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十三陵景区学科实践课程建设的研究

2018-12-01 01:03周金钟赵家刚
教育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景区家乡学科

文 | 周金钟 赵家刚

明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和文化艺术价值。充分利用十三陵景区的文化资源,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活动课程,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是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十三陵中心小学秉承“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心育人”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尤其学校依托属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十三陵景区文化资源开发的实践性课程更是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利用景区文化资源开发的实践课程,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是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十三陵中心小学把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看作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强调教师新的课程观的确立,强调学生新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经过精心梳理的十三陵景区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小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材料,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因此,资源的载体形式也是多元化的。

梳理十三陵景区的课程资源

《明十三陵大观》《明十三陵》等著作以及昌平区地方课程《我爱昌平》中对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的专门介绍,都为学校开发景区文化校本课程奠定了基础。在实地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在对十三陵景区文化资源进行细致分析和梳理后认为,世界遗产十三陵景区内可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内容,大致分为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存、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三个方面。

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十三陵景区有沟崖自然风景区、碓臼峪自然风景区、蟒山国家森林公园,更有被誉为“燕京八景”之一的石洞仙踪等自然景观。

历史文化遗存。明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整个建筑群落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雕刻作品,每一幅精美的绘画,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看,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明十三陵就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

人文景观与民俗文化。定居在十三陵景区内的原住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守陵兵将的后人,在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方面,至今保留着鲜明的特色。源自满族小吃的“四大名宴”, 现已成为景区民俗旅游的招牌;根据“水浒”故事创编的满族太平子弟高跷,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梳理教材,确定与景区课程资源的融合点

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梳理教材,确定包括国家课程、市区两级地方课程教材中与十三陵景区的课程资源能够相互“融合”之处。这些融合点必须能够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必须满足小学生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需要。

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内容梳理后发现,下面的内容可利用十三陵景区课程资源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即所谓的“融合点”。

第一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安排了两首古诗《村居》《咏柳》和课文《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等,使学生知道春天有哪些具体的景象,可以抓住哪些景象描绘春天。针对这组教材内容,教师建议在本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利用十三陵景区内自然资源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春季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再如第三组识字。本组安排的课文有《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等,教学目的旨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教师建议本组教学与十三陵景区的民俗文化资源相融合。比如在教学《中国美食》后,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让学生向家长请教,尝试制作其中一种,请同学一起品尝。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

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同样可以在教材中找到这些“融合点”。“融合点”将以年级为单位汇总到一张表格中,为设计学科实践活动及跨学科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依点定位,精心设计课程

为了使学科教材中的这些“融合点”能够在十三陵景区准确定位,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有所获得,学校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问清楚学生最需要什么,最喜欢怎样做。因为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是课程设计的最高标准。二是看清楚景区的课程资源单位有哪些。通过现场调研,熟悉资源单位的环境,了解课程素材的基本情况,这是安全、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的根本保证。三是说清楚哪些学科可以利用同一资源单位的课程资源,组织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这样的设计,既能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单位的资源优势,又丰富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使他们乐此不疲。

学校二年级题为《春天你好》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就是一个融多学科参与的典型案例。经过充分的调研后,各学科教师会商确定了如下实践目标:语文学科实践目标是“观察家乡春天的春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的情趣;通过查阅十三陵水库建设的资料,能说出毛主席参加义务劳动的大致内容;能够通过朗读、歌唱、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数学学科实践目标是“在蟒山公园里找到轴对称实物,了解实物的对称现象,理解图形的对称性;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看懂简单的地图或导游图”;品德与社会学科实践目标是“知道外出学习的注意事项,懂得做事要有条理”;美术学科实践目标是“用线条和颜色来展示家乡的春天”;音乐学科实践目标是“用动听的歌声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育学科实践目标是“根据指令进行定向越野”。

为达成学科实践活动目标,教师精心设计了活动流程,即“初步感受春天—寻找家乡春景—制定出行计划—走进蟒山公园”四个活动环节,每个环节设计的实践活动,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鲜明特色。例如在“走进蟒山公园”这个环节,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任务单。

任务一:填空

(1)在蟒山公园,我看到了( )的天空,( )的阳光,()的田野,( )的柳条,( )的草坪,( )的蟒山,( )的十三陵水库。

(2)找到你觉得最能代表春天的景物,用恰当的方法把它记录或保存下来。

我找到的有( )还有( )。我是在( )找到的,我用的( )方法(记录保存)。

(3)用几句话描述你看到的景物,表达出景物的特点。

任务二:

(1)寻找对称现象

(2)说一说你找到的对称图形,画一画。画出对称轴。

这两个学习任务的设计,旨在落实课上所学语文、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学习方式既有发现式学习,也有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充分自主的。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出人意料。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提升

学科实践课程评价的作用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的学习活动。要坚持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评价可分为阶段性评价,也可从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及效果等角度评价;既可由学科教师点评,也可让同学互评。在诸多评价要素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是三个最重要的评价要素。

学校利用十三陵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探索实施实践课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学校将加强学科实践课程的实践性,逐步形成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的系列课程。同时更加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景区家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