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刚
摘要:几十年来,家乡化肥用量翻了几番,玉米产量也从100公斤增加到了500公斤,化肥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同时,也导致了耕地质量下降、水体污染等后果。目前村里施肥呈现肥瘾大、作用有限、浪费严重等特点,究其原因是施肥理念、厂家推广等综合作用所致,要改变现状需要从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规范市场、加强宣传、推广有机肥应用等方面入手,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
关键词:化肥 零增长 减量替代
今年踏上故乡的小道,心中独有几分淡淡的忧伤。此次陪父母回村,是送一位大爷最后一程。六十多岁,因为胃癌离开。生老病死,本乃人之常事,但村民关于此事的一些评论却值得深思。
村里人说,这个老头死于固执。虽然本地早就通了自来水,但他偏偏守着村口那眼老井喝了一辈子,喝出了胃癌。这口井我知道,小时候也常喝,记忆里那水冰凉甘甜,比现在的矿泉水要好上几倍。
村长说“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村里化肥农药用得凶,这井水早就变味儿,牲口都不敢喝,人喝了不得病才怪”。
我无法验证大爷的离去和井水有多少关联,但井水变味是真的,化肥农药对村里地表水的污染也是真的。短短几十年,化肥农药在这片土地上从奢侈品演绎成了必需品,农民用得上了瘾。为了搞清楚化肥农药中的一种,防止贪多嚼不烂,笔者调研主要聚焦于化肥。
化肥的“瘾”有多深?
村长讲,自己也算地里的老把式,现在不用化肥,都不太会种地。他家耕地80亩,主要种葵花、玉米、籽瓜和黄豆,一年一季。使用化肥为磷酸二胺、碳酸氢铵和尿素,年施肥折纯量为2194公斤,亩均化肥使用量为27.4公斤。施肥方式是:磷酸二胺和碳酸氢铵做基肥,以3∶5配比春耕时播施,施肥量为15—17公斤/亩;尿素作为追肥,在青苗期或者开花期点施,施肥量为10—12公斤/亩。
闲谈时,来了几个串门的邻居,大家饶有兴致地算起了账(见表1)。几家地块相连,耕地质量差别不大,玉米品种和化肥种类相同。虽然有劳力投入、耕作方式和农药用量等要素差异,但把关键数据拿出来比一比,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
通过比较,发现村里化肥使用,瘾很大、作用有限、浪费不少。
一是用量大。刘山比较有钱,种地也是财大气粗,施肥量达到34.6公斤/亩,比国家测土配方建议施用量15.5公斤/亩整整多了19.1公斤/亩。再看施肥量最少的白宁爱,亩均26.9公斤,是全国平均数的1.2倍,是发达国家限定使用量的1.8倍,这样的数据简直“触目惊心”。
二是增产差。白宁爱算是村里科学种田的典范,但增产效果也不佳。从2010年至今,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2%,玉米增产不足13%,如果去除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改进等因素影响,简直就是“麻布片绣花”白费劲。刘山情况更糟,畝均化肥投入量是白宁爱的1.3倍,玉米产量仅为白宁爱的103.5%。给刘山算笔经济账,相当于亩均多投24元,仅多收23.7元,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种地模式。
三是利用率低。村长笔记本记录了2016年农技推广的一些数据,本地区玉米化肥利用率不足30%,低于全国平均数8个百分点。有研究表明,利用率在30%的前提下,施肥量的19.1%会影响环境质量,污染地表水。以此标准计,村长家每亩耕地每年至少有5.23公斤的化肥在污染土壤和水体。村长讲,利用率是市里指标,落到县里更低,现在井水的口感比马尿好不了多少,污染数值远高于此。
大家都知道化肥用得多,但县里农技员没见过,乡里农技员留不住,以后怎么种?谁也没个准主意,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回想二十几年前的种地场景,都在琢磨,现在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染上化肥的“瘾”?
作为内蒙古中部的一个小村,历史上肥料都是自给自足的,根本没有化肥插足的机会。记得小时候家里养着猪、羊和马,家畜的粪便在圈里沤一年,冬天“掘圈一尺”,拉到地里,来年庄稼长得绿油油,甚是喜人。另外,玉米、小麦等作物秸秆在粪井里沤两年也是不错的肥料。当时的化肥是奢侈品,只有在植物青苗期或者开花期伴着浇水施一次,一袋50公斤的尿素滋养十几亩青苗是常事。
白宁爱讲“那都是老黄历了,乡里禁牧十多年,家家户户养殖量都在下降,再加上种地规模越来越大,哪还有啥良性循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总结起来,形成现在的窘境,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施肥观念根深蒂固。几十年来,化肥用量翻了几番,玉米产量也从100公斤增加到了500公斤,化肥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同时,也形成了施肥越多产量越高的观念,而且农民朴实地认为“一分投入一分回报”。另外,本地属沙质土壤,耕地先天不足,随着农家肥用量减少,土地“越喂越馋”,施肥量也越来越大。村长讲“有时也明白,化肥用多了增产有限,但至少可以保证不减产啊。”
二是化肥厂家尽显神通。村里一共有3个化肥销售点,代理了4个厂的化肥产品,品种齐全价格公道,一到季节促销、推销样样齐全。为拓展市场,不仅送货上门,肥款还“秋后算账”,部分企业更“搭肥”提供农资购置无息贷款,由此来提高企业知名度。另外,村里化肥广告铺天盖地,“春日许地一斤肥,秋收地敬一担粮”、“化肥是粮食的粮食”等化肥企业打出的标语,都在鼓励农民更多地用肥。
三是化肥短期优势突出。在村里化肥简单易得,而农家肥呢?要到50公里外的养牛场或者养猪场去拉,牛粪一车480元,猪粪一车360元,运费另算,一车可以施3—7亩地,比化肥便宜不了多少,而且见效慢,不如化肥立竿见影。加之农家肥要人工扬肥,不如化肥全程机械来的便捷。再说商业有机肥,好多村民都没听说过,县里有两个销售点,但很少来村里宣传,老乡都以为是城里人养花种树用的,根本没想过大田施用。另外,农技员的指导多为氮、磷、钾配比,化肥用量比较明确。
村长讲“化肥现在越用越怕,地里蚯蚓都少了,万一土地‘过劳死,他们怎么向儿孙交代。国家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举双手双脚赞成,但化肥零增长,产量会不会下滑?收入会不会下降?”
