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环境课程可以称为物型课程,它是以物为载体,构成教育目的实施要素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旨在创新环境的课程意识,指向在物,关键在型,突破在课程,目的在育人,重在物的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致力于从环境—文化—教育—课程的不断探求和生成。笔者以为,物型课程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课程的再厘清与再建构,这一课程在现实校园里存在着三重境界。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1901年,是全国第一所公立小学。门前有悠悠泮池水(城池1500多年),池上有文德武定桥。园内有巍巍大成殿(是明代学宫,有478年历史),学宫前是论语广场,旁有历代书法碑廊。大成文化,千年传承,百年积淀,为学校“大成教育:为儿童大成人生奠基”这一育人理念提供着宝贵滋养。显然,大成殿周围自然环境经过百年的变化,自不必说已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怡然,园艺工人师傅辛勤劳作使得不同季节的花儿次第绽放。
大成殿三层楼高的屋檐巍峨,殿内高大的孔圣人塑像端庄厚重,列贤纷呈于四周壁上的金箔画上,上有雕梁画栋,全楠木结构,加之殿外青石月台,赑屃分列,论语广场上的地面石刻文化也是颇为用心,南北“仁义礼智信”、东西“六艺”汉白玉大石雕典雅华贵,论语名句石刻掩映在草坪中,让人颇有穿越之感。
大殿周侧的文化呈现也是非常用心:东侧是悠悠古碑廊,西侧是书树小丛林,西南是绘本馆,西北是户外开放图书馆。具有文化承载力和生长力的环境本身就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我们尽力依托资源——以大成殿为主体资源的环境文化建构,是一种可以为学生无意识吸纳的课程。我们将“基于整合的大成文化课程”作为课题来研究,让学校明代学宫那斗拱飞檐、彩塑彩绘、一砖一瓦成为一本本打开的智慧之书,吸引师生一起阅读、欣赏、分享。
客观上,我们似乎达成了“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但仅此似乎还远远不够,因为时间一长,这些如公园一般的唯美存在对学生来说已是司空见惯。事实上,我们常常发现,真实的校园物型建设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摆置成的墙壁等各种可以称之为课程呈现的内容,除了第一天感到新鲜外,学生对它们的关注热度并非如我们所期待的,甚至会是一种浪费。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的真正含义。所谓“说话”,它是赋予“人”的交流沟通力的,是对话。而对话一定是非单向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呈现的内容是否具备让墙壁与学生能够对话的机制或功能,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呈现足够的课程文化资源仅为物型课程第一重境界。
所谓激活物型,即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建构并能生成具有提升素养的环境课程就是我们需要的物型课程,就像让大成殿成为学生参与完成的“书”,此乃物型课程第二重境界。我们激活大成殿资源,开设相关课程,努力实现“物我交融”,建构仪式感。
1.开展晨诵暮鼓课程。
每天清晨7:30,由一个班学生在大成殿前朗诵诗歌迎接师生入校。为了这一次展示,各班需要选择诗歌,用心排练,隔天彩排,盛装展示。而往往这样的精心准备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成长的时刻。令人欣喜的是,每到展演时,展演班级尽情投入,进校的孩子放慢奔跑的脚步,优雅地边走边欣赏。而此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学生优秀的表现,还有教师、家长们的全心投入。大家都意识到站在大成殿前,站在孔子的目光里,站在和煦的晨光中诵读诗歌,迎接大家入校,是一种神圣,是一次积淀,更是一种美好。
