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苏区精神

2018-12-03 13:26黄思好叶琼雄
源流 2018年7期
关键词:龙川县龙川苏区

黄思好 叶琼雄

“这边是‘红色廉政展区,展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龙川参加革命的先辈们的斗争史迹;这边‘古邑廉洁展区,展现了赵佗、吳潜、苏辙等历史人物在龙川为政时的史实;那里是‘警示教育展区,重点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代以来的各类党员干部腐败案例;还有‘廉政部署展区和‘多媒体互动展区……”在龙川县委党校的“红色古邑 廉洁龙川”展览室内,龙川县政府党组成员钟朝艺向本刊记者一行介绍展览内容。

围绕展览室“红色古邑 廉洁龙川”这一主题,发挥“教育、互动”两大功能、融合“为民、勤政、修身”三大元素、打造“红色廉政 古邑廉洁、警示教育和廉政部署”四个展区,展厅中央竖立的毛泽东铜像让人肃然起敬。展厅通过图文并茂、古朴简明的展板及多媒体视听影音,旨在进一步擦亮龙川县“古邑、红色”特色廉政文化品牌,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的意识思想,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展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众多与龙川苏区相关的革命人物、史迹和历史事件,记者深切感受到龙川县进一步擦亮“红色古邑”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抗腐反腐的决心。为更好地弘扬龙川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记者挑选了部分革命故事,与读者分享。

“过五关”和“十条守则”

1929年3月5日,五兴龙三县党组织决定在龙川县大塘肚建立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五兴龙三县革命斗争。

苏区政府坚持分期分批举办学习班轮训党政军干部。其中,在大塘肚举办较大型的学习班4次,由上级领导和县苏维埃政府主要领导讲课,这些领导的讲话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古柏的《要过好“五关”》(过好“政治关”、过好“思想关”、“社会关”、“生活关”、“宗族关”)和刘琴西的《要执行“十条守则”》(工作忙时细心些,遇到问题冷静些,了解问题全面些,解决问题谨慎些,碰到问题坚定些,受到刺激忍耐些,对待革命热情些,处理矛盾灵活些,个人问题少干些,别人事情多做些)。这些讲话内容,成为苏区干部行动的指南和苏区廉政建设的精髓。

1929年3月底,在一次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区委、区联队、乡农协干部会议上,中央东江特委巡视员刘琴西同志要求三县党政军人员要执行“十条守则”。

1930年8月,在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举办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班上,中央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古柏同志亲临授课,强调一个合格的革命者必须要“过好‘五关”,在五兴龙县苏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苏区政府以严明的纪律严格要求和管理党员干部,不论是谁,只要贪污腐化,违反了党的纪律及政府的规章制度,一律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如:大塘肚一名乡协干部大手大脚多用公款,被撤职;联区干部吴某贪污公款,被枪毙。

苏区严惩腐败的案件充分说明,不论任何时候,对于贪污腐败,我们党的态度历来都是严肃惩处,决不手软!正是有这样铁的纪律,才有力地保证苏区干部战士奉公守法,能吃大苦,长期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

经考证,古柏在五兴龙县苏区的《要过好“五关”》讲话,是我党在教导和约束干部把握好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规范个人从政行为、管好身边的人的第一次科学系统的论述和记录,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要过好“五关”》讲话的大部分内容被周恩来同志所引用。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过好“五关”,并把原来的“五关”更改为过好“政治关”、过好“思想关”、过好“社会关”、过好“生活关”、过好“家庭关”。

毛泽东和李同军的故事

李同军原名李观富,是龙川贝岭上盘石灰坑村人。1930年,李同军随游击队伍在江西寻乌开展革命活动时,转入中央苏区红军队伍,并加入了中共组织,后因工作勤快、为人诚实,被调到了毛泽东的警卫(炊事)班当炊事员。

土地革命时期,李同军一直跟随在毛泽东身边,负责他的起居饮食。一天闲暇,毛泽东跟身边的李同军聊起了家常。当聊到李观富的姓名时,毛泽东觉得观富只能看别人富,自己又怎能富呢?要想富,就要跟着共产党,同红军一条心,打倒反动派,穷苦人民一起富。于是,毛泽东为他改名“李同军”。

长征途中,李同军一直跟着毛泽东随中央红军机关跋山涉水。在一次渡赤水时,河上已没有了浮桥,也没有渡河工具。眼看大部队已过了河,而不习水性的李同军只能挑着伙具站在河边干着急。正在此时,负责断后的毛泽东骑一匹白马突然出现在他身后,“同军同志,快!快过河!”“主席,我不会游泳!”“东西不要了,你抓住马尾巴过河,你可不要掉队啊!”于是,他只身抓住毛泽东所骑白马的尾巴,渡过了赤水河。后随毛泽东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

