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和美国亚洲协会会美中关系中心星期四发布有30多名中国问题学者参与撰写的报告,题为“中国影响和美国利益:提高建设性警惕”。从报告题目就不难看出,它对中美关系做了消极总结和描述。的确,它主谈中国对美的“渗透”。
据美国媒体报道,参与撰写该报告的学者很多一直是美中接触的主要倡导者,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报道援引一名撰写者的话称:报告涉及整整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的“幻灭”,而他们的希望破灭意味着围绕中美关系发展轨道的争论将发生转变。
报告指责中国日益努力破坏民主价值,包括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言论自由权,“野心巨大”。报告举的例子都是反复说过的,即所谓中国影响美国大学、媒体、智库的民主程序,比如中国在美国增加了国有媒体的英文节目;收编曾经为华裔美国人服务的独立中文报纸和数字出版物;试图塑造美国智库的议程;向美国校园的中国留学生施加影响,等等。
美媒同时报道,报告撰写者之一、前副助理国务卿谢淑丽表示,虽然她不反对报告搜集的例子,但是认为报告夸大了中国影响力在美国的威胁,她担心在美国政治历史上的特定时刻,这种夸大可能引发过激反应,让美国与苏联的冷战情形重现,并令所有华裔人士受到怀疑。
我们认为,报告所描述的中国对美渗透,与中国的主观意愿完全对不上号。这两年在西方兴起的“中国渗透论”很令中国社会意外,大大超越了中国与西方加强文化交流的实际目的。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从上到下没有改变美国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野心,也不认为我们具有这样的能力。中国政府希望对美国和西方社会产生某种影响的唯一目的是减少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让中国与他们的友好合作更顺利一些,避免节外生枝。
我们认为,这份报告再次显示,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整体心态出现变化,简单说就是美方的自信心因中国崛起而出现了消蚀,他们看中美之间同一件事的感受与从前比大不一样了,这是美方不 安的最大原因。
面对美国人的心理变化,我们同时不认为中方需要开展一场大的论战,指责美方的“小心眼”。美国人的心理变化已经现实发生,而中国有在不损害我方利益情况下进行相关调整的一定空间。北京不妨在对美文化交流中开展这样的一些调整,作为表达我方善意的姿态,同时加强双方沟通。如能基本消除“中国渗透论”,有可能成为中美和中西关系实现改善的突破口。
中美都需认识到,只要两国有大规模交流,相互影响就不可避免。其实中国对美影响的前锋是中国产品。那些产品物美价廉,其背后的中国文化和价值元素支持了它们在美国社会的竞争力,也使西方社会感受到多重压力。而随着西方产品、公司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对中方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只要西方产品和企业,完全拒绝它们背后价值观的“渗透”,也不太可能做到。
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是一个巨大、艰难的课题,它是中西社会越来越全面的互动过程。中国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善意,二要不断增加开放过程中面对各种冲击的承受力。这种承受力是中国对外开放条件下战略定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另外,中国开放的结果需要形成国际社会多数成员认同的“共赢”。那样的话,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中国对外开放的可持续性都能在政治上得到更多保障。
中美需相向而行,它的应有涵义很可能比中美社会目前对它的认识都要宽泛。双方存在很深隔阂的领域还是挺多的,而消融那些隔阂,双方都需不断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