶耳杯1件(M1∶24)。平面呈椭圆形口,两尖略翘,尖唇,弧腹,饼足。两侧各有一半月形耳。口径9.6厘米、高5.8厘米、底长5.4厘米(图13)。
陶唾壶1件(M1∶17)。盘口,尖圆唇,束颈,斜肩,扁鼓腹,饼足。口径7.6厘米、底径7.4厘米、高10.8厘米(图14)。
陶盆1件(M1∶9)。直口,圆唇,唇外卷,弧腹稍内收,平底。口径16.8厘米、底径14.4厘米、高5.2厘米(图15)。
陶盘3件。形制、大小相似,均敞口,斜直壁,平底,内底有二周凸弦纹。M1∶20,尖圆唇,口径13.8厘米、底径12.4厘米、高2.2厘米(图16);M1∶25,尖圆唇,口径13.8厘米、底径12.8厘米、高2厘米(图17)。M1∶15,口径16.8厘米、底径15.6厘米、高2.2厘米(图18)。
陶石臼1件(M1∶21)。剖面梯形,顶部有一圆孔。底长2.7厘米、宽2.5厘米,顶面长1.6厘米、宽1.4厘米、高1.8厘米,孔径0.8厘米、深0.6厘米(图19)。
陶奁盒1件(M1∶31)。长方形,由盖、盒两部分组成。盖为四边斜杀盝顶形。长14厘米、宽8.6厘米、高2厘米。盒子母口,方唇,直腹,平底。口长12.8厘米、宽7.6厘米、高9.4厘米,底长14厘米、宽8.5厘米、通高10.4厘米(图20)。
陶釡1件(M1∶26-2)。敛口,圆唇,弧肩,鼓腹下收,圜底。口径4.8厘米、高3.4厘米(图21)。
陶甑1件(M1∶26-1)。唇口,平沿,斜弧腹,平底。底部有7个圆形漏孔。口径8.8厘米、底径4.4厘米、高4.4厘米,孔径0.6~0.8厘米(图21)。
陶砚1件(M1∶30)。浅砚盘,子母口,口外敞,方唇,圆形砚池内中高凸,三蹄形足。口径14.8厘米、底径13.6厘米、高5.4厘米(图22)。
陶车1件(M1∶22)。已残,车为棚式顶,长方形车厢,前较长,前面有一大门,后部偏左设一门,车厢无后壁,前后相通。车厢前端两侧上下各饰两个对称小圆形穿孔,厢底外侧各有一个向外凸起附件。车轮残,车轮的辐条为镂空的,双辕残。车高15.2厘米、长17.6厘米、宽13.6厘米(图23)。
陶灯1件(M1∶33)。由承盘、承柱两部分组成。承盘圆唇,敞口,斜直壁,平底。承盘中心从外底凸起一根八边形承柱,承柱由下至上略内收,柱顶光平,柱底空心,上下各凿一圆形小孔,圆孔各插一圆形环。承盘口径18厘米,底径16.8厘米,承盘高2.8厘米,承柱高18厘米(图24)。
陶俑3件。形制相同,均为女性,泥质灰陶。身着交领宽长袖式裙,裙及地,底部露出双足,双手垂拱,拢于袖内。M1∶14,扇形发髻,高28厘米、宽9.6厘米、厚6厘米(图25);M1∶16,头部残,残高21.4厘米、宽9厘米、厚6.4厘米(图26)。M1∶18,头部残,残高23.6厘米、宽9.6厘米、厚7.4厘米(图27)。
2.3 其他
滑石猪4件。可分为二型。A型2件(M1∶3,M1∶4),形制、大小相同。形体粗短肥壮。猪首伏于前腿之间,鼻圈外凸,双耳斜向上翘,前腿似向前伸直,略浮凸于体表,后腿弯曲,作卧伏状,短尾下垂。长5.5厘米、宽1.7厘米、高1.8厘米(图28)。B型2件(M1∶5,M1∶6),形制、大小相同。形体瘦长。双耳斜向上微翘,前腿刻画模糊,后腿似弯曲,作卧伏状。背脊有细长刻划痕,两侧毫毛刻划清晰。长6.9厘米、宽1.4厘米、高1.3厘米(图29)。
