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宁论语课:跟着《琅琊榜》学古代礼仪

2018-12-01 05:05王来宁
意林绘阅读 2018年3期
关键词:琅琊榜卫灵公王孙

文/王来宁

大家好,我是王来宁。上一期我们解读了《论语》里的一些知识,这期我们来解读《论语·八佾第三》。

电视剧《琅琊榜》非常难得地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好评,因为其中对古代“礼仪”的重现比较到位,比如日常的揖礼,女子右手在上,男子左手在上。空首礼、稽首礼、振动礼、万福礼,都非常到位,送别场景也非常讲究。“泱泱华夏,礼仪之邦”,那么,古代的“礼”是如何呈现的呢?

射箭在周代就被列入当时教育的内容,孔子教授的著名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射箭的背后,到底有哪些“礼”的讲究呢?我们一一道来。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师:这一则要解说古代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礼:射礼。是的,那时的射箭不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是一种重要的礼节。在射礼时,参加者登堂而射,射后计算谁中靶多,中靶少者被罚喝酒。一般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是射礼了。行射礼时,“揖让而升”,双方先相互行礼谦让,然后升堂射箭。“下而饮”,下堂后,彼此行礼,然后一起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儒家的这一思想,在东亚文化圈中有着重要影响,就今日所见,日本的相扑柔道、朝鲜的跆拳道等传统竞赛项目,在比赛之前,双方都要作揖或者鞠躬等,互致敬意,以礼化争,比赛结束时也是如此,正是古代射礼君子之争的遗风。

“射”礼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春秋末年礼坏乐崩,在射礼中,就有人只关注射礼中的“射”,而不是射礼中的“礼”。所以孔子就认真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师:“射不主皮”,“皮”,这里指用皮做成的箭靶子,孔子说,在射礼中,我们关注的应该是,是否能射中箭靶中心,不在于是否贯穿了箭靶的皮革,因为“力不同科”,“科”的意思是“等级”,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这才是自古以来射礼的精神。

生:对啊,射箭最关键的是要射中靶心,而不是力气的大小,这个说法没毛病。

师:对孔子的思维路向进行现代解读,会发现,这一则绝对不仅仅讲射礼的原则,还应该有更深的含义。

因为每个人天生的力气大小不同,但能不能提高准头,却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解决的。所以比射箭不是以力量大小为主,重点在于比是不是射得准、射得正。抓住了关键,才是抓住了精髓。

孔子奔走列国,希望恢复“周礼”,在卫国时,就有人指点他,可以去走一走当权者的后门、巴结一下他们或许就成功了呢。孔子非常坚决地回绝这个建议。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师:和孔子对话的王孙贾是周王孙,当时是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问孔子说:“(人家都说)‘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是啊,神与神的差别有那么大吗?

师:“奥”指房子的西南角,是主人睡觉的地方,所以“奥”神是主神,地位最尊贵。“灶”是烧饭的场所,是人们活动最频繁的地方。灶神,指管烹饪做饭的神,地位逊于主神,但是和人的关系最密切,比较有实权。现在民间还有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习俗。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当时的俗语,有点相当于现在的“县官不如现管”。

这句话当然是打比方的说法。孔子在卫国那会儿,卫灵公对孔子的态度也是反复无常,所以孔子于卫国也是几进几出。王孙贾以奥神比作诸侯卫灵公,以灶神比作卫灵公身边的大臣,劝告孔子,一味与君侯交好,不如结交君侯身边的大臣,好让他们在君侯面前为你美言,否则君侯也不会用你。

猜你喜欢
琅琊榜卫灵公王孙
都是自负惹的祸
弥子瑕是对是错?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香港观众不满《琅琊榜》被删戏
萋萋芳草忆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