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秦立红,于永生,王蕾,赵玉民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2.农业农村部肉牛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3.吉林省肉牛繁育及养殖技术科技创新中心,吉林长春130033)
草原红牛是我国自主育成的第一个乳肉兼用牛,具有适应性强,肉质良好的特性。但产肉能力和增重速度与国际专门化肉牛品种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牛肉产量和品质,提高优质、高档肉块比率,满足市场需求。在前期草原红牛生产性能研究的基础上,以引进的红安格斯牛为父本,改良草原红牛生产杂交一代(安草F1代),不仅有效提高了草原红牛的产肉量和产肉效率,而且为我国肉牛种群改良提供了借鉴[1-4]。
本试验以草原红牛和安草F1代牛为研究对象,自6月龄持续育肥至18月龄,期间测定其生长发育性能;至18月龄时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5~6]。结果表明,18月龄时,安草F1代牛与草原红牛相比,净肉重增加20.18kg,净肉率提高了1.01个百分点。
选择6月龄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安草F1代牛和草原红牛(公犊牛)各10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牛场开展了育肥试验。预饲期10天,育肥期350天,试验全期采用散栏饲养方式,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育肥结束后,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牛场开展了屠宰试验,测定了屠宰率、净肉率等相关指标。
根据育肥牛体重及日增重情况确定混合精料:6~12月龄按照体重的0.8%饲喂精饲料,12~18月龄按照体重的0.9%饲喂精饲料[7]。
表1 草原红牛及安草F1代育肥效果 单位:kg、%、kg/d
表2 草原红牛及肉用新品系18月龄体重、体尺指标 单位:kg、cm、%
表3 草原红牛及其肉用新品系屠宰指标 单位:kg、%
利用直尺和软尺分别测定了体长、体高、坐骨端高、胸围和管围等体尺指标。
利用电子称测定了体重指标。按照商业标准屠宰程序屠宰试验牛,测定其屠宰指标。
安草F1代牛和草原红牛,自6月龄持续育肥至18月龄。详细育肥结果,见表1。
试验末重安草F1代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草原红牛日增重为1.06kg/d,而安草F1代日增重达1.14kg/d;安草F1代全期增重399.56kg,草原红牛全期增重365.89kg。可见,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安草F1代比草原红牛增重33.67kg。
利用直尺和软尺测定了安草F1代牛和草原红牛18月龄育肥牛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18月龄安草F1代与草原红牛相比:体长减少1.2cm,体高增加4.07cm,证明经安格斯改良后,草原红牛侧面整体形状更趋近于方形,载肉量更大。胸深增加8.21cm,胸宽增加0.48cm,证明改良后草原红牛前驱向着更宽更深生长,能够生产更多的牛肉。尻长增加6.73cm,腰角宽增加8.43cm,证明后驱同步向着横向与纵向增大;有利于生产更多的牛肉,见表2。
十字部高与坐骨端高分别提高了2.48cm和7.82cm;草原红牛十字部高与坐骨端高的差距为13.41cm,而安草F1代十字部高与坐骨端高的差距为8.07cm;与草原红牛相比该差距缩小了5.34cm,证明草原红牛导入红安格斯血进一步改善了后躯的斜尻。
育肥结束后,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牛场开展了屠宰试验,测定了屠宰率、净肉率等相关指标,见表3。
安草F1代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均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说明草原红牛导入红安格斯基因后,产肉量显著增加。安草F1代屠宰率和净肉率均高于草原红牛(P<0.05),证明草原红牛导入红安格斯牛基因后,产肉效率显著提高。
另外,由于红安格斯牛与草原红牛均属于中小型牛种,在改良生产中不存在难产等问题。同时,红安格斯牛与草原红牛毛色均为红色,所产后代绝大部分为红色,深受广大饲养者喜爱,饲养数量正在逐步增加。绝少部分后代毛色出现白色、黄色斑点,初步分析认为是冷冻精液品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综合考虑毛色、体型和肉质等特性,利用红安格斯牛改良草原红牛,有效提高了草原红牛的产肉量和产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