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通胶囊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疗效及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

2018-11-30 09:34婷,安
陕西中医 2018年12期
关键词:脑心通通腑中风

张 婷,安 琪

1.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西安 710021),2.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北京100029)

主题词 中风(中医)/中西医结合疗法 @脑心通胶囊 @痰热腑实证

痰热腑实证属于中风急性期常见证候,是中风后气机逆乱、痰热壅结而阻遏中焦所致,对中风患者病后疾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往报道指出,新发脑中风患者中大便秘结不通现象发生率高达55%[1],因此患者腑气是否通畅、证候是否转归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大量报道显示,化痰通腑法可有效缓解脑水肿,提高中风治疗效果[2-3]。然缺血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发病存在多种途径,其中风痰淤血导致脉络受阻,痰瘀化热、中焦阻遏为其重要发病途径之一[4]。人到中年正气耗损、痰瘀内阻,情感刺激、劳累过度、饮食不当或气滞血瘀均会导致气机逆乱、风痰淤结相搏、阻遏中焦,导致中焦升降失衡、腑气不畅,进而形成痰热腑实[5]。有报道显示,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便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6-7]。且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缺血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内火越重,对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作用越明显[8]。因此,本科室尝试采用穴位埋线联合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为主的脑心通胶囊对痰热腑实证患者进行治理,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10例缺血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入选者实施均分,其中对照组:105例中男71例,女34例;年龄48~83岁,平均(66.09±13.32)岁;中风类型中梗死型74例、出血性25例、其它6例;基础病中高血压72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32例、复中风38例。试验组:105例,男69例、女36例;年龄46~85岁,平均 (66.12±13.25)岁;中风类型中梗死型78例、出血性23例、其它4例;基础病中高血压76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30例、复中风35例。两组性别比、均龄、中风类型及基础病类型分布较均衡(P>0.05),可行组间对比研究。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4》对于脑卒中诊断的描述标准,且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定存在脑梗死病灶[9];同时符合痰热腑实证诊断标准:舌苔黄/白腻、舌质红,脉象弦滑,排便干燥、便秘,或大便不畅,3 d以上一行;或口气臭秽、脘腹胀痛、咳痰(对于证候不确定病理由3名主任级医师分别诊断后确定)[10]。符合纳入标准:年龄45~85岁;符合中西医病症证候诊断标准;生命体征稳定、依从性良好;无药物过敏史;凝血功能正常;愿意配合此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衰、肾衰者;合并结肠性、直肠等器质性病变者;滞留胃管者。

2 治疗方法 入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控制血压、血糖,降颅内压,调节酸碱和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对症性治疗。对照组痰热腑实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穴位埋线法治疗,具体操作:选择足三里、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肾俞穴,均取两侧穴位;背部穴位操作时取俯卧位、腹部和下肢穴位则取仰卧位。采用医用酒精棉对穴位操作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取2 cm 左右可吸收性蛋白线,放置于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的前端,外漏线体基本与针内线体一致,左手食指和拇指将拟行针穴位处进行固定,右手持针进行穴位穿刺进针,以将蛋白线埋植于目标穴位的肌肉层或皮下组织内;拔针,无菌棉签按压进行止血,之后用一次性透明胶贴对针孔进行贴敷,且保留24 h。1次/2周,持续治疗2次。

试验组痰热腑实证患者则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接受穴位埋线与脑心通胶囊联合治疗,其中穴位埋线选穴及埋线操作流程均同对照组,由同一医师完成;脑心通胶囊(国药准字Z20025001)4粒/次,3次/d,使用温开水送服,持续用药4周。

3 疗效评价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腑气通畅及暂通情况:腑气通畅则为积便排出、且量大臭秽、舌苔黄腻症状渐退,排便通畅、常态化;腑气暂除、但腑气未通为:排便虽暂下,但口气臭秽,舌质、舌苔、脉象等症状未出现明显改善。对比两组腑气通畅者平均通腑、口气臭秽、纳差及腹满腹胀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腑实症状积分、改良版Rankin量表(MRS)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情况,其中腑实积分评定标准:1级,首次排便急、<4 h、速度<5 min、间隔<24 h、成形且不费力,2级,首次排便便意微弱、4~24 h、速度5~105 min、间隔24~72 h、干结且需使劲,3级,首次排便无便意、≥24 h、速度≥10 min、间隔≥72h、颗粒状且需手抠;两组治疗前及治疗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ηb)及红细胞聚集指数(Arbc)。

