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张中强
“路干净了,水坑不见了,大街小巷都安了路灯……半年没回来,村里竟然发生了这么大变化!”在上蔡县重阳街道南大吴社区的健身广场上,雷付威高兴地说道,“这多亏了俺们的姚书记!”
雷付威口中的姚书记是省国土资源厅派驻该社区的第一书记姚胜利。
2017年11月7日,刚从部队转业到厅里10个月,姚胜利就来到了南大吴社区。尽管来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遇到的难题远比他想象的要多。
南大吴是国家级扶贫开发社区,辖南大吴和乔庄两个自然村,14个村民组62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76人。
“我家门前的桥坏了!”“我家门前的坑臭的熏人!”“我们家门口的路太窄了!” ……第一次开会,村民一连串提出了10多个问题。甚至有村民把矛头直指村两委,“村委太偏心,对乔村的事情不管不问!”面对村民的质疑,姚胜利一一做出回应,并认真记录。
到任的第二天,他白天到农户家中、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走访,聊乡情、问农事、找原因、谈对策;晚上认真查阅帮扶档案,了解详情、分析问题,并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形成了《南大吴社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调查报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南大吴社区脱贫攻坚帮扶规划(2018-2020)》《关于2018年南大吴社区巩固脱贫成果的项目建设报告》等调研报告,找准了“病根”,确定了工作“方向”,并按照计划迅速投入工作。
刘艳琴,丈夫因病去世,一个人带着3个孩子住在3间破瓦房里,厨房四周墙壁东倒西歪,再加上3个孩子上学,全家一直徘徊在贫困边缘。针对她家的情况,姚胜利组织召开两委干部会议,为她制订一套详细的脱贫方案:申请危房改造,解决住的问题;提供公益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实施教育资助,解决孩子上学问题。从危房改造申请到施工队,再到砖、水泥、沙子,他身体力行,跑前跑后,直到房子建成。今年9月,刘艳琴家的新房盖好了,升入初中和高中的两个孩子和厅里的干部结成了帮扶对子,每人每月可以得到200元的资助。
“俺家住上了新房子,我在村部打扫卫生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孩子上学也有资助,我这心里比以前舒坦多了!”说起今后的生活,以前眉头紧皱的刘艳琴笑开了花。
今年以来,在姚胜利的努力下,和刘艳琴一样,先后有9户贫困家庭完成了危房改造,建档立卡的3户贫困家庭7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这茶几、衣柜……还有我的轮椅,都是姚书记来后给我添的。”在胡天顺家里,他高兴地介绍起了屋里的新家具。
胡天顺今年63岁,妻子病故,女儿出嫁,由其侄子照顾日常生活,院内道路坑洼不平,院墙东倒西歪,屋内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加上腿脚不便,生活甚是艰难。姚胜利结合村里的“六改一增”,和帮扶队员一起帮他硬化了院内道路,整修了院墙,购置了家具,极大地改善了他的生活条件。
姚胜利(右二)入户了解情况
“这里以前是个水坑,里面扔满了各种垃圾,一到夏天,臭气熏人……”雷新电指着前方的空地说道,“现在,填平硬化后,这里成了停车场,大家的车再也不用乱停了,街道敞亮多了。
针对村民提出的桥坏、坑臭、路窄等问题,姚胜利积极向省厅汇报,争取50万元资金加大乔庄基础设施建设,在填补洼地坑塘的基础上,建成了健身广场,并对街道两侧的残垣断壁、废弃建筑进行拆除清理、重砌粉刷、填补平整;利用省派第一书记资金,加装太阳能路灯94盏,实现了全村覆盖;拓宽并硬化绿化社区主干道1.656千米,修建下水道3.063千米;借助土地整治项目,拓宽硬化生产道路,联通村村户户、田间地头,解决了收播难问题,美化了村容村貌。
针对群众提出的干部问题,他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坚持每月一次支部大会、一次党课,每月25日开展主题党日,建立“两学一做”微信群,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现在,社区的大事小事都做到了‘四议两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共同参与,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谈起支部的变化,党支部书记雷大举说道。
路灯亮了,环境美了,支部强了,民心暖了,昔日的南大吴变成了今日“美丽乡村”。
“我们准备成立农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形式流转土地,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增加村民收入,尽早把社区建成‘富民村’‘幸福村’。”说起下步工作,姚胜利心里早就有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