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洁芳
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诗歌鉴赏必须要训练学生按照这三个步骤走,鉴赏诗歌要读懂,要关注试题里面的这些信息:
一、题目: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2015年高考广东卷古诗阅读是查慎行的《早过大通驿》,关注题目,结合注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有用信息,作者在早上乘船路过大通驿,可能会在此地的所见所感。这年的考题刚好考察了题目中“过”字的理解。
2015高考全国Ⅰ卷古诗阅读是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关注“发”、“赴”“留别”几个字交代了作者离开在临洮(在今甘肃)即将赴更远的北庭,离别所作。“留别”离别是给友人留下东西,暗示可能是离别诗,“临洮”、“北亭”这些边疆地方也暗示可能是边塞诗。
2017高考全国Ⅰ卷古诗阅读是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阅” 字交代当时他主持礼部考试,既然是考试,我们就能想到的是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的场面,进士的选拔考试能联想到他们在考场中英才济济,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感情色彩基本可以断定。
二、作者:明确风格了解时代
关注诗人的生平、写作该诗时的际遇,对于准确理解大意和评价诗歌是很重要的。
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的古诗阅读《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作者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在中学学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这首就需要结合作者岑参曾两次从军边塞的经历。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的古诗阅读《金陵望汉江》,作者是盛唐诗人李白,我们中小学学习过的作品里面,我们知道李白的作品都是对盛唐繁华的歌颂,对开元盛世的自豪。刚好,这篇诗歌的主旨就在于此。
三、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注释中经常都是给出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有些作者是我们没有学习过的,不知道他的年代也不知道他的作品风格。这时候注释往往会给出作者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对作品背景的理解。有时句子中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注释也会给出解释。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的古诗阅读《金陵望汉江》尾联中“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释就给出解释。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所以,注释不容忽视。
四、意象:作者情感的载体
诗歌中的客观物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蕴含着某种特殊含义或感情。这样的物象就叫意象,意象构成的意境往往表现特定的氛围,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我们要积累常见意象及其含义,归纳不同题材中常见意象和意境特点。“柳树”、“兰舟”、“长亭”、“南浦”、“酒”等意象往往出现在送别诗中,意境特点往往是萧瑟、凄清、悲凉。“箫鼓”、“旌旗”、“铁骑”、“烽火”、“羌笛”、“琵琶”、“大漠”、“孤烟”、“青冢”等往往出现在边塞诗中,意境特点往往是神奇、瑰丽、苍茫、苍凉、辽阔等。“松”、“竹”、“柴門”、“野径”、“炊烟”、“鸡鸣”、“狗吠”、“渔人”等,意境特点往往是清幽、宁静、恬淡等。
五、特殊词句:把握感情的切入点
2015年高考全国Ⅱ卷古诗阅读《残春旅舍》中“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原本写的是落花、飞絮这些暮春特有景,往往给人飘零失落之感,但作者用上“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上,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视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吹着柳絮自由游玩,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既出人意料,又显得非常自然。
另外,还应注意几个考点的答题步骤:
备考考点一:诗歌的内容大意的理解,包括意象、意境、形象。解题步骤:(1)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者抓住某些修饰词,描绘诗中人物形象。(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理解内容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备考考点二:诗歌情感的把握。解题步骤:(1)了解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2)认真揣摩诗歌的意象和语言风格。(3)结合以上信息准确分析出诗歌的情感。
备考考点三:对诗歌句子中关键字的分析。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备考考点四:对诗歌句子中出现的表达技巧的分析。解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