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琦伟
传统观念中的城市街道是交通运作的空间,群众则普遍认为街道是城市的会客厅,因此交通不是街道的唯一功能,甚至不是它的主要功能,街道空间的品质与城市的繁荣和宜居息息相关。
我国的街道建设在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都从几个维度来对自己街道景观进行评价,中国很多城市虽然发展较快,但在城市街道的完整性、城市街道的景观品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目前,研究城市街道景观意向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各路段和街景图片的资源数据,结合模型,对城市的街道景观进行解析。运用当前比较成熟的深度学习框架,对街道当中各类景观要素比例进行划分,比如将城市街道划分成植被、路面、天空、建筑等各类要素的比例,再通过地理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挖掘 街景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城市道路的整体景观意向可分为建筑、路面、天空、树木等要素。
建筑要素。建筑要素占比相对较高的地区几乎完全集中在凸字形城墙以内的地区,这一地区城市肌理致密,街道两侧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的比值D/H值较高,是最能体现北京城传统风貌的地区,同时也存有大量棚户区、老旧小区。
路面要素、天空的空间意向。老城区路面要素占比较低,郊区路面占比较高。天空要素与道路要素相对。
树木要素。即街道的绿地率,街道的植被情况。
将以上几类要素综合在一起,则较易发现城市街道景观塑造不尽人意的地方。
以道路景观各要素占比为依据可将道路分为六类:
1、交通主导型道路。主要景观要素依次为天空、路面和树木,其余四类要素的占比微乎其微。这种道路上路面要素的占比高于其他类别,反映出其偏重交通职能的特点。综合其空间分布,表明此类道路多为城市的交通性干道。
2、建筑密集型道路。主要景观要素为建筑,其次是少量的天空要素和树木要素,但占比都比较低。此类道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老城区传统街巷;另一种可以视为经过不适当缩放的现代式“混凝土街巷”。
3、景观空旷型道路。主要景观要素依次为天空和树木,两侧间杂有部分建筑,而其余要素的占比较少。这种道路一般沿线树木和建筑都比较低矮,城市空间的围合感不强,街道的可步行性不足。
4、要素均衡型道路。此类道路上建筑、天空、道路等各类景观要素分布相对均衡,周边建筑物占比较多、天空开阔度和道路绿化率也较优良。这种道路属于市区内常见的道路类型,一般道路两侧的建筑多为低层的居住小区或者商业写字楼。
5、绿化优良型道路。这种道路中几乎完全由树木和天空要素构成,绿化和天空开阔度都比较优良,且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很少。此种道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植被建设较好、绿化带宽度较大的机动车道,另一类则是依托河流、公园、林地等建设的景观路,常分布于城市郊区和边缘地带。
6、高度绿化型道路。这类道路风景非常优美。
与绿化优良型道路相比,此类道路的绿化度更高,树木要素占据了道路景观中的绝大部分比例。这种道路常分布在城郊地区、公园和风景区周边,以及建 筑高度受政策约束的老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