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倚霞
年关将近,妈妈念叨着要回老家过年。
她的老家衢州离我们现居地不远,乘汽车只需两个半小时就可到达。不过,妈妈平时太忙,每年只能回去一次,所以妈妈心中对故乡的想念就如埋在地下的陈酒一般渐渐发酵,时间越久越无法抑制。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妈妈的老家,那个我不算熟悉的地方。妈妈的老家简陋破旧,对我这个从小在大城市中养尊处优的孩子来说,住在那里简直就是受难。没有电脑,没有空调,没有电冰箱……没有这些城市中必备的生活电器,我一点都不习惯,每次跟妈妈回去我都焦躁不安,恨不能立即插上翅膀飞回城市。每次回去之前,我都要和妈妈将回城的日期谈妥。每当此时,妈妈总是无奈地看着我,眼中流露出我读不懂的感情。
然而妈妈每次都不把我们的“谈判”放在心上。说好的只住三天,她总是拖到六七天;说好的星期天上午走,她总是磨蹭到星期天下午。我自然不乐意了。妈妈忙着和老家亲戚聊天的时候,我则闷闷不乐地蹲在我们的汽车旁抠着土,暗示她已到了出发的时间。不过,她竟视若无睹,依然和她的好姐妹聊得不亦樂乎。我气不打一处来,又是跺脚,又是哭喊。终于,几位阿姨看不下去了,只好劝她早些启程。我胜利了,车开出了乡村,驶向了城市。
“你妈好不容易回一次家。”后来有一次,爸爸与我谈及妈妈的老家时这样说,“她一个人在外奔波了那么多年,总该去寻寻根……”我仍是不服气,不明白那个与城市有着天壤之别的穷乡僻壤有什么值得妈妈怀念的。在我记忆中,这个被别人称作天堂的城市才是我的家乡。
“你妈也不容易。”爸爸轻轻叹道。
我知道妈妈的经历。妈妈出生时生活艰难,外婆又喜欢儿子,自然顾不得她这个女儿。于是,生性倔强的妈妈毅然决定自己外出谋生,发誓要永远逃离那个冷酷的乡村。开往广州的拥挤的火车上,才16岁的她孤身一人蜷缩在阴冷的座位旁做着未来的梦。20年的行走漂泊磨去了她性格中的棱角,留下的只有坚强和执着。
既然不喜欢那个故乡,那为什么还要思念呢?我不解。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叫“乡愁”的情绪如田野中的野花般在我心中蔓延。
几年后,我又跟着妈妈回了一次老家。从车窗向外看去,田野依旧广阔,除了田野,就只能找到伫立在苍白天幕下的信号塔和几棵大树了。村中修了水泥路,路的尽头是舅舅家新装的铁门。舅妈刚从田里回来,坐在院里休息,见到我们并不热情。年逾八十的外婆在厨房里忙碌,也没什么闲工夫搭理我们。
我和妈妈都有些迷茫。那一次我们只住了一晚就返城了。我问妈妈为何不多待两天,她只是摇摇头欲言又止,我却清楚地看到她眼中那团眷恋与失望交杂的乱麻。
自那次归乡之后,妈妈便很少再提及故乡,只是每当电视机里播出与衢州有关的新闻时,她才会特别留意,似乎想从只言片语中拼出一个完整的、不曾改变的故乡。
“人行走了这一辈子,千万不能忘了根。”妈妈说,“即使……”她没再说下去,平淡的语气中夹杂着沉重的叹息。我却懂得了这一言难尽的乡愁。故乡固然会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中摇曳飘零,但记忆中那一方梅下月色永远无法从心中割舍。我和妈妈拥有的不是同一个故乡,却终能读懂同一段乡愁。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告别故乡,踏上远方的行程,到那时,我想我也会像妈妈一样,不忘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