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副局长 孙校伟
浙江安吉天荒坪大转弯至外长龙乡道安保工程
近年来,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已连续10年同比下降,2017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2014年分别下降了10%、23.8%。省域已连续8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交通事故,特别是坠崖、坠库、越线撞车等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在公路安防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浙江坚持28字美丽公路建设理念,即“因地制宜、崇尚自然、安全可靠、科学合理、集约节约、生态环保、服务提质”,将其贯穿于公路建管养运和安防提升全过程。实施过程中,实行三个结合(与部省建设“四好农村路”、省委“美丽浙江”“平安浙江”总体部署相结合,有关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和平安浙江、美丽浙江建设考评内容)、三级联动(省统筹指导,市牵头协调,县具体实施)、四个统一(统一设计、统一审查、统一验收、统一评估)。
强化标准提升。首先,强化落实部《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多层次专题培训,多维度提升设计共识,多渠道强化应用落实,并总结示范项目实施经验,编制出台《浙江省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提出了适应省域路网特征与道路条件的系统性处置要求和方法,编制了指导技术案例。其次,整合力量,专业支持。成立浙江省安防工程技术专家组,以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及省、市、县三级技术设计等单位为主,邀请部安防专家组开展指导,整合技术力量,加强交流培训,锻炼了一批专业设计人员,培养了一批专业施工、管理人员。最后,加强施工现场组织管理,采用标准化施工,确保实施效果。
坚持生态环保。在设计和施工管理上,充分考虑周围生态环境,合理实施,追求自然环保,重视景观和谐,变侵入生态为融入自然,达到景观与环境相和谐。首先,避免大开大挖造成生态破坏,如省道210线梓州长下坡路段风险治理中,经方案比选,取消山体开挖增大视距的土建方案,通过借用路侧空间局部展宽,提升下行方向的线形顺适感,并增大上下行之间的容错空间,进而保障运行安全。其次,注重运用生态环保设施、材料和技术,如省道210线景区路段,根据改造需求设置木结构交通标志,县道730线沿溪景观段使用竹护栏,满足景观、环保、节能等要求;县道603线毛竹岗隧道、国道322线水坑隧道等增设或改造照明时,使用LED照明技术;在夜间存在非机动车、行人出行需求且无照明的路段,采用蓄能自发光交通标识,浙江全省已推广应用于1500公里的农村公路及无照明的隧道。
注重因路制宜。风险排查阶段,主动邀请地方政府、公安交警等职能部门和沿线单位群众提供一线情况,广泛收集事故数据、出行特点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等基础资料,综合评估风险因素,找准问题症结;设计施工阶段,强化现场调研,吸收政府部门和沿线群众意见,加强方案评审,强调因地制宜、因时而易,一地一策,一路一案。如对于二级公路的风险治理,省道210线以通过型交通为主,且存在大车比例相对较高的特征,就重点采用加强路侧防护和减速控制措施。国道322线涉及不同市县,温州瑞安段经济发达,交通量趋饱和,改造措施侧重于交叉口渠化、信号控制优化,以提高通行能力;温州文成穿越城区段,则按城市化需求进行措施匹配;丽水景宁段为典型山区公路,重点进行防护、诱导设施的完善提升。
灵活运用指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注重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坚持多方案比选,以最小的经济投入,力争最大的社会效益。省道210线桐庐段为非标准二级加宽路段,原断面设置4个车道但未设置中间带,经论证采用“2+1”的双向3车道断面,在路线中段对换双向车道数量,实现标准2车道二级公路和运行效率的平衡;在遂昌县道603线起点交叉口改造过程中,通过问题分析,研究流量流向特征,将三角岛畸形交叉改造为现代环岛;国道322线一级公路中间带未设置护栏,车辆冲到对向车道事故时有发生,经方案比选,改变通常采用双向设置波形梁护栏的做法,在中间带中心线设置1道紧凑型缆索护栏进行双向防护,降低造价,提升防护效果和景观效果;在穿村镇路段行人过街比较集中的区域采用人行横道电光标志,标志设置于人行横道的正上方,夜间点亮内部照明标志,照亮下方的人行横道标线,还能满足雨雾等恶劣天气下的交通标志远距离视认,实现标志设置技术的灵活处理;国道322线的K47交叉口处被交路以陡坡从山体旁接入,流量不大但存在视距限制问题,如纵坡改造将导致较大开挖改造费用,经综合分析,采用交通工程方式治理,在被交路段完善设置停车让行控制措施,在主线设置汇入交通智能警告标志,有效提升运行安全。
完善平面交叉。交叉口治理是浙江省公路安防的重点和难点,在示范项目实践中,浙江多方案比选,力求实效。
省道210线桐庐段白云源交叉口位于大峡山隧道(3005米)与芦茨隧道(977米)之间,两隧道洞门间距108米。该处视距受限,设有警告及禁令设施,但执行效果较差,多次发生车辆违章左转及横穿事故。经研究,首先是防止车辆左转和横穿,在隧道间设置60米铁马钢护栏,其次加强诱导,两端设置柔性警示柱,再次在隧道内设置有源指路标志、禁令标志,提供近距离出口条件下道路信息指引和管理,最后配合封闭横穿的交通组织方案,统筹优化互通范围内的指路标志。
省道210线义乌段终点交叉口连接省道103线,交叉角为14°,且存在支路畸形汇入,交通流量较大,信号控制设施缺失,交通流向混乱,渠化粗糙等情况。浙江采用交通工程改造方式治理,根据流向及冲突点重新设计渠化方案,控制交叉口大小,合理设置停止线位置,优化渠化岛及导流线设置,设置门架结构,以提供最优视认效果的信号灯和指路标志设置,优化信号灯组合和配时方案。
强化穿村路段。穿村镇路段的机非干扰、人车混行和支路交叉问题突出,综合使用警示、限速、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提升。首先,加强进入村镇前运行环境提醒,在穿村镇路段上游设置名称标志,用彩色标线对中间带加宽渠化,部分路段还增加了中间带渠化岛,配合路宅分离。其次,在村镇路段加强环境变化提醒,降低公路运行干扰,继续使用彩色标线对中间带加宽渠化,设置人行横道线,规范集中横穿,城市化特征明显路段增设人行道,必要时完善路灯照明等设施。再次,强化速度控制,统一设置门廊式限速标志和速度反馈标志,增设路面限速标记,必要时设置减速标线和减速台,配合断面渠化改造,实现全路段的速度管理。
推进科技治超。利用治超管理系统、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动态称重设备等开展非现场治超执法,提升执法效能。如国道322线温州段增设了非限执法设备1套;门架式可变信息标志1套,道路遥控摄像、定焦摄像机共21套、违法抓拍、超速抓拍设备共3套。
公路运行安全保障工作动态性、长期性特征明显,容易受到地区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多方面密切配合,也需要持之以恒的评估与完善。从2018年起浙江省已开展省级示范项目建设,每年选取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各11条,推广公路安防工程示范省建设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开。
为此,建议交通运输部将公路安全性评价上升为强制性制度。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费公路经营单位定期对交通流量大、交通情况复杂或交通事故易发、多发的公路项目组织开展全面的安全性评价,真正从人、车、路、环境和管理全面分析,综合施策;将安防工程的补助范围从乡道以上扩大到村道,以满足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