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卓芝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1922年9月11日,刘少奇受中共湘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委派,来“安源路矿”①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和株(州)萍(乡)铁路的合称。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它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拥有矿工和铁路工人13000多人,还有一支4000多人的失业工人队伍。路矿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资本家的多重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其悲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湖南地方党组织将安源路矿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协助李立三领导罢工斗争,即著名的“安源工人运动”,并在1923年4月李立三调离后,独立地领导和主持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全部工作,一直到1925年春离开安源。在此期间,刘少奇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工人运动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使安源工人运动呈现出鼎盛局面,成为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光辉典范。即使是在“二七”以后的全国工运低潮时期,各地工会被北洋军阀取缔,但安源工会仍然公开合法存在,人们称安源是“中国的小莫斯科”。毋庸置疑,刘少奇对安源工人运动乃至全国工人运动的开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此刘少奇120周年诞辰之际,重温他领导安源工人运动这段光辉历史,学习他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中的方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界对“刘少奇与安源工人运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研究。从研究时间上来看,大多集中在刘少奇诞辰周年纪念这一时间点。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于“领导方略”和“历史贡献”两大方面。关于“领导方略”,学者们的论点主要有:虚心向工人学习;及时总结经验做好计划;抓好俱乐部建章立制;利用矛盾,灵活斗争等。关于“历史贡献”,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通过宣传教育,使安源成为培训工运骨干的基地;强化组织建设,使安源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实现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紧密结合;在全国工人运动低潮中巩固安源工人运动胜利成果;推动安源工人运动经验在全国推广等。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增进了人们对刘少奇领导安源工人运动这段光辉历史的了解,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视角的遮蔽,笔者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有所补益。
在安源时期,刘少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策略,领导安源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开展,取得并巩固了一系列胜利成果。这些方法策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刘少奇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过程中,强调务必使工人齐心奋斗,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如此才能凝聚起磅礴力量。否则,势必造成零零散散、四分五裂,最终走向失败。但是,要齐心奋斗,必须有统一的组织。经过刘少奇、李立三等人的积极筹备,1922年5月1日,安源工人俱乐部宣告成立。[1]
1922年9月18日下午,李立三、刘少奇在第一次罢工取得胜利后立即发表一份《上工宣言》,指出:“我们这次罢工的‘秩序、齐心、勇敢’,要算是我们神圣精神的表现”,从今日起,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万众一心,“为我们自己的权利去奋斗”。[2]
除此之外,还要做到看清形势,既不能在时机未成熟时一味盲干,又不能在时机成熟时畏首畏尾。1925年4月,刘少奇在《“二七”失败后的安源工会》一文中深刻总结道:安源工人运动之所以在“二七”失败后能够打破一切障碍,发展自如,其原因在于“工友能够齐心,能够奋斗,又能够看清环境”。[3]例如:在《对俱乐部过去的批评和将来的计划》中,他就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发展还十分弱小,“我们不能事事冒险直冲,使全部劳动运动受打击”。[4]就是说,要根据形势决定斗争的方式和策略。
