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壮煌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仅需要基础知识扎实,还需要强效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怎样才能创设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发挥学生“五官”作用,激活课堂教学。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B0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0-0077-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实验法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手、眼和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然而,有人曾对中外学生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而动手操作能力则远远不如外国学生。另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听”的过程,而且是“用心”的过程、“看”的过程、“思”的过程、“做”的过程和“说”的过程的对立统一,因而是心、耳、眼、脑、手、口协调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用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促使学生用脑,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强调学生动手,训练操作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动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系列的“动”,一经教师的巧妙利用,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课堂就会充满生气,充满灵韵。
一、动心——动心之后化行动
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为教学过程不只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为学生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和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就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并非常重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才肯下功夫去钻研这门课程,成绩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这个老师,他们就不愿学,或则放弃这门课程。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心灵,打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特别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迫切需要我们关注的学生,就能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要使学生课未伊始就动情,教师就须“转轴拨弦三两声”。
首先,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实现师生人格上平等,思想上交流,情感上相融。教师要与学生交朋友,做到以知、以德、以理服人。其次,给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更应关怀备至,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自豪感,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化学趣味性、生活性和科学性的教育。学生有了学习的内在需求,就会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活跃地展开思维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这些动力资源,使之不断激励或推动学生扬起风帆,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伴随着心灵的颤动,情感的愉悦,构筑自己的心灵世界,最后把心动化为实际行动。
二、动脑——眼看耳听勤思考
中学阶段的化学,一是在大量的化学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只有教师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和动脑的时间,学生才能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但有些教师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所以教师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时,笔者先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平时我们用二氧化碳和水来灭火,那能否用二氧化碳和水来“点火”呢?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两个实验:
(1)在一支装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用镊子夹着蘸有淡黄色粉末的脱脂棉伸入试管上部,脱脂棉剧烈燃烧。
(2)用棉花包住适量淡黄色的粉末,放在坩埚中,往棉花上滴加几滴水,棉花就燃烧起来了。
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发现“奇异”的实验现象,刺激了自己的思维,求知欲油然而生:淡黄色物质是什么?分别与水和CO2反应各生成什么物质?棉花为什么不需要点燃就可以燃烧呢……通过一系列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动手——绝知此事应躬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去做。因为,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机械的身体动作,而是与情感、思维、态度等紧密相联的一种“艺术体操”,是科学发明的基础之基础。因而,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多为学生提供“做化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感知、探索、发现、体验问题,亲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探究,分析、解决化学中的实际问题,顺利实现知识的体系建构。
学生的动手主要包括:①动手做。教师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将一些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如在糖类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将“葡萄糖”的性质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亲自探究“葡萄糖”的性质;安排一些家庭实验,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②动手写。要求学生对内容繁多、知识分散、不易于记忆和掌握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或写实验报告,将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发现、揭示规律、发现事物的奥秘的成果。③动手编。学生每学完一章内容后,通过课外练习和质量检测,会发现自己在某个知识点上有欠缺。要求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2-3条自己认为最有价值和自己急需解决的题目,由各学习小组和科代表联合起来编成本班的练习题。这样既能調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解答来自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④动手练。除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外,还应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锻炼,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从而训练学生的顺向思维、集中思维、单向思维,还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立体思维。当然,动手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追求形式,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要通过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行内化,更好地把教师的引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实现新课程化学课教学的目标。
四、动口——内才体现于口才
化学教学并非是把学生从“君子动口不动手”变为“君子动手不动口”,而是要达到“君子既要动手也要动口”的境界。学生经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可是化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让学生动口,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抽象出用化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达,然后通过分析、或者概括为公式、法则,从而摆脱对直观的依赖。反过来,教师恰好能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到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教学效果进行适时评估,及时定位及做出必要的调整。
例如在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时,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明显,于是笔者指导学生从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分组讨论,查找原因,并结合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和对未来知识的预测,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观点的机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敢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有一句名言:“解放孩子的手,让他能动;解放孩子的嘴,让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眼,让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大脑,让他能想。”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五官”的感知作用,让学生“动心”、“动脑”、“动手”、“动口”,这“四动”是相互联系动、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心动了,就会积极地动脑、动手去探究和获取知识,动口展现自己的风采。所以,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敏.构建高中化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研究[J].未来英才,2015(1):23-24.
[2]单艳丽.浅谈如何构建化学高效课堂[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