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肖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也进入了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把思想解放作为改革先导,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思想大解放引领改革大突破。
思想大解放的前提,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的思维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思想解放的历史作用,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问题,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能动性改造。思想大解放是通过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束缚的坚冰,使主观世界的思想观念正确反映变化了的客观世界。因此,必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发展而言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决定着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人的认识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需要随着新的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表明,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中国改革开放就是一次打破思想禁锢、破茧成蝶的伟大社会实践。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呼唤新的思想解放,以思想大解放赢得改革大突破,才能不断开创发展新境界。具体到江苏,就是要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扎扎實实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向纵深推进,克服惯性思维、速度情结和路径依赖,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以思想大解放的新成效不断开辟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实现改革大突破,关键是通过突破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推动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使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整体效应。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以思想大解放为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为遵循,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是“改什么”与“不改什么”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改革推向深入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共识,改与不改已不再是问题,而坚持什么方向的改革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方向对了,改革就能在正确道路上顺利推进;方向偏了,改革就会走向邪路而最终失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必须长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改,需要改的主要是与实现阶段性发展目标不相适应的体制及其具体制度。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能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这样就会落入“西化分化陷阱”。改革的核心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改什么”与“不改什么”问题上,需要“改的”就要坚决改,“不改的”就要坚守住,“改的”是以“不改的”为前提和保证,“不改的”是通过“改的”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是“立治”与“施治”的辩证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系统地改革和改进,实行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因此,要树立全局意识和系统思维,把改革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工程,将各个系统与系统之间、每个系统内各领域之间的改革内容、方法和进程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谋划改革的实施方案。“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既要避免平均用力、齐头并进,又要防止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只有注重改革决策的系统性、改革实施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才能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三是“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改革的重点是“破”,法治的重点是“立”,二者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互动并进。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改革强调创新性和突破性,要求敢为人先、敢闯敢干;法治强调确定性和规范性,要求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改革在推动经济社会中发挥动力作用,法治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保障作用,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法治二者之间的张力和矛盾,就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协同推进改革与法治。一是立法引领改革。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二是立法授权改革。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要按法律程序进行。三是立法确认改革。对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尽快上升为法律,对改革成果进行确认。四是立法消除改革障碍。对不适应改革的现行法律法规,及时修改或废止,避免过时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绊马索”。
四是“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关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通过经济发展“做大蛋糕”;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能够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统一起来,但在实践中二者的统一又不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做大蛋糕”不意味着收入差距会自动缩小,“分好蛋糕”也不是要搞平均主义,实质上反映的是生产与分配的关系。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进而把蛋糕做大,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会起巨大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通过改革调适生产与分配的关系,通过改革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时促进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