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野外判别方法探讨

2018-12-04 09:11程远金谢金元王慧啸
上海国土资源 2018年4期
关键词:群测群防镇江市巡查

黄 毅,程远金,谢金元,王慧啸

(镇江市国土资源局,江苏·镇江 212021)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和自然环境的动态博弈,人们有意或无意中造成了人与自然环境关关系的不和谐,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甚至诱发地质灾害。誉为城市山林的镇江市区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是江苏省内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地区。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指出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根据该定义,结合镇江城市规划区实际,镇江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四类。镇江市地质灾害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较强,如滑坡、崩塌多见于低山丘陵、岗地地区;采空地面塌陷多集中发育于地下开采矿产资源或地下开挖防空洞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则主要发生于浅埋型灰岩分布区。因为暴雨、少雨或过度抽取地下水是促成多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且地质灾害具有因果性和继承性的特征,故一灾为主、多灾并发又构成镇江市地质灾害的另一大特征。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增强,其对环境条件的影响也越来越重,人类活动也常常成为多种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因,受不同地区地质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的影响,地区之间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程度差异较大,是镇江市地质灾害的又一大特征。

1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背景

镇江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专门成立了镇江市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建立、健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出台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政策。同时积极筹措治理资金,而且把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整治紧密结合起来,把整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重点抓城市规划区、旅游风景区以及沿江、沿路的矿山环境整治工作。至今,全市直接投入资金已超过12亿元,先后治理了焦山、北固山、金山等100余处滑坡、崩塌和废弃矿山,有效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改善了镇江市的投资环境,为镇江市经济建设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赞扬。

镇江城市规划区滑坡、崩塌具有群发性和突发性的特点。由于多发生在居民区或公共设施附近,故又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丰水年份和每年的6-7月份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多发期。据对已发生的323处滑坡、崩塌统计分析,46%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在居民住宅区、人口密集区。

目前而言,在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人们往往还是偏重于对已发生的灾害加以治理,对灾害的预警、预测,地质灾害野外判别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但进展不大,且多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作者认为: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渐进性,专业防治工作困难重重,使得基层政府引导下的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现在乃至今后的工作重点、难点在于群测群防,在于预防。镇江市地质灾害防治近20年工作的着眼点始终放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上,坚持以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并强化地质灾害的野外判别工作,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预防方式。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由社会群众、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主汛前调查灾害监测点,从市、区、街道一直落实到具体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层层抓落实,形成市、区、街道、居委会4级斜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及时有效的掌握各灾害监测点变化情况,成功预测了多起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或减少了地质灾害损失。创造镇江市连续15年地质灾害“零伤亡”事故骄人成绩。

2 地质灾害判别与应急“八字方针”

良好运行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由地质灾害点、防灾责任制、监测员、预案、监测避险、信息档案等组成,其中监测巡查员往往是地质灾害发现的第一现场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优秀的监测巡查员需要责任心强,熟悉当地环境,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准确判断灾害发生前兆,以及发生灾害时如何采取合理避让措施等基本知识和技能。作者通过很多年的地质灾害野外防治工作,归纳总结了地质灾害识别的“八字”方针,即“看、听、摸、测、查、访、知、避”。

(1)看。看是群测群防监测巡查员识别地质灾害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一看降雨强度,近期是否有强降雨发生或有连续降雨。据统计,镇江地区短时间强降雨达50~80mm,或连续降雨达三天以上极容易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出现这样天气,群测群防监测巡查员人员要及时到滑坡隐患点进行查勘。

案例之一:2007年8月5日14:00~16:00,我市遭遇强降雨,雨量达67.5mm,位于坡上的李家山新村二区98幢、99幢东南侧发生滑坡,坡体向坡下的镇江常发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工地滑动。

二看地表水文情况。强降雨、或持续降雨时观察从山上或坡上流淌下来的雨水,是否清澈,有无混浊现象。如有混浊泥水出现则有可能是滑坡的前兆;如遇浊泥水夹带碎石、泥块等极有可能已经发生滑坡。

三看地表植被生长情况。观察山体上的植物,树木有无产生倾斜或马刀现象(也就是醉汉林)。一旦山上突然出现醉汉林极有可能是山体发生变形,如遇持续降雨或强降雨极有可能发生滑坡。

四看山体有无变形情况。如发现山体上部已经下挫,中下部已经隆起,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五看地下水水位。如井水水位异常增高,或降低,或变浑,可能是滑坡的前兆。