同样,每天傍晚,大成乐团在大成殿里鼓乐齐鸣,师生在恢宏的国乐声中离校,门前等候的家长每到这时总是静静地微笑着等待自己的孩子。至此,大成殿资源成为一个被激活的共生成长场域。这种场域的激活与建构很有迁移价值,中央电视台曾专门播放了我们的暮鼓课程《泮水摇篮》。
2.开创大成仪礼课程。
我们在大成殿里开展一年级“朱砂启智”开笔礼,在大成殿举行“水文化中的十岁成长礼”“大成家书毕业礼”,以大成殿为依托,在这里“物我交融”的力量使得儿童获得更多的仪式感,得到更强有力的自我播种与生长。
这里的“物我交融”其实包含着整合大成殿内外古今的资源力量,包含着助推儿童主动建构新的成长资源的构想设置。譬如,我们设计“水文化中的十岁成长礼”,我们整合文化意象,提炼礼仪主题“泮水流韵”,从大成殿出发,“汲水、洒水、学水”,不仅懂得了“学宫”“泮水”的文化情境的承载,懂得了“学海无涯”“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水有七德”“智者乐水”等诸多典故的内涵,还懂得了“父母之爱、蓼莪之情”。于是,一场聚焦“水文化”的主题成长礼呼之欲出。
我们整合多样形式,叩开礼仪庄严神圣之门。如体现传承的取水队的组成就是精心设计的:前面是水文化古装旌旗队,中间三年级现代儿童服饰取水队,后面“八礼四仪”队,当他们浩浩荡荡从文德桥、武定桥走进校园时,肃静、庄严让一切变得美好起来。再如因为有真正到泮池里“取水”的环节,当师长们扬起沾着泮水的水蒲芹“洒水”时,孩子们在瞬间被历史与美好融化了。再如汲水、洒水、鞠躬、献卡、吟诵、演讲、礼拜先贤、成果分享,多样的形式因为大成殿前的“泮水”而整合、融通、接纳与珍藏。除了视觉的冲击,更有心灵的震撼。
当然,这里的整合最终是对资源的整合,整合的前提是“打开”。一是活动内容的打开,二是活动场所的打开,三是活动主体的打开。学生的仪礼是学生主体参与自主生长的活动,这里学生必须是活动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自然更是生长的主体。显然,仪礼课程已超越“物型课程”的概念范畴,其指向生命成长的“激活状态”,我们称之为“物型课程的第二重境界”。
所谓创生物型,即我们不仅需要“六经注我”,更需要“我注六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时时创造,能够推进自主创生的环境课程,这才是真正理想的物型课程。就像学生以大成殿为资源来完成一部书,并由此激发更多人来写出更多的书一样。
1.大成小秀之彩绘课程。
大成殿上的雕梁画栋成为美术教师的教学资源,孩子们跟在后面先临摹描绘,再查阅相关典故,“大成彩绘”生本课程应运而生。表面的彩绘临摹创作背后支撑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那些龙凤的传说,那些图案选择的寓意,那些色彩大红大绿不俗却很大气的苏式彩绘,以及如何呈现心中的那份古典承载以及无限想象,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去探究、去研磨、去创生的。经过这样思考过的雕梁画栋,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且也绝不仅仅停留在这四个字的字面上。
2.大成小秀之科技课程。
李宇轩同学日日观察大成殿,竟然根据大成殿瓦楞式屋檐,发明“瓦楞式不积水雨衣”并获国家专利,然后他将发明的过程编写成一本口袋书,激发了更多同学投入到发明创造的队伍中来,今年学校有6位学生获得国家专利。
3.大成小秀之银杏课程。
即便是大成殿前的银杏也被师生们玩成了课程,“银杏课程”由美术、科学、语文、数学、音乐教师共同完成。中低年级学生有的玩赏杏叶,有的度量,有的拼画,有的诵读,有的研写。高年级学生则不再着力于银杏树的枝、干、叶的描写中来阐述“银杏”给我们的思考,而是从它的生长环境切入,从天空、大气、土壤、水分等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并进入银杏的生命领域和精神世界。在这里,我们给学生的是一个和银杏有关的、完整的关于生长、生活、生命的主题。这样的课程让欣赏、发现、探索、创新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
4.大成小秀之自阅课程。
学校与如皋市少儿图书馆联合共建校内分馆,使学校成为一座触手可及的且不断更新的全开放全自主图书馆,无人管理,诚信借还,学生在这里实现了“我要读书”的愿望。第一个月突破12600册借阅量,他们阅读的姿态、分享的姿态、创造的姿态与大成殿的气息交融呼应着,成为最美的物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