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卉芳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00)
主题词 卒中/中西医结合疗法 @丹参注射液 神经功能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占到了所有脑血管疾病的15%以上,特别是在具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中,其发病风险可进一步的上升[1]。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能够导致患者脑组织缺血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并增加患者的病死率[2]。现阶段临床上主要依靠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虽然能够在降低疾病的整体病死率、控制病情进展率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其治疗后的整体生存预后仍然无明显的改善,治疗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仍然较高[3]。丹参注射液能够通过拮抗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局部脑血管的舒张状态,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或者炎症细胞的浸润等,进而减少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元细胞的修复。部分研究已经探讨了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认为丹参注射液治疗后的疾病总体治疗有效率可显著上升,治疗后的病死率可明显下降[4-5],但关于丹参注射液对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 icacid,LPA)、单核细胞表面 Toll 样受体 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 等的影响,相关分析研究不足。为了进一步揭示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丹参注射液的作用机制,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探讨了丹参注射液治疗后的脑功能评分及血清学指标的变化。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7.65±5.39)岁;其中左侧脑卒中23例,右侧脑卒中27例;有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23例,高血脂18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6.73±4.42)岁;其中左侧脑卒中26例,右侧脑卒中24例;有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25例,高血脂17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
纳入标准:符合1986年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CT等检查确诊;首次脑卒中的患者;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重度偏瘫或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感染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合用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丁苯酞注射液(国药准字 0H2140100),25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次滴注时间不短于50 min,间隔时间不小于5 h。观察组:在采用苯酞注射液治疗的同时,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江苏盱眙制药厂生产,批号981120),20 ml/次,1次/d,连续治疗7 d。
3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LPA 水平、外周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神经功能缺损、BI与FMA评分。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LPA ,检测仪器为MAGLUMI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TLR4的检测来自RD产品,配套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两组血浆 LPA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15天内血浆 LPA 水平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两组第15天LPA水平均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两组外周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比较 两组患者15 d内外周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不断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血浆 LPA 水平比较(μmol/L)
注:与同组第1天比较,*P<0.05;与同组第7天比较,#P<0.05。
表2 两组外周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比较(mg/L)
注:与同组第1天比较,*P<0.05;与同组第7天比较,#P<0.05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与FMA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BI和FMA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与FMA评分比较(分)
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代谢性疾病能够通过影响到血管内皮的损伤,促进动脉内皮粥样斑块的形成及血管的狭窄,进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能够影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导致患者偏盲、偏瘫、偏感觉障碍的发生[6-8]。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对症性的药物改善微循环、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程度等,其中包括丁苯酞注射液等较为常用的药物,其虽然能够在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提高血管内皮NO的合成,抑制内皮素的合成等方面发挥作[9-12]。但一项汇集了632例样本量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诊疗分析可见,常规抗凝等药物治疗后的脑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可达15%以上,病死率仍然超过5%,整体生存预后转归不佳[13]。丹参注射液中含有的多种有效活性成分,能够通过抑制血管活性肠肽的合成,降低钙离子内流的高负荷导致的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并能够通过调节ATP的能力代谢,促进神经元细胞对于氧气及ATP的利用能力。基础方面的研究也提示,丹参注射液能够在提高神经元细胞的耐缺氧能力、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发挥作用[14-15]。部分研究在探讨揭示了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或者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发现,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后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可下降5%以上,而治疗后再次发生缺血梗死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明显下降[16-17],但对于丹参注射液治疗后的LPA 、TLR4等指标的评估作用不足。
LPA 主要参与到磷脂酸的代谢,诱导氧化自由基的损伤,而TLR4主要通过影响到信号通路参与到氧化应激反应等过程,进而促进加剧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病情进展,本次研究中丹参注射液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的相关血清学指标明显下降,其中LPA 可在早期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8-20]。但整体上仍然提示了丹参注射液在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价值,从原因上考虑丹参注射液对于LPA 、TLR4的抑制作用主要与下列原因有关[21-22]:丹参注射液能够抑制单核细胞的激活,抑制单核细胞对于LPA 、TLR4的分泌;丹参注射液能够拮抗氧化应激过程过度激活导致的TLR4的释放。张贵军等[23]研究者在揭示了丹参注射液的治疗机制的过程中也认为,丹参注射液能够降低25%左右的LPA的表达,同时丹参注射液的治疗时机越早、患者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时间越短,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后LPA的下降越为明显[24-25]。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更低,治疗效果更高,这提示了丹参注射液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左右,机制上分析主要由于丹参注射液能够促进神经元细胞的修复,提高缺血组织区域的侧支血流循环的建立,缩短组织缺血时间。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定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或者自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中丹参注射液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的相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明显,提示了丹参注射液在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方面的价值。但部分研究者并不认为丹参注射液治疗后患者的BI或者等评分能够显著改善,结论存在一定差别,主要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别、治疗随访时间的不同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