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研究数据。其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患者腑气通畅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腑气通畅在6个时点均有分布,且均主要集中在前3个时点。两组总通畅率及完全未通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94、4.018,P<0.05)。见表1。

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性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FIB、HBV、LBV、Arbc及ηb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各指标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2。

3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 试验组腑气畅通者平均通腑时间、口气臭秽、纳差及腹满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见表3。

4 两组患者腑实症状积分、MRS和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腑实症状积分、MRS和NIHSS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腑实症状积分、MRS和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比,试验组各项积分(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腑气通畅情况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性改善情况比较

表3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消退时间(d)

表4 两组腑实症状积分、MRS和NIHSS评分比较(分)

讨 论

缺血性脑中风即西医中“脑梗死”,患者中尤其是中脏腑型患者除存在典型的意识障碍外,多数患者容易发生腑气不通大便秘结现象。“腑实”加舌质发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等即为痰热腑实证。临床观察发现急性期中风患者尤其是中风始发态至发病1周内会不断出现腑实便结现象。报道显示,缺血性脑中风中脏痰热腑实证男女发病比为2/1,而60岁以上老年群体为高发人群,且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属于高危人群[11]。从缺血性脑中风单因素分布看,风、痰、瘀出现最多,且为中风的发病因素。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在急性期,体内不断出现痰浊淤血症状,且后者相互作用,风热邪气入侵血脉,导致血行不畅,引发脉络受阻;而气血逆乱又会导致痰浊热毒加重,扰乱腑气通行,从而形成腑实。由此可见,缺血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的发生与血液流动性关系密切。内火可增强体内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小板功能,抑制FIB活性,进而导致体内凝血机制激活,纤溶活性升高,最终致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也是影响患者疾病发展及预后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该类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化痰通腑及活血化瘀通络。

穴位埋线是通过植入穴位内的蛋白线持续长久性刺激相应穴位,从而发挥治病效应的综合性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皮肤病、肥胖、糖尿病型便秘、呼吸系统及消化不良等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且大量研究显示,其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存在明显优势[12-13]。金熙宗等研究指出,相较于针刺疗法,穴位埋线可更好的改善中风后便秘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4]。此外,穴位埋线还可显著改善高黏血症患者血液流变性。唐中生等穴位埋线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病机理进行分析发现,穴位埋线可通过改善痴呆大鼠血液流变性、下调患鼠海马CA1区神经元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表达等途径,改善患鼠学习记忆功能[15]。脑心通是多味中药材精致而成的中成药,其中黄芪、地龙、水蛭及全蝎作为君药,当归、红花、桃仁、没药、鸡藤血等为佐药,共同发挥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药效。

本研究选择埋线与脑心通胶囊联合方式对脑中风痰热腑实证进行治疗。穴位埋线中所选穴位中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刺激该穴位可发挥健脾益气、通腑降浊、合制内腑之功效[16];背俞穴和腹募穴分别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位和腹部的腧穴,而大肠穴属于大肠背俞穴,天枢穴属于大肠腹募穴,二穴均和大肠功能密切相关。以天枢和足三里上下配穴,大肠俞和天枢前后配穴,以阴引阳、阳引阴相协调的方式治疗脏腑疾病;此外,脑心通中当归等中草药同样具有润燥滑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之功效。结果显示,试验组腑实总通畅率达明显提高,完全未通人数明显减少,腑气畅通者平均通腑时间、口气臭秽、纳差及腹满腹胀消失时间明显缩短,腑实症状积分明显降低。提示,在传统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腑实痰热症状,缓解大便秘结带来的痛苦,该结果与慢性传输型便秘及阳虚型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中的结论相一致[17-18]。同时,与对照组比,试验组治疗后MRS、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更明显。表明,脑心通可通过降低机体血液高黏状态、疏通腑气等途径,有效改善便秘、口臭、腹胀、纳差等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质量,该结果与以往脑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结果相吻合[19-20]。

综上所述,脑心通胶囊与穴位埋线联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高黏状态,促进血流微循环,加速腑实症状消退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独立生活水平。

猜你喜欢
脑心通通腑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脑心通治疗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脑心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内Ca2+的影响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应机制的研究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