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影响社会的科普勇士

2018-12-03 02:55郑永春
中国科技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科普明星科学家

郑永春

提到科学家做科普,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卡尔·萨根(Carl Sagan)。他生前是康奈尔大学的一名天文学教授,也是科学家做科普的典范,一生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但是萨根在学术界的发展却备受挫折,他遭到了科学同行们明里暗里的排挤和耻笑,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机遇。比如,他没能得到哈佛大学的终身教职,他申请美国科学院院士也被拒之门外。理由是“人们认为他花在科普上的时间比科研还多”。后来,人们把科学家因日益增长的公众知名度,导致在学术圈内被孤立的现象,称为“萨根效应”。

在科学研究上,萨根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确切地说,他既是天文学家,也是生物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

萨根发现,金星表面高温的原因其实是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的,这对人类控制全球变暖具有警示意义。

萨根相信,宇宙中的某个地方,一定存在其他的生命。他认真地研究了这个话题,从而推动了一门新的学科——天体生物学的诞生。这门学科的主要目的,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追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并寻找宇宙中的生命。

萨根还在火星表面地形、木星大气中的有机分子等方面作出贡献。

在推动美国宇航局对太阳系的探测方面,他居功至伟。

毫无疑问,萨根是一位科研成果丰硕的高产科学家。

与此同时,萨根是一位热衷于传播科学的明星、现实的人文主义者、外星生命的狂热拥护者、大学教师、科普作家、电视主持人,甚至还是一位政治活动家。

萨根写了一本科普书《伊甸园的飞龙》,获得了普利策奖,这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在这本书里,他把宇宙诞生至今100多亿年的历史,比喻成我们能理解的1年。10秒钟的时间内,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是在这1年里的最后10秒钟发生的,这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短暂。

20世纪80年代,萨根主持拍摄了13集电视纪录片《宇宙》,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收看人数超过10亿。与之配套的《宇宙》一书,则在80多个国家(地区)发行了500多万册。作为对比,我写的第1本科普书,才发行了1万多册而已。

萨根在科普领域,涉及的话题之宽泛,远远超出了他的研究领域。他在很多热点社会话题上发声。

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期间,核战争一触即发,萨根和其他科学家一道,从科学层面分析核战争的危险性,认为一旦爆发全面核战争,扬起的灰尘将导致太阳光被遮蔽,地球表面将经历长时间的冰雪覆盖。被称为“核冬天”的这个结论,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住了双方领导人的战争冲动。

萨根还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分析胎儿在何时才能称之为人,从而在妇女堕胎的话题上发声。

在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议中,在看待科学与神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萨根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可以看出,萨根所做的,早已经不是科普一些天文知识,而是针对社会热点,发出一个科学家独特的声音和观点。

萨根去世后,一些对他的境遇抱有不平的天文学家曾经直言,即便你不承认萨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学家(他肯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学家之一),你也必须承认,他在激发公众对天文学的兴趣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没有人能替代他。

萨根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美国《每日新闻》)。作为一位深刻影响了社会的科学家,萨根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萨根改变了很多人的世界观。在飞越太阳系的旅行者号飞船上,根据萨根的建议,搭载了一张记录各种人类标志性符号的金唱片,作为人类抛向宇宙的漂流瓶。很多人一直都在期待,谁会捡到这个漂流瓶。当旅行者号飞船远离地球64亿千米时,萨根力排众议,让旅行者号调转镜头,回望地球,从而拍下了迄今为止唯一的太阳系全家福照片。照片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是悬浮在阳光中的一粒尘埃。萨根的观点,往往发人深省,让人思考我们的人生,思考我们所推崇的价值观。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地球的渺小,让我们懂得谦卑的同时,又奋力向上,努力探索,形成既谦虚、又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萨根点燃了很多人的梦想。我们每一个人,几乎与生俱来都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知道他的兴趣所在,更没有去探索。因为我们内心对未知的那份好奇,是需要被点燃的。而萨根,就是点亮很多人心头那盏明灯的那个人。很多人后来回忆,自己就是在听了他那激动人心的演讲之后,或读了他广为畅销的科普书之后,或看了他广受追捧的电视纪录片之后,点燃了自己对梦想的追求。

再次,萨根改变了公众对科学的印象。很多人崇拜萨根,一方面缘于他所宣讲的天文、宇宙、太阳系等科学话题;另一方面,来自于他做科普的方式。萨根擅长用生动、形象、简明的语言,向大众传播科学的魅力。他谈论的所有关于科学的话题,都是那么地有趣。他看上去是那么帅气清秀,睿智而真诚。他改变了很多人对科学的印象,对科学家的印象。在萨根笔下、口中、视野里,科学不仅充满了魅力,还充满了时尚色彩和娱乐元素。可以说,萨根是唯一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

最后,作为广受追捧的科学明星,萨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方向。萨根帅气的面容、灿烂的笑容、美妙的语言,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他成了年轻人追逐的科学明星。科学明星与娱乐明星存在很大差别。我们追捧科学明星,其实并不是冲着他那张脸,而是冲着他所掌握的科学的魅力,冲着他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科学明星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萨根的超人气,可以让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有效传播。相比娱乐明星,科学明星会让社会的科学氛围更加浓厚,影响整个社会的品位,从街头巷尾的娱乐小报、权力斗争、偷窥隐私等低品位,提升到对科学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关怀等高品位。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将得到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将为中国从科技创新大国向科技创新强国转变奠定基础,只有全民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国家,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国。

中国近几年高度重视科普,积极鼓励科学家做科普。但现实似乎仍然是呼者切切,应者寥寥,总感觉缺一点什么。我发现,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短板,恰恰出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上,出在与青少年教育的结合上,出在科学家的参与度上。据我了解,师范院校培养的多是教育专家,科研单位最多的是研究人才,但既懂教育又懂科学的人非常缺乏;媒体编辑和记者大多是文科毕业,既懂科学又懂传播的人才也非常缺;科普展品不够吸引人,科教纪录片不够好看,既懂科學又懂艺术的人,更是稀缺。因此,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科学艺术家、科学教育家、科普作家、科学摄影师、科学新闻记者、科普编辑、科技电影编剧、科技纪录片导演等。这方面,萨根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科普是科学家应尽的义务,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需要承认的是,一些科学家不愿意做科普,并不是因为科普太简单,而是因为现实的利益考量。从科研人员职业发展角度,做科普不仅会牵扯部分精力,也无助于申请职称、科研经费、获得科技奖励。因此,对科研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迫切需要加以改革。

在从科研领域迈出跨界的步伐时,我们难免心怀忐忑,顾虑重重。但面对国家科技创新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迫切需求,面对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质量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影响,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国家的需求。

我真诚地希望,每个科研人员每年写1篇科普文章,作1次科普报告,一生出1本科普书。最近两三年,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在各种平台上非常活跃,积极面对公众,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弱小,但如果汇集起来,就能改变世界。

猜你喜欢
科普明星科学家
假如我是科学家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