这种担忧不为过,他们这代人饿怕了,也穷怕了。但以目前的施肥方式看,其实化肥零增长实现起来并不难,甚至减量替代的空间也不小。
减“肥”难度有多大?
通过对本村耕作施肥方式的分析,我认为只要经过简单的技术处理,完全可以实现化肥的零增长,甚至减量替代。
一是深耕施肥节肥空间大。目前,村里有一部分人坚持将化肥撒在地表,然后中耕覆土,这样会造成肥效的损失,而且内蒙古风大,直接损失也不在少数。另外,使用机械施肥的人家,普遍配备耕施深度在5厘米左右的机械。村长讲,“想过深耕好,但深了费柴油,觉得浅点更经济”。但据研究,当用磷铵、尿素等氮肥深施时,与表施者相比,深施3.3厘米者增产7.2%,深施6.6厘米者增产12.2%,深施9.9厘米者增产14.0%,深施13.2厘米者增产4.6%。以白宁爱家为例,深施9.9厘米,相当于增施化肥20%,每亩多花的柴油费低于增施的肥款。
二是改变施肥种类和方式节肥空间大。从施肥结构看,本村“重氮、稳磷、轻钾”的施肥方式似乎是一种传统,也没谁觉得不妥。出现玉米叶尖干枯现象,也认为是天旱,没想过缺钾。如果适当增加钾肥配比,可以大大缩减基肥中氮肥使用量。从施肥方式看,“重基肥、輕追肥”也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炮轰”式施肥的大有人在。白宁爱重追肥,虽然使用总量最少,但产量却很高。如果推行“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减少基肥,适度增加追肥,不仅能节肥,也能增产。
三是提高认识节肥空间大。2015年,白宁爱儿子在县里花2800元买了6车牛粪,用到地里,当年增产比预期要好。2016年,在化肥用量未增的前提下,粮食仍然实现了增产。尝到甜头的他,2017年又买了6车粪,减少化肥用量10%,粮食产量平稳。来年,他准备请市里专家,计算一下化肥与农家肥的配比,争取把多用的化肥减下来。他的成功经验,让周围邻居都动了心。所以,只要让乡亲们认识到,种地是个耐心活,施肥更是,从短期看,化肥见效快,但存在土地板结、酸化等负面效应,降低耕地基础地力。农家肥能够涵养土地,持续作用,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两者配合既省钱,又增产。
如此看,村里控制化肥零增长,实现减量替代的潜力是不小,那如何释放呢?
怎么减“肥”?
如今,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化肥使用将是一个重要指标。全国控肥效果不错,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成绩斐然,积累的经验再加以丰富,学着减“肥”其实不难。
一是以完善技术推广体系促进精准技术支持。村长说“市里听课,觉得科学施肥就是好,但谁能告诉我,脚下的地,配什么方子最科学?”因此,农技服务要提高精准度。首要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解决县级以下推广环节存在的问题,增加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层推广人员福利待遇,避免技术人员“走马灯”。在“稳定军心”的基础上,借助政府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相关培训,以乡为单位,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投入量建议。积极跟踪,指导具体耕施方式,推广深施以及分次施肥相结合,帮助测算化肥利用率,指导依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按比例施肥,平衡施用氮磷钾以及其他微量元素。
二是以规范市场和广泛宣传促进农民理性认知。规范化肥宣传用语,严禁对产品功效进行虚假宣传。提高农资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增强他们卖真肥料、好肥料的意识,为农户把好化肥质量关。对农户开展科学、合理施肥的教育,让农民清晰地认识到,化肥施用超过15公斤/亩,增产效果就越来越不显著。同时,将化肥不当使用会造成“高投入—低效率”、“高投入—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结果告知农户,使农户在认知上逐步扭转“化肥施用越多越好”的误区。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后果宣传,提高宣传的覆盖面和频率。
三是以推广有机肥应用促进有机肥市场构建。村民对有机肥认知有限,无法拉动市场需求;有机肥企业缺乏推销动力,进而影响村民认知,如此恶性循环,才有了有机肥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为此,前期可将畜禽粪污处理相关补贴与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补贴统一调配,以农家肥使用提高农户对有机肥的认知,再逐步落实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以县为单位,依据需求拉动供给的思路,补贴终端,引导农户施用有机肥,将有机肥纳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内容。实行有机肥运输优惠、销售网点税收优惠、惠农农资补贴额度提升等政策。鼓励开发地区针对性强的有机肥和化肥相配比的产品,为农户提供单位面积上可直接使用的配方复合肥。
此外,注重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例如,农机补贴多倾向深耕施肥农机,引导农机合作社增加相应农机配置。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政策法规司)
责任编辑: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