案例之二:2015年6月群测群防员观察到镇江跑马山北西坡山体的树木、竹林倾斜,山体隆起(图1a),大量混浊水流淌等现象,群测群防员迅速报告,由专业队伍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经专家现场查勘,初步认定该地区可能即将发生滑坡。基层政府第一时间内向周边居民发出滑坡地质灾害预警,并撤离受威胁群众。成为“看”字判别的成功案例。

跑马山处于扬子板块下扬子褶皱带南京坳陷的北东段宁镇褶皱带中,属于丘陵地貌单元。滑坡区坡体基本由上更新世下蜀粉质黏土组成,下伏基岩主要为顺层顺坡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灰黄色中厚层粉砂岩、炭质页岩,三叠系下统青龙组灰白色厚层灰岩,局部侵入岩。根据现场调查:滑坡体东西纵长约80m,南北宽约40m,滑坡体厚度约10~20m,滑坡体后缘坡顶平均高程为42.5m,在平均高程为23.3m的近前缘坡体临空,临空高度为5m,临空面下建有5~6层的住宅(图1b)。

跑马山滑坡失稳类型为典型的蠕滑—拉裂型,其特有的岩土组合特征和地形地貌条件是滑坡发育的内因,控制着滑坡的形成与发展。降雨作用和人为因素诱发和促进了滑坡的发生。

发生滑坡的内因是坡体土体主要为具有弱膨胀性的粉质黏土,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多次交替后形成网状裂缝,岩土体力学性质降低,浅部黏土垂直节理发育,下层基岩透水性差,具有阻水作用,降雨入渗后,在岩土界面之上滞留,软化滑动带,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发生滑坡。

发生滑坡的外因是当年降雨量超过1800mm时,大大超过了镇江常年平均降雨量1270mm。2015年6月2日至6月30日镇江地区连续强降雨,直接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图1 镇江跑马山北西坡滑坡Fig.1 The landslide of Paomashan in Zhenjiang

(2)听。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往往会向上隆起,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伴随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音,将会导致坡体四周岩体出现渐变崩塌和松弛。这种现象反映了山体内部的变形与破裂正在加剧。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滑坡体在临滑段,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由于动物对地声的敏感性,滑坡体内渐变的声响会引起动物惊恐异常,植被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这些现象的出现,群测群防工作人员要特别注意。

案例之三:2016年7月5日晚上8点左右原焦山景区大门南侧,山边的狗无理由狂吠,工作人员站在山体旁,听到有撕裂声响,而且声音不断增强,立刻发出预警信号将人员撤离,几分钟后发生山体崩塌。

(3)摸。俗话说,“十滑九水”,滑坡的发生往往与水有密切关系,土壤含水多少是判别滑坡发生可能重要标准之一。

群测群防监测巡查员在没有专业仪器监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用“摸”来判别。用手抓一下坡体的土壤,抓在手中,泥土从手指缝流出,用脚踩一下土壤,稍稍用力即陷入泥土中。说明土壤的含水已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度,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4)测。滑坡灾害的发生前,坡顶一般会先出现裂缝(道路、房屋、坡面裂缝),且是一个渐变过程,随着灾害的发育,裂缝会逐步变宽。测即观测、测量,观测裂缝是否变宽、变长,通过简易测量工具,如钢尺等测量裂缝宽度、长度;可以在有裂缝的墙体上贴纸条,如果发现纸条撕裂,说明裂缝变大;有裂缝的墙体上插上牙签、小树枝等,如发现牙签、小树枝掉落,说明地质灾害发育在加剧,群测群防监测巡查员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

案例之四:2010年润州区韦岗街道大杨林村民小组的民房出现墙体开裂现象,居民通过在有裂缝的墙体上贴纸条发现纸条撕裂,在有裂缝的墙体上插上牙签、小树枝等,发现牙签、小树枝掉落,群测群防监测巡查员及时将情况汇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现场查勘,发现该地区是典型岩溶塌陷灾害[1]地区。

(5)查。即在看、听、摸、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查找历史记录,查看历史影像,综合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群测群防监测巡查员需要良好的收集查阅资料的能力,及时捕捉各种地质灾害信息和现象,预判灾害发生的可能。洞察能力不强,就不能及时预报灾害的发生,洞察能力过于敏感则会加剧群众的恐慌。

