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根
(辽宁省植物保护站,辽宁 沈阳 110034)
为防治榛子白粉病及引导企业在榛子白粉病进行农药登记提供科学依据,在榛子主产地——铁岭开展几种杀菌剂防治榛子白粉病的药效试验。
表1 各参试药剂使用剂量及生产厂家
试验共设9个处理(表1),4次重复,共计36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0~80 m2。试验在开原市麻线堡镇的榛园进行。榛子为平榛,为坡地带状自然生长,土壤类型为壤土,pH值7.0,有机质含量1.0%。各小区肥水管理一致。施药时期为榛子白粉病发病前,采用喷雾法施药,连续施药1~2次,间隔10~20 d。每亩药液量为30 kg。
1.3.1 调查时间
末次施药后10天调查药效。
1.3.2 调查方法
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50个果苞,记载发病果粒数和总果粒数,计算病果率和防效。
1.3.3 计算公式
调查结果(表2)显示,供试药剂中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5%苯醚·嘧菌酯悬浮剂、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丙环唑乳油对榛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600 mg/kg处理区的防效最好,可达到93.10%。试验药剂中复配制剂的药效略优于单制剂的药效。
表2 不同药剂防效比较
施药后3 d、5 d、7 d、10 d、15 d观察榛子生长情况表明,各药剂在所试剂量下均无药害发生,对榛子生长安全。
榛子为多年生灌木,榛子白粉病在新生榛材上为害较重,田间日常管特别注重新生榛材的病害发生情况,按照“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的方针,在药剂选择上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产品。
因榛子多为包山栽培,种植区域多远离村庄,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全,加大了农事操作的成本。每次施药的用工成本较大,从节约成本出发,榛农常常是多种药剂混合在一起施用,大大降低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故本次试验以复配制剂为主,解决了榛农自选农药盲目混配的问题,保障榛子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榛子已成为我省东部和北部山区的特色经济产业之一,是广大榛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以促进榛子增产,榛农增收为目标,以对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环境生态安全为原则,故本次试验选择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环境友好的剂型的产品,保障榛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榛园施药操作难度较大,建议榛园用药可以从改善施药器械和改变施用方式两方面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农药生产企业积极申办榛子用药登记。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采用联合试验等形式,引导农药生产企业积极参与榛子用药登记工作。利用培训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用药知识,使农药生产企业、农药经销人员及广大榛农提高安全用药意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促进榛子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