在罢工期间,刘少奇强调,务必号召工友保持坚决的态度,坚持到底,切不可在路矿当局的诱导、威逼、恐吓之下思想摇摆不定、私自上工,这样极容易导致罢工运动半途而废。1922年9月14日,俱乐部发出《萍乡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宣言》:“我们誓以死力对待,大家严守秩序!坚持到底!”[5]就是说,一旦罢工,态度就必须坚决,不容许有任何的犹豫和迟疑。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强调坚决罢工,并不等于毫不妥协、不知变通。事实上,工人的有些要求在当时的情形下确实办不到,这就要求必须作出战略性的妥协,留待将来逐步地解决。正如刘少奇在1923年8月所作的《对俱乐部过去的批评和将来的计划》中所说,现在俱乐部“为自己立脚起见,不得不与环境稍加妥协”。[6]1922年9月14日,俱乐部发表《萍乡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宣言》,其中附工人要求条件共十七条。刘少奇作为俱乐部全权代表与路矿当局周旋和谈判,直到9月18日,萍矿总局、株萍路局、工人俱乐部三方代表在路局机务处签定正式条约。条约共“十三条”,是在“十七条”的基础上作出部分调整后形成的。[7]这一条约就是既坚决罢工,又作出战略性妥协的产物。尽管它并没有实现工人的全部要求,但是却满足了他们的主要的、基本的要求,而且作为俱乐部组织罢工取得的第一项胜利成果,它还具有超出条约内容本身的重要意义。
没有纪律,组织就是松松垮垮的。刘少奇对安源工人俱乐部的纪律,抓得十分之严。他说,俱乐部“要组织得和军队一样”,保持军队那种绝对服从的精神,俱乐部的万余工友必须听从统一的指挥、调度,决不能各干各的。[8]1923年10月,他在《俱乐部组织概况》一文中又继续强调,工会的组织必须像军队一样严密,这样,“在工作上才能完成他的使命”。[9]在罢工期间,这种纪律要求就更为严格。“平时街上赌钱及窿工食宿处之赌博皆在所不免,而于罢工期间内,赌博乃绝迹。”[10]以致于“戒严司令李鸿程旅长也叹息他部下的军队没有这样的纪律”。[11]
在罢工期间要求严守纪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在平日之生活中,又应该对工友和悦一些,让工友们感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刘少奇在对代理窿外主任陆沉批评时就指出他“态度过于强硬,对工友缺乏一种亲悦的表示。”[12]针对一部分工人代表逐渐养成一种官僚主义的态度,“对工人的态度和说话,多骄傲不和悦”。刘少奇也对其作出严肃批评。此外,刘少奇还主张,工友之间也同样应该多些和气与谅解。有些工友“因一点小事便打得皮破血流,互争长短”,还有些工友“看见别人家闹乱子,无故暗地打伤别人”。这都是不好的现象。刘少奇指出:“我们大家都是工友,世界一家,是兄弟一样”,“不要拿武器杀自己家里的人”,“不要记仇记恨”,“大家和和气气,亲亲爱爱,才是正理。”[13]
在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舆论都很多,这就要求“俱乐部”一方面要极力抵制负面谣言,同时又加强正面宣传,鼓舞更多的工人起来反抗压迫。
俱乐部的敌人为了扰乱俱乐部的秩序,经常到工友中散布谣言。在这些谣言的诱导下,有些不明真相的工友开始怀疑俱乐部,这种误会很危险。刘少奇认为,俱乐部必须对此保持高度重视,抵制和戳穿这些负面谣言。关于如何抵制这些谣言,他指出:“我们不要听信谣言,有事尽可正式来俱乐部很诚恳的质问”,通过坦诚的交流把误会和疙瘩解开。[14]
抵制负面谣言固然重要,但光靠抵制谣言就稍显被动,俱乐部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加强正面宣传。俱乐部正面宣传的形式和方法多样,比如,通过办工人补习学校、公开的讲演、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和示威运动等。1923年8月20日,刘少奇在《对俱乐部过去的批评和将来的计划》一文中就特别强调,要特别注意开展公开的演讲,“多派人到各工作处及工人寄宿处去讲演”。[15]即使是在“二七”失败后,各种大的会议及示威运动,仍没有中断过。如两次“五一”纪念;罢工胜利纪念;“二七”纪念;黄庞(即黄爱、庞人铨)纪念等。[16]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工人们受到了很多的教育,更加“明了自己阶级在现在及将来社会上的地位,工团终极的目的”,以及如何达到这些目的。[17]
基本组织建设是一个细胞工程。工人俱乐部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基本组织的建设。1923年10月,刘少奇在《俱乐部组织概况》一文中指出,纵观世界各国完善的工会组织运行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要建立一种“极小的基本组织”。例如,俄国工会的“可萝波”,法国工团的“新提加”。借鉴这一做法,安源俱乐部将“十人团”设立为基本组织,“即部员每十人(或十人以下)联成一团”。[18]关于抓好基本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刘少奇作出了更为细致地剖析,他说,如果没有“这种极小的基本组织深入群众内部”,那么,群众的行动将是盲目的、毫无系统的,这样的群众运动不仅难以指挥,而且其“热度是不能持久的”。并且,在资本家对俱乐部实施极大压力的时候,又必须靠这种“基本组织来作秘密的运动”,“所以此种小的基本组织,于工会的生命及其前途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19]
