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背后

2018-12-04 18:09曾梦
音乐爱好者 2018年11期
关键词:管风琴上海音乐学院院校

● -曾梦 ○ -朱磊

● 我们之前聊了很多乐器发展的历程,但其实我们在学科发展方面也有很多令人骄傲的地方。2007年,您作为发起者在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了第一届电子管风琴研讨大会,集结了当时国内九大音乐学院的教育工作者,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和学术活动。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研讨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大家共同决定把“电子管风琴”正式作为我们的专业名称。那么您认为那次研讨会对当时的业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

○ 从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的师资班,到1991年沈阳音乐学院开设专业,再到1999年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专业,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专业,大家都还处在一个互相认识、各自建设的阶段。可以说2007年之前比较艰难,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发展专业,因此大家都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各院校之间也渴望能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

关于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一次研讨会,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标杆是我们中国的所有专业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这也是对雅马哈公司在中国电子管风琴发展史上所做的突出贡献的一次总结。在这二十多年中,各大音乐学院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和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这件乐器渐渐走入了中国的音乐专业院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其次,我们也展示了第一批中国自己的教育家、演奏家,这可以说是又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那次大会中传递的信号一是总结过去,二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大家要从过去多年的教育中吸取一些经验,比如该如何建设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体系和教材资源,还有中国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等问题。

所以在那次盛会上,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代表,突出展示了近几年的学术成果、优秀人才、作品、演出和教学模式。另外,大家也见证了二十多年雅马哈音乐教育在中国,特别是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家共同探讨社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接轨。那次活动为我们业界注入了新鲜动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之后的几年里,在星海音乐学院谢及教授的接力下,又成功举办了两届研讨会,大家都积极地把这项活动继续推动下去,使得各院的老师们都可以获得共同探讨专业的机会。这几次研讨会在当时算是我们专业最大的盛会了,我自己也参与其中,与许多前辈和同龄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么接着又是怎样一个时机,让您和谢及教授共同发起了“全国音乐院校电子键盘联盟大会”这项活动?

○ 2016年之前,我们专业在全国的发展非常迅猛,很多院校都建立了这个专业,在音乐界也逐渐引起关注,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应用性,比如很多乐团和艺术形式都有了电子管风琴的加入。在大环境下,作为音乐专业院校,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把更多教学方面的经验和理念传递下去。社会上各个院校的呼声也很高,希望大家能够建立一个更为宽阔的平台进行学术交流、教学互通。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上海音乐学院和星海音乐学院共同发起了这项建立全国教育联盟大会的活动,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首先,这次活动第一次梳理了在中国究竟有多少院校在开展电子管风琴的教学活动,由此我们就知道了参与这项事业的确切人数。经统计,目前全国总共有一百二十多所音乐院校都在进行电子管风琴的教学工作。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联盟大会本身的展演和研讨会活动,使大家同时看到了专业院校、师范院校乃至职业院校和附中等专业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大家看清了现状,开阔了眼界,发表了很多可贵的意见。

活动还邀请到了业界的老前辈王梅贞老师、芦小鸥老师和王晓莲老师,她们从1985年开始,纵观了学科发展的三十多年,谈了她们那代人的看法。来自最早发展电子管风琴的国家——日本的阿方俊老师,先于我们发展的中国台湾的郭宗恺老师,以及晚于我们发展的韩国演奏家Gloria Lee女士,大家都从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不同視角谈了自己的理念和观点,使我们这项活动变成了一次重大的信息互通和学术交流的平台。由此,联盟大会成立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从原来的各自发展变成了一个有共同意识、共同理念和共同眼界的桥梁,大家成为了战友,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加强了凝聚力,这无疑对这个专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通过多年对您的了解,我知道您是一位非常热爱学习的人,平时您也时常会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保持好学的精神。2011年,您去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就读古典管风琴的硕士。很多人都想知道,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去学管风琴?

○ 虽然以前我们学习的是电子管风琴,但我始终认为这个学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所以当时我就用英文在维基、谷歌上搜索,发现了它的历史脉络。从教堂的管风琴到世俗的爵士风琴,再到现代的电子管风琴,发展了一百多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乐器,它们都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例如,不管什么时代的管风琴,一般都有三行谱,手脚共同演奏,并且都有非常丰富的音色和较多的装置控制,如音色切换和表情踏板。这使我认识到电子管风琴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实早已存在于古典管风琴当中,所有这些形态都是一脉相承下来的。进一步思考它的演奏形式,不论是演奏法,还是教学法,都有非常多的借鉴之处。例如复调思维、乐队化交响化的演奏思维,同时演奏者需要具备音色配置,或者称为自己塑造音色的各种需求。那么排除掉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化的特征,这些基本的乐器理念和演奏技法,实际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基于这种考虑,我非常想要去了解一下电子管风琴的老祖宗,探索管风琴的世界。在美国的学习,也可以说是一场由好奇而引起的寻根之旅吧!

