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诗曼是香港演艺圈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从《碧血剑》里的阿九、《火舞黄沙》里的春分、《金枝欲孽》里的尔淳、《使徒行者》里的钉姐,再到热播清宫剧《延禧攻略》里的娴妃,佘诗曼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掷地有声。被称为“TVB最后一位当家花旦”的她,却很少有人知道她坎坷的演艺之路。她从零演技一步步稳扎稳打,走到“一姐”位置,付出了鲜为人知的努力与艰辛。
1975年,佘诗曼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家境优渥。她还有两个弟弟,一到周末全家人会出海游玩,那是佘诗曼童年里美好的一段时光。但在佘诗曼5岁的时候,爸爸遭遇车祸去世,一个家庭瞬间瓦解,以往美好的时光也成了碎片。坚强的妈妈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成长,从不在佘诗曼面前落泪,努力维持生活的原样。但细心的佘诗曼却听见妈妈在背后哭泣,知道妈妈心里的悲戚。怕妈妈孤单,她每晚都陪妈妈入睡,给妈妈一点安慰和力量。
后来,佘诗曼去了瑞士读书。1997年,从瑞士毕业回港的她,在妈妈的建议下参选港姐。即使害怕上电视穿泳装,佘诗曼还是乖乖地去报名了。当时参选港姐的佘诗曼,五官平平,在众人当中资质并不突出。但那一年是香港回归年,因此港姐比赛特别设定了一个环节——让港姐们分别身穿“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服装来展示。这是佘诗曼头一回以古装扮相示人,效果却出奇好。她一走出来就惊艳了不少人,成功加分,最后以黑马姿态拿了季军。她像一个未经雕琢的璞玉,势必要惊艳世人,大放光彩。
佘诗曼努力工作,拍了很多影视作品,成功了,得奖了。2005年,佘诗曼高高兴兴去北京参加一个颁奖典礼,在后台准备领奖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我妈妈在美国进行肺部手术,心跳、呼吸停了20秒,医生甚至让我做好妈妈永远不会醒过来或者失忆的准备。”那一刻,心情很乱的佘诗曼很想马上飞过去陪妈妈,她坦言当时很想哭。“但是我不停地告诉自己,忍住,不能哭,不可以把伤心的情绪带给观众。那一刻我真的很讨厌当明星,因为我永远都要把自己真实的情绪藏在心里。”
在多年的拍摄过程中,佘诗曼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对妈妈和粉丝的这份承诺,她都会告诉自己要继续努力,做好一个演员应该做的。
多数人以为佘诗曼的处女作是《雪山飞狐》,但其实在这之前,TVB为了锻炼毫无表演经验的她,先让她出演了20集的《明天不一样》,饰演女二号麦婉仪。之后,TVB才安排陈锦鸿带着佘诗曼主演开年大剧《雪山飞狐》。
事实上,初出茅庐的佘诗曼还是没能hold住“苗若兰”这个角色。当时的她羞答答的,还没琢磨好表演这门学问,讲起台词来也是细声细语的。剧集播出后一片骂声,观众diss她“没演技”“鸡崽声”,甚至有人说她不适合演这个角色。原著里,苗若兰是“容貌绮丽之极,肌肤胜雪,柔而不弱”,而眼前的佘诗曼顶多算是面容姣好,并非大美人之姿。
佘诗曼默默地收下了这些差评。虽然外在形象无法改变,但演技完全是可以后天养成的。既然大家说她“鸡崽声”,她就每天大声练读报纸,锻炼自己的音调;她也看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学习演员们是怎么表演的……两年后,佘诗曼在《十月初五的月光》里饰演伶牙俐齿的“祝君好”,讲起台词来再也不是“鸡崽声”,整个人也活灵活现的。这部剧也成了当年的收视冠军。再之后,《倚天屠龙记》《帝女花》《洗冤录2》等剧,佘诗曼都交上了让人满意的答卷。
后来,佘诗曼接戏多了,尤其演打戏,危险在所难免。拍《使徒行者》时,佘诗曼在一场飞车戏中,导致颈椎受伤,并引发旧疾。因为伤痛,她手部会出现麻痹的感觉。医生让她最好休息半年,但是为了不影响拍摄,她还是坚持了下来。也因此,佘诗曼佳作不断。
2011年,佘诗曼约满TVB,将事业重心转移到了内地,但一直“水土不服”。直到今年的《延禧攻略》,才让佘诗曼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她用自己的青春和奋斗,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