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露锋
古代统治者对国民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思想教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让国民读他们认定、修改的儒家经典;二是上演御用文人编排、统治者认可的戏曲。前者主要针对读书人,后者的对象主要是普通民众。
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民间书籍极少,戏曲在社会底层的普及面和影响力往往超过书籍。因此,不少统治者看重戏曲对民众的教化功能,清朝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通过“文字狱”净化“上层文化”的同时,利用各种手段来净化“底层文化”的主要载体——戏曲,结果戏台上装神弄鬼蔚然成风。
所有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剧目,乾隆都严令予以禁演或改编。此外,他积极扶持重点创作,大力鼓励新剧本的出现。
乾隆亲自组织了戏曲创作班子,由庄亲王挂名,由刑部尚书张照担纲,诸多朝臣投入创作。这个班子主撰了一系列“大戏”,比如庄亲王亲自创作的《鼎峙春秋》、张照创作的《升平宝筏》、御用文人周祥玉创作的《忠义璇图》等。剧本的题材,以历史故事和魔幻传说为主。
历史故事极力宣扬天命意识和忠孝节义,神化清廷统治的合法性。如《鼎峙春秋》是三国故事,归结到三国统一,天下太平,隐喻清廷统治是天命所归。《忠义璇图》虽是民间禁演的水浒戏,不过改编后强调的是接受招安,為国尽忠。
而讲述西游记故事的《升平宝筏》和其它魔幻传说的剧目,大多强调因果报应:凡是忠臣义士遇害捐躯者,都成了神仙;而乱臣贼子犯上者,结果必然被诛杀。其落脚点还是宣扬要忠于满清朝廷,否则得不到好报应。
《劝善金科》是清宫每于岁末或其它节令经常上演之戏,源出于民间广为流传的《目连救母》,为佛陀弟子目连救母事迹,而假借为唐朝事。此改编本与民间演出本的旨趣截然不同,意在谈忠说孝。戏中有大量的神佛鬼魅情节,用神道设教的方式惩诫人心。
而在皇帝生日上演的寿戏,干脆直接说皇帝就是神。如《群仙祝寿》是这样演的:八位仙人在“日月同光扇”的引导下,带四名侍童捧仙桃、琼浆、灵芝、如意来为皇帝恭祝万寿。所有仙童载歌载舞,从整座舞台搭建的“仙山琼阁”廊内外各个通道列队而出,面向皇帝。众仙长奉道教祖师太上老君升上“平安如意阁”,代道教徒众向皇帝致“谒词”,全体演员下跪“恭祝皇帝万寿圣恭安!”全场表演达到高潮。皇帝简直就成了“玉皇大帝”。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谈到乾隆年间内廷演剧时表示,传统戏目大多讲历史动乱之事,臣子和演员担心触犯忌讳而不敢进献,“乃专演神怪幽灵牛鬼蛇神之事,既藉消遣,亦无愆尤。”梁启超在这里只看到,牛鬼蛇神之戏有趣,又无事实,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演法。殊不知,即使是鬼神无稽之戏,也加入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由于统治者的强力干预和渗透,弄得戏台“神不像神,鬼不像鬼”。《封天神榜》一剧中,在商周继统问题上,一方面盛赞周文王、武王有圣人之德,得忠臣良将辅助;另一方面,又对商纣之暴虐荒淫加以批判,从而为新朝之建树设置合法性。如果说这些思想尚与传统观念一致的话,那么剧中对于臣子,特别是商朝诸臣的要求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宣称即使是君主暴虐,国运已终,身为臣子仍需以尽忠死节为正道。
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在其它剧目中也俯拾皆是。故事的发展,往往被裹挟在说教与玄幻斗法中蹒跚踉跄,举步维艰。这样的演剧,既无趣味,也无艺术,只有苍白无力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