案例之五:2010年8月13日,镇江市润州区韦岗镇群测群防人员在大杨林组附近巡查时发现在轧石场抽水泵房南侧山坡及道路上,出现地裂缝,长50m左右,宽5~10cm,走向42.5°,大部西倾,倾角75~85°,大部85°。泵房地面已经下沉0.5~3cm,室内地坪已开裂,架空。泵房墙面开裂严重。通过查阅卫片,发现卫片上出现北侧农田见多处环形影像(图2红圈区影像)。经初步调查,听取村干部反映,加上判读卫片影像特征,认为这是个长180m,宽140m,面积至少达38亩的地面塌陷区域。该泵房距最近村庄140m。地面塌陷区域距最近村庄只有40m。

图2 镇江大杨林地面塌陷Fig.2 The ground collapse of Dayanglin in Zhenjiang

(6)访。群测群防监测巡查员虽然是灾害监测点的具体实施人,一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也可能遗漏一些重要信息,向周围群众进行走访、了解,及时走访周边群众,了解灾害点否有变化或者其他异常尤其重要。

案例之六:2010年润州区韦岗街道大杨林村民小组的农田出现地面裂缝等现象,群测群防员在了解到这一情况的同时,还走访部分村民,村民反映:有一次在用拖拉机耕田时,不知什么原因拖拉机整体掉到田里,后来多人协助才将拖拉机从田里拉出。还反映:放水到田里的水会莫名其妙的没有了,田里还会出现裂缝。群测群防员及时将情况汇总上报,通过专家现场勘查发现该地区是典型岩溶塌陷灾害[1]地区。

案例之七:2015年12月,句容市靠近润州区附近的S243省道沿线地面出现地面塌陷现象。地面塌陷影响范围约2000m2,现场可见3处塌陷坑及大量放射状和环形状地裂缝,最大塌陷坑目测面积约30m2、最大塌陷深度约6.0m。地裂缝长10~50m、宽5~40cm、深0.8~3.0m,密集处裂缝间距0.5~2.0m,最边缘的地裂缝距S243省道不足2.5m,严重威胁了S243省道的行车安全。群测群防员经过调查,发现该灾害点上游河水在塌陷地区断流,形成了断头河。经专家核查,该处灾害属于典型的岩溶地面塌陷。

(7)知。即保证信息传播通畅、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基础知识宣传到位。

群测群防员要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必须确保信息传播及时通畅。一是报告管理部门要及时有效。要熟悉灾情报告程序和方法,按照应急管理要求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灾害情况。二是告知社会群众简明合理。群测群防员要以最快速度向受威胁的群众告知灾险情和处置、撤离信息,第一时间保证群众生命安全;提前向公众告知并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两卡一案(避险卡、明白卡和应急预案),安全撤离路线和安全区域信息,日常巡查中确保警示标志在现场清晰可见等。三是知识科普广泛持久。对周边群众开展地质灾害知识科普工作,提高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

案例之八:2012年7月14日,镇江新区谷阳新村边坡出现坡面垮塌、坡面鼓胀、坡上墙面开裂后,群测群防员及时上报了险情。根据专家判断,极有可能出现滑坡灾情。基层政府于中午12点发出撤离通知,组织撤离周边居民,同时做好周边居民的宣传告知工作。当天下午4点左右,坡面整体滑坡。由于信息传达通畅,应急处理和告知快速,所有人员得以及时撤出,保证了群众安全。

(8)避。即避险,一旦发生滑坡灾害,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群测群防监测巡查员要立即撤离至安全区域,在保护自身的安全的同时,尽可能组织群众及时避开危险区域。为了自救或救助他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冷静。当处在滑处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二是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均是很危险的。三是要对于尚未滑动的滑坡危险区,应立即向政府报告。四是有人受伤时应呼救“120”,寻求急救中心的援助。

3 结语

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都会有前兆,只有充分认识地质灾害发生前的各种现象,并运用相关方法和手段,才能正确识别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初衷和目的,就是使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和普通群众快速有效地观察及收集地质灾害发生前的各种现象,并从这些现象中,综合分析和识别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规模等情况,为迅速做好相应应急处置工作争取时间,避免人员伤亡,减轻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作者通过多年的地质灾害野外防治工作,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前的各种现象,总结归纳了地质灾害识别的“八字”方针,即“看、听、摸、测、查、访、知、避”,探讨了群测群防及专业工作队伍地质灾害野外判别的方法,使专业性的强地质灾害判别通俗易懂,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群测群防镇江市巡查
镇江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北京市崩塌灾害发生特点及管理模式初探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巡查模型探讨
昼夜巡查不间断
地震群测群防分类标准与管理机制研究
镇江市老年大学校歌
自治区安委会巡查组分赴各市开展巡查工作
农村地灾群测群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安徽中小型水库巡查值守实现GPS定位
群测群防培训班禹州局举办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