银器1件(M1∶10)。椭圆形,柱状,内孔,一端有三角形孔,素面。长1.8厘米、宽1.6厘米、厚1.3厘米(图30)。
铁镜1件(M1∶13)。通体圆形,锈蚀严重。大圆钮,中间穿孔锈蚀。直径27厘米、厚0.6厘米(图31)。
铜弩机1件(M1∶32)。缺一栓塞、悬刀和望山,牙收于郭内。郭长11.8厘米、宽2.6厘米、高6.6厘米(图32)。
铜钱(M1∶7)。均为“元祐”通宝。
石龟趺墓志(M1∶28)。严重风化。龟面椭圆形,昂首前伸,跌腳,身成趴伏状,龟背有一长方形碑槽。碑额半圆形,无字。下端有榫,立在龟背碑槽上。龟长56厘米、宽36.8厘米、高20厘米。碑高53.5厘米、宽38厘米、厚7.2厘米。通高73.6厘米(图33)。
3 结语
3.1 墓葬时代
由于石龟趺墓志风化严重,志文不存,且无其它文字资料,故无法辨识墓主身份。但从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对该墓年代进行推定,该墓形制为长甬道的“凸”字形单室劵顶墓,墓室有砖砌棺床,该特征流行于东晋中晚期至南朝墓中。两侧壁和后壁未向外弧形凸出,说明该墓年代较早。墓室两侧壁和后壁设有“凸”字形壁龛,有别于自南朝中晚期流行的“桃”形壁龛。砖室以素面砖砌筑,不同于南朝中晚期墓葬的花纹砖、画像砖。M1甬道设木门,与司家山刘宋早期永初二年(421)谢珫墓相似。M1出土的大部分器物具有南朝早期的特征,如青瓷盘口壶颈部细长,腹部呈长椭圆形,盘口小于腹径,形制见于东杨坊南朝墓和景家村13号、15号墓及隐龙山3号墓。陶耳杯,两端略上翘,不似东晋平直,又不比南朝中晚期尖翘。陶仓形扁而较宽,不同于后期的短而高的造型。此外,该墓棺床上存有2对不同类型的滑石猪,可以说明此墓是一座双人合葬墓。综上所述,该墓的时代应该为南朝早期。
3.2 墓主身份
此墓全长7.8米,从规模上看属中大型墓葬。大于刘宋“元徽三年”(476)武原令、员外散骑侍郎昙憘墓和刘宋“永初二年”(421)年谢珫墓。于东杨坊南朝墓大小相近。甬道中设木门一道,这种门的构造应是晋室南渡带来的葬俗。研究认为,南京地区东晋墓甬道内有无木门及木门一道或两道,反映了墓主的身份等级,幕府山2号墓、富贵山大墓均设两道木门;一般贵族身份较高者,甬道内设置一道木门,如安成太守颜谦妇刘氏墓、州西曹骑都尉颜琳墓。刘宋初期礼制沿袭东晋,甬道中仍设木门,如刘宋“永初二年”谢珫墓甬道内也有木门,说明墓主具有一定身份。此外,墓室内出土的石龟趺墓志形制奇特,极为少见。见于发表的有司家山1号墓、景家村13号墓和东杨坊南朝墓、仙鹤门南朝墓及红星砖瓦厂陈墓。其形制与南京地区保存在地面上的六朝陵墓神道石碑相似。龟跌在当时代表死者身份地位较高。《古今事物考》记载:“唐葬令,五品以上螭面为趺,降五品为碣方龟跌圆首。”[1]故推测墓主为统治阶级的上层人士。
参考文献
[1]王三聘.古今事物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