在建好基本组织后,工人俱乐部还须加强组织系统建设,使之高效有序运行,如此,才能完成其艰巨使命。首先,刘少奇主张工会组织采用“民主的集权制”,因为只有采用“民主的集中制”,才能“极严密地组织自己的团体,才能与有组织的资产阶级厮拼”。[20]其次,刘少奇推动俱乐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组织机构和运行系统:由每十人团选举一人,组成全体十代表会议以及各工作处十代表会议;在各工作处十代表会议上,每十个选举人选一人,组成全体百代表会议,再由全体百代表会议选举主任四人组成主任团,在各级代表会议闭会期间,主任团为俱乐部最高机关;在各工作处十代表会议上,每工作处选一人组成最高代表会,为俱乐部最高决议机关,再由最高代表会选举股长八人组成干事会。此外,最高代表会或主任团还可按实际需要组织裁判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21]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组织运行图
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无疑会受到来自路矿当局的诸多威胁和恐吓,如果没有敢于作公开斗争的勇气,是不可能胜利的。1922年9月16日,刘少奇应路矿两局邀请到戒严司令部商谈解决办法。戒严司令恐吓说,如果坚持罢工,就将刘少奇“先行正法”。不料刘少奇毫不为动,严辞驳斥说:如不能达到万余工人的要求,就是把我斫成肉泥仍不能解决问题。此时,数千工人把司令部包围了,声言谁敢动工人代表半根毫毛,就要打得路矿两局片瓦不留。路矿当局和戒严司令部不得不软下来。[22]刘少奇回俱乐部后,“旅长即来一信,代表驻军向俱乐部道歉”,并承诺“从速解决”。[23]正是因为各位工人代表以及全体俱乐部工友万众一心,敢于与路矿当局作最坚决的斗争,才取得了罢工的最后胜利。
在敢于公开斗争的同时,还必须善于秘密斗争。在第一次大罢工实现后,为防止俱乐部遭到路矿当局迫害,1922年9月14日,刘少奇命“俱乐部监察队各持白旗密布街市及工厂附近,以维持秩序”,与此同时,“密派侦探队随处刺探消息,防止破坏”。[24]1925年4月,刘少奇在《“二七”失败后的安源工会》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时说道:由于工会能够保守好自己的秘密,并对资本家所依靠的各重要机关进行暗中把守,因而对资本家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所以百战百胜”。[25]
刘少奇在安源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立足安源,组织建立了安源路矿俱乐部,领导安源大罢工取得胜利,为安源路矿工友争取了不少利益。如工人俱乐部在罢工斗争中与安源路矿两局签订旨在提高安源工人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的“十三条协定”;在“二七”失败后,着力发展工人的教育和文化、改善工人的生活处境等。试想一下,如果不立足安源,不为安源工友谋福利,如何能调动安源工友加入俱乐部?如何能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安源工人运动?就更谈不上为全国工人运动作支援力量了。
与此同时,刘少奇并不是将工人运动局限于安源,而是放眼全国,清楚地认识到安源工人运动与外界工人运动的联系。如:安源大罢工胜利以后,汉阳轮驳工会、大冶钢铁厂工人俱乐部及下陆铁矿工人俱乐部先后筹备成立。1922年11月,安源俱乐部派代表朱少连、朱锦棠赴汉阳参与“联合组织总工会”筹备事宜。至同年12月10日,“汉冶萍总工会”正式宣告成立,共3万余人。1923年8月10日,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中,刘少奇强调,今后我们不仅要为我们自己的俱乐部争取利益,为我们俱乐部的万余工友争取利益,还“应为我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苦朋友努力奋斗”。[26]1923年8月20日,他更是语重心长地说,从当前来看,虽然我们安源俱乐部的力量并不像刚成立时那么弱小了,但依然不能够单打独斗,要注意加强与全国各地工友的联系,“互相援助,才能立脚”,所以我们在领导工人运动中,应该联系外界的整体形势,而不是只着眼安源俱乐部的力量“就不顾一切的做起来”。[27]
对于这种互相援助,刘少奇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在实践中给予“同阶级的伙伴”竭力的帮助。如,在“二七”失败后,安源工人对“唐山、京汉、水口山、汉阳铁厂等处失业工人”以及株洲长沙等地受水灾的难民进行了经济援助,“又尽力联络各处工友组织汉冶萍总工会,湖南工团联合会,粤汉铁路总工会,又加入全国铁路总工会,并每月缴纳各总工会联合会之月费百五十元”。[28]通过与外界的积极联系,为全国工人运动提供了重要补充力量,同时全国工人运动形势的好转反过来为安源工人运动营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刘少奇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过程中,策略方法得当,因而安源俱乐部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一时间,安源成为当时“中国的小莫斯科”。而且,它的历史贡献突破了“安源工人运动”取得胜利这一事实本身,具有更加广泛深远的意义。
