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快乐出发

2018-11-30 07:03邓亚萍
读写算 2018年10期
关键词:莫高窟情感同学

邓亚萍

摘 要 在这学期的课文《师恩难忘》中,作家刘绍棠回忆了他的小学田老师。他说是田老师课堂上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眼神也告诉了我,他们多么希望有这样的语文老师啊!这不禁让我颇有感触:身为一名语文老师,虽不及田老师的智慧博学,但在不短的语文教学中,也有自己的点滴收获。关键词 教学;语文;课堂中图分类号:C41,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0-0200-01 一、没有固定的开场白上课铃声响后,我在踏入教室门口的刹那,根据学生情况,会选择不同方式的开场白。如果同学们都安静下来了,会立即上课,反之,会用眼神和手势示意;如果同学们在专注地朗读课文,我也会拿着课本和他们一起朗读;如果上节课有老师拖堂,我还会还他们几分钟……丢弃传统的“上课”“起立”“坐下”,语文课初始,我已经给孩子们带来惊喜、悬念或期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情绪,对整节课的效果肯定会大有裨益的。二、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语文老师应当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其情绪、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所蕴含和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在《黄鹤楼送别》的教学中,我以李叔同的《送别》导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音乐缓缓响起时,我伴随着音乐轻轻哼起,孩子们也不约而同地和起来,沉浸在歌声中。孩子们对于歌曲是否熟悉已无关紧要,那刻,在舒缓的旋律中,我想他们体会到的是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浓浓之情,这也正契合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价值观。短短几分钟的以情感染,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有了顺利进行的情绪环境。何乐而不为呢?三、尊重学生言论自由在语文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说话的机会,特别是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树立学生敢于争辩的意识。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还有不同的见解吗?”我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们的争辩声,在争辩声中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还原真正的课堂。在《莫高窟》一文中有這样一句话:“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有一位同学就问我:老师,这里的“ta”指物,为什么用女字旁的“她”?(当时,我还真忽略了这个细节)问题一出,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有的说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的说莫高窟价值高,如女性一样伟大;还有的说,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用“她”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敬意……他们在思考,在理解,才会有争论,争论代表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给予言论自由,如此这般,思维是流动跳跃的,答案才是丰富多彩的。四、生亦师,师亦生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正的师者,不但能“不耻下问”,可以以学生为师,而且以“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给我挑错。学生当堂给我纠错,我从来不觉得尴尬,还时刻提醒自己该向学生学习。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有一题要孩子们填空“王羲之”,当时一看到题目就知道“羲”字全班同学没有一个能写出来,再思量一下,自己估计也只能写出一半。果不其然。随后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羲”的写法。谁知在期末复习遇到这个字,我在板书时再一次错了,有同学立即指了出来,孩子们也“咯咯咯”地笑了,那刻我倒真有些无地自容了。原来我记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孩子们扎实。学生们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的纯真可爱,勤学好问,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为师的我无不惊讶!“生亦师,师亦生”即昭示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又有了“教学相长的意蕴”。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不仅要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行走在语文课堂:泥泞中摸索,不辞辛苦;学习中成长,稳扎稳打。感恩于我的孩子们,感恩于心底的那份实实在在的快乐!参考文献:[1]董丽欣.激发兴趣,创新课堂——浅谈职专阶段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收获[J].考试周刊,2011-01-11.[2]朱红妹.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之心得体会——《黔之驴》课堂合作学习的收获[J].课程教育研究,2018-01-12.

猜你喜欢
莫高窟情感同学
情感
探访莫高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台上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里看藻井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