1953年,李同军响应党中央号召,志愿退伍,解甲归田。当时,山西省民政厅计划安排他到太原市当领导,但他拒绝了。回到广东省报到时,省里的领导直接找他谈话,想安排他在广州当领导。他说:“感谢政府了,我没有文化,不适合做领导。”省里的领导继续说:“那就给你安排一个清闲的职务,还给你配个秘书!”他坚持拒绝。之后,他也同样谢绝了地委和县里的安排,回到家乡贝岭镇上盘村,做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过着耕地耙田的农民生活。期间,他始终铭记毛泽东教诲,从不居功骄傲,始终保持军中优良传统和作风。由于劳动积极,成果突出,他曾当选过龙川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60年代末物资匮乏、难于温饱的年代,他的亲戚多次叫他跟政府说说,请政府给予关照。但他说:“虽然我以前做了一些革命工作,但现在是个农民了。想一想那些死去的战友我已经很幸福了,我不能搞特殊!”直至1983年去世,他都不曾向政府伸过一次手。

十万挑夫上赣南

土地革命时期,龙川苏区与赣南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

1930年开始,国民党当局对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粤北、闽西、赣南地区的人民群众组成“运盐敢死队”,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各种方式将食盐运往苏区,龙川县细坳镇小参村的运盐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有的把粪桶做成双层,有的打通竹杠的关节,有的用食盐水浸渍衣服,甚至还有人假扮乞丐、假装出殡,千方百计把食盐输送到赣南。其办法之多、行动之隐秘令国民党当局防不胜防。

龙川苏区党组织曾在龙川通往五华、兴宁的阿顶、江西与广东两省相连的江广亭、龙川回龙园田接管亭设立交通站;在兴宁、龙川交界的渡田河、赤石渡等地开办合作商店,与粤赣边区人民群众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将赣南的大米、黄豆、茶叶等物品通过渡田河合作商店,交换从兴宁梅州地区运来的食盐、煤油、药品等紧缺物资;在县城和东江重镇贝岭等物资集散地建立据点,大量采购食盐、日用品等军需物资,巧妙地避开国民党反动武装力量的重重关卡,运至中央苏区腹地。

当时挑夫在陆路所走的路线主要是:贝岭—田坳—安远—信丰。其中贝岭街位于龙川东北部,毗邻江西定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是江西中央苏区战略紧缺物资的重要转运点。

据统计,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党组织和武装力量为中央苏区腹地收集和运送了大量的急需军用物资、医药、食盐及生活用品,单是龙川贝岭一地每天就有百余担食盐分四路从细坳、和平等处避开关卡运往赣南,几年时间为中央苏区运送食盐达数千吨,呈现出“十万挑夫上赣南”的动人画卷。

茶活苏区十八勇士

1932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开始第四次军事“围剿”。广东军阀陈济棠为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派出5000余人,对龙川县上坪镇的茶活苏区实行“七县大会剿”。

茶活苏区得到情报后,由黄清鼎和黄正卿两位干部立即召集附近的区乡干部、游击队及赤卫队员,部署掩护群众撤退任务,最后决定:游击分队一小分队战士组织群众撤至山区隐蔽,黄清鼎率33名区乡干部与游击队、赤卫队及部分自愿留下的群众,坚守独角炮楼,牵制敌人。炮楼是茶活苏区乡政府所在地,居高临下,视野宽阔,是观察形势,传达讯息的最佳位置。

第二天,敌人发现群众已经转移,立即四处搜捕。坚守独角炮楼的赤卫队发现后,立即开枪射击,将敌人吸引过来。

敌人久攻不下,便从两侧架起火炮,对着炮楼方向猛烈发炮,将半米厚的石墙炸开了一个大窟窿。守楼的赤卫队员们毫不示弱,奋起还击,战斗坚持了一整天。第三天凌晨4时,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下就是两天两夜,导致山洪暴涨,炮楼内积满了水,赤卫队员们的弹药大部分被雨水淋湿。

雨一停,敌人又开始向炮楼开炮。在敌人炮弹的多次猛烈轰炸下,炮楼的面墙已经摇摇欲坠。黄清鼎见状,立即命令游击队队员钟宝才带领伤员突围,自己和17名尚能战斗的区乡干部、赤卫队队员掩护。在伤员撤走后,18位勇士(包括一位女性)用最后的子弹,击毙了十余个攻楼的敌人。在弹尽粮绝之际,18名勇士为了不做俘虏,将煤油泼洒在身上,肩并肩地围成一个圈,高呼革命口号,壮烈引火自焚。

十八勇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毛泽东、彭湃、彭德怀、古大存、王稼祥、刘琴西、黄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到过龙川,展开艰苦的革命斗争,留下光辉的足迹。古柏、罗屏汉等革命先烈,为龙川的革命和解放,付出了生命。“苏区精神”染红了龙川的每一寸土地!

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苏区精神”是革命先辈留下的最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樣,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和宗旨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并染红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底色”。继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古邑龙川的腾飞,也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记者一行参观完毕时,钟朝艺面对毛泽东的铜像吟诵了一首长诗:“像坚信江河必然行地,像坚信日月必然行空……他两袖清风的身影,是万古不化的雪峰!……”声情并茂,让人不觉潸然泪下,感慨革命先辈无私的奉献精神。

猜你喜欢
龙川县龙川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遥感技术广东龙川县地质灾害调查的应用
近期原创作品
苏区创业致富人
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龙川至连平段模块化机房建设
近50年龙川县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