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少俊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见过黄埔军校的一些小资料,也听老师讲过,黄埔军校建在广州黄埔区的一个岛上,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的,周恩来担任过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是黄埔1期生,陈赓大将是黄埔4期生,抗日英雄赵一曼是黄埔6期生。老师还说过,黄埔军校的大门两边有这么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从那时起,我就对黄埔军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更多地了解黄埔军校。
近年来,我参加关爱抗战老兵活动,并采访了一些黄埔抗战老兵,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对黄埔军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黄埔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采访过安徽黄埔抗战老兵崔思群。采访前,我在网上看了崔思群的信息。
崔思群,1921年出生,黄埔15期生,第8军103师307团上尉连长。1944年松山战役中,崔思群连攻打滚龙坡。全连177名壮士,最后只有8名壮士以胜利者的身份踏上滚龙坡。战后,崔思群連升三级。
1955年,崔思群蒙冤入狱。1979年平反时,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他,每月可到乡里领30元生活费,他一口回绝:“不要!我上山砍柴养活自己。”
崔思群有个堂弟当过台湾太平洋舰队司令。1988年,堂弟到大陆探亲,县委派人接崔思群到县里见他弟弟,崔思群一脸严肃:“我是黄埔15期,他16期。我当营长时,他是连长。我是哥哥,他应来见我。”
这是一个有个性,又有点桀骜不驯的老兵,可能不太好接近。——看了崔思群的材料,在我脑海里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
在安徽见到崔老时,他刚从山上砍柴回来,精神不错,我心里高兴,看来此行不虚。
崔老听说我是从南京过来的,赶紧问:“吃过饭了吗?”崔老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交谈中发现,崔老是一个可亲可敬的老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经史子集,讲话很有条理。我脑海里对他最初的猜测慢慢消失了。
当我问到他:“1979年,教师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块钱,国家发30元生活费给您,这相当于公务员的待遇了,您为什么不要?难道对政府有意见?”崔老叹了口气说:“你想错了,我很感谢政府。‘平反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在军校学的是打仗,和平年代,一点也用不上。我不能为国家干事,怎能去拿国家的钱。无功不受禄啊。”
我说:“您是抗日英雄,为国家作过贡献。”
崔老摆摆手,说:“抗日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不值得骄傲。那钱我不能拿,那钱我不该要。”崔老最终没有要那笔钱。
2013年,崔老生活不能自理,南京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把他接到南京荣平敬老院住。崔老住荣平敬老院期间,我去看过他几次。崔老得知我是专程来看他,很过意不去,对我说:“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别在我一个老头身上浪费时间。”
崔老在敬老院没住几个月就中风了。南京志愿者王宁打电话告诉我:“崔老脑组织部分坏死。”我问:“有没有危险?”王宁说:“很难说,现在每天医疗开支1000多元,我们在想办法筹钱。”我立即赶到南京看望崔老,对他说:“我有朋友在新闻界工作,我帮您筹钱,您别担心!”此时崔老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他无力地摇了摇头,艰难地一字一顿地说:“不能那样做,不能向国家和人民伸手……不要毁我一世英名!”崔老声音不大,但一字一句像惊雷,震撼着我的心灵。
当初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而诞生的黄埔军校,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黄埔学子,为拯救国家危亡浴血沙场。黄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因为爱国,所以他们的心态是向上的,心胸是开阔的。在他们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黄埔老兵吴春祥是江西人,“卢沟桥事变”爆发,他放弃电信局高薪职位,毅然从军,经历过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桂柳会战等多场大战役。2013年,我在南昌找到吴老时,他住的房子是租的,家中很简陋。吴老当时虽然95岁,但记忆力好,思维敏捷,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同年年底,南京志愿者托我到南昌请吴老来南京玩,于是,我和吴老一起在南京好几天。
吴老回南昌后,我写了一篇《老兵回南京》的文章寄给吴老。吴老看了文章后,给我打电话说:“文章写得很好!”我说:“应该感谢您的指点。”这篇文章提到南京保卫战,吴老说:“南京保卫战期间,南京的老百姓对我们非常支持,给我们送吃的,送喝的。我看过很多写南京保卫战的文章,他们没有提到南京老百姓对军队的支持。”吴老的话给我的文章提供了新的素材。
2015年中秋节,我给吴老打电话,吴老的儿子告诉我:“我爸爸走了。”我心中一惊,吴老身体不错,我原以为活到100岁不会有问题。
我问:“吴老临走前说了些什么吗?”吴老是我采访的老兵中给我印象较深的一个,他谈吐朴实,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我父亲过世前说过一句话。”
“什么话?”我心中隐隐期待。
“个人得失无所谓,国家不能有灾难。”
“还说了什么?”
“没有了。”
我忽然想起沈阳报社一个叫孙晗的记者,在微信上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吴老和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一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扛起了摇摇欲坠的国旗,他们的实际行动比千万句豪言壮语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抗战的经历是他们人生中至高无上的光荣。”
还有无锡黄埔抗战老兵章所敬,他平时很少买新衣服,吃得也很简单,中午饭一菜一汤。章老建国后在粮食局工作,经济条件不错,经常捐款给贫困学生和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朱元琮,常州人,黄埔8期生。20世纪90年代,他从台湾回大陆探亲,见母校塘桥小学校舍简陋破旧,一次性捐出他的积蓄12万美元重建母校。朱元琮不喝酒,不吸烟,平时只饮白开水。
……
黄埔老兵们用他们的言行诠释黄埔精神。他们都有一颗忧国爱民之心,虽然个人的经历跌宕起伏,但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这些黄埔老兵家中,你会发现,房间里收拾得整整齐齐。他们的被子、毛毯都折叠得像刀切般地正方;毛巾、鞋子、衣服都放在固定的位置。虽然都已年过鲐背,但腰板仍然挺直。
我和黄埔老兵们打了多年交道,这些事例不胜枚举。黄埔老兵们身上强烈的爱国心,无私忘我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在今天,黄埔精神更是我们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