刘少奇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中十分注重理论研究,写下了数篇关于“安源工人运动”的文章,分别是《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对俱乐部过去的批评和将来的计划》、《俱乐部组织概况》、《“二七”失败后的安源工会》、《救护汉冶萍公司》、《整顿萍矿意见书》,这些文章是中国工运史上早期重要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具体来说,刘少奇在安源时期关于工人运动的理论探索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总结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为同时期全国其他地方工人运动提供了重要借鉴。例如,刘少奇多次提出安源工人运动之所以在“二七”失败后依然能发展自如的原因是,“工友能够齐心,能够奋斗,又能够看清环境。”[29]二是阐述了工人运动的基本思想、政治目的和组织任务,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工人运动未来向“何处去”、“怎么去”等问题。如刘少奇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即提出:“不仅应为我们自己的团体”,“更应为我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苦朋友努力奋斗”。[30]在《对俱乐部过去的批评和将来的计划》中,他更是直言:“工人组织团体的目的,极为远大”,增加工资,不过是一种手段,“绝对不是我们工人的目的”。[31]这些思想是对安源工人运动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理论。
安源工人运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安源工人运动的顺利开展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前进。在第一次大罢工中,“俱乐部共用费计一百二十余元”,在没有伤人的情况下为工人争取到较满意的经济利益,极大地改善了工作条件,取得了罢工的完全胜利,在全国工人运动中树立了典型示范意义。
在“二七”失败后,全国许多工会都遭到摧残,许多工会领袖、工作人员和先进工人遭到逮捕、惨杀或开除,工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党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战斗司令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也被查封,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但安源工会则发展自如,不仅能“巍然独存”,还对“唐山、京汉、水口山、汉阳铁厂等处失业工人”进行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32]这种帮助在当时“阴霾密布”的境况下,事实上已经超出了经济援助的狭隘意义,而具有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正如1925年第4期的《中国工人》所说,在黑暗重重的白色恐怖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犹如“高展在黑暗中的一面灿烂红旗”,是当时全国工人,全国人民的希望所在。[33]
在近三年的安源工人运动实践中,刘少奇一直把加强“无产阶级的教育和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因为这关系到“俱乐部前途发展”。[34]在《对俱乐部过去的批评和将来的计划》一文中,他将“训育部员,提高工人阶级的智识并训练工人作事的能力”列为将来工作的重要方面,并制定了具体的“教育股”扩充计划。[35]在他的领导下,俱乐部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合法条件,通过“工人补习班”、“公开讲演”、“集会游行”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工人教育,极大提高了广大工人的智识和阶级觉悟,同时推动了安源党团组织的发展壮大。
到1925年5月,“安源的党组织就有了十五个支部,党员由罢工前的十几人发展到三百余人,约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36]这一时期的团组织也不断壮大,团支部发展到36个,团员共433人。成为当时全国党团员人数最多、组织规模最大的地方党团组织。这些党团员,有相当一部分在后来成为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有觉悟的工人为追求解放而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刘少奇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的历史过程中,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早期工人运动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90多年后,重温和学习刘少奇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中运用的方法策略,对我们在新时代开展工会工作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