● 回国以后,您在管风琴的发展上做了很多积极的贡献,比如在上海音乐学院建立了管风琴专业(全国首创),集结了上音多年留学归国的学生成立了管风琴艺术中心,2017年还举办了超高规格的管风琴国际比赛。在接触了管风琴的学习并做了这么多贡献以后,再回头看我们电子管风琴专业,您觉得这两个学科之间有没有哪些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 在学习回来之后,我对电子管风琴专业目前发展的现状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期望。例如它的技术独特性,三行谱的演奏是一种多么富有艺术化的音乐表现形式,还有个人对于一个庞大的配器结构的塑造可行性的探索。通过在美国的学习,我把这许多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带入了专业教育当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这可能对未来构建专业技术理论、作曲技法、音色探索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

● 2014年,您通过创建线上平台,发布了大量亲自改编的作品,光是第一套《名曲集》里,就有十七部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其演奏技巧也是迎合了各个层面的学习者,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大力追捧。直到现在,您还在不停地补充各种风格的作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您改编的这些数量惊人、质量上乘的音乐作品,哪怕是在日本业内,也基本是无人能及的。与此同时,您还要兼顾教学以及各项事务的处理,您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 其实主要还是源于兴趣吧。我总是时刻提醒自己,自身的属性和本职工作是教师。虽然我做了很多开拓方面的事情,但那些都是为了行业发展而做的事情。演奏音乐、建设教材是我自己的兴趣所致,也是职责所在。

还有一点是得益于我的生活方式。我平时的生活比较简单,除了上课以外极少有社会应酬,所以我能够比较专心地用大块的时间去做这些事情。我从1995年开始进入教学领域,到今天已经有二十三年了,在这段时间内我积累了不少作品。而我推出这么多作品主要还是因为从电子管风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教材匮乏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都不尽如人意,而有了国产琴以后,乐谱资源的需求量就更加供不应求了。教材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幸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我们共同培养的学生们的支持,我们可以慢慢做得更好。

● 我们知道您的线上平台不只是发布作品,还培养支持了好几位青年演奏家,鼓励他们参加各项活动,并大力推广他们自己的原创作品。那么您是怎样看待我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呢?

○ 2013年,我们在乐器的研发制造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和成果。那么另一方面的立足点就是我们的学科如何发展,这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和作品。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发成熟,各大院校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年轻人普遍缺乏必要的支持,比如学术、机构、财力或者媒体的支持,或者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来进行推广和传播。因此我推出线上平台的目的,就是聚焦于人才和作品的推动。

当然,中国有大量地区都有非常多的优秀人才,我希望这个举动是抛砖引玉,能吸引更多人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脱颖而出。我也更加希望乐器厂商或者教育机构能够加入到支持音乐家、演奏家的工作和活动中去。通过优秀人才的活动,来反衬出乐器发展的成果,从而相互促进和提高。

● 2015年,中国音乐“小金钟”奖正式加入了电子键盘的比赛,这项高规格赛事的举办使得电子管风琴专业在国内音乐界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记得这个设想是在您提出了几年后才得以实现的。对于我们这样年轻的新兴专业来说,申报这种在传统专业中认可度最高的比赛,也是非常的来之不易啊!

○ 确实很不容易,当初也花了不少时间去揣摩和争取。中国音乐“小金钟”奖是国家级奖项,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社会教育层面,都非常认可比赛的高度和权威性。过去十年电子管风琴专业在中国学院的发展和社会普及都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正是需要在国家权威的层面设立一种高规格的赛事的时候,因此这项比赛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这项比赛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纯学术性的赛事。就我们专业而言,它突破了我们在初级发展中所经历的品牌意识和品牌限制,突破了乐器的功能特色。我们专业最大的魅力在于这是一个表演专业,因此精彩的演奏是最首要的,而“小金钟”奖聚焦在这些地方,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讲也是一个宿愿。尽管十五年来我投身于民族品牌的推动,但是我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些努力来达到行业和学科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目标,这在“小金钟”奖这个项目上可以说得到了非常好的诠释。

猜你喜欢
管风琴上海音乐学院院校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电子管风琴曲《赛马》的演奏实践研究
和声在电子管风琴即兴演奏中的应用研究
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演奏技巧的对比性研究与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