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徽滕王阁

2018-11-30 06:52编辑田宗伟孙钰芳
中国三峡 2018年11期
关键词:都督滕王阁王勃

◎ 文 | 凌 翼 编辑 | 田宗伟 孙钰芳

江西南昌滕王阁 摄影/时雨/东方IC

作为一座闻名遐迩的名阁,滕王阁可以称得上是鄱阳湖的湖徽,它与洞庭湖的岳阳楼、汉水入江口的黄鹤楼成三足鼎立的宏大局面。

透过尘烟霞光,眺望四方:东北面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南面赣江和抚河双双携手奔来,从东西两侧擦肩而过;越过赣江是瑰伟奇特的西山。赣江上有八一大桥、英雄大桥、南昌大桥、洪都大桥等飞虹跨越;西岸的红谷滩,一座座现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展现今人豪迈的蓝图。

一座楼阁何以能够历经千年,重修二十九次,崛起于南昌城的赣江东岸,成为一道过客不得不登临的胜景,它有着怎样的传奇?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滕王李元婴修建而得名。李元婴是李唐王室的皇子,因在滕州大兴土木,被贬苏州,仍旧大造楼阁,再贬洪州(今南昌)。在赣江边他又打造了重阁一座,这就是滕王阁。李元婴之所以一路遭贬,仍执拗地盖楼阁,有他的政治考量。作为皇室成员,他的兴趣在盖楼阁、画蝴蝶,以示自己无心皇权,从而躲过了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鹰隼般的眼睛,成功地保护了自己。

滕王阁是李元婴的生命符号,他盖了那么多座滕王阁,唯独南昌的这座名声最响,只因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从此这座楼便与王勃的序一起名垂青史。如果没有王勃,滕王阁就可能不被外人所知,也不会屡毁屡建。

王勃作为初唐最负盛名的才子,年纪轻轻就做了朝中沛王的侍读,因戏作《檄英王鸡》赋,触怒高宗,被赶出京城而出游巴蜀。在巴蜀悠游赋闲,诗歌倒是写了不少,终了还是需要到朝廷谋一只饭碗。王勃再次辗转到京城,遇见一个凌姓好友。好友仗义,将落魄的王勃介绍到虢州谋了一份参军的职位。结果,王勃出于同情私藏一个犯罪的官奴,官府追查得紧,王勃的下人将这名官奴勒死在他府中,从而惹来一场杀身之祸。看来才子也有糊涂的时候,幸运的是在问斩之前得到大赦,他躲过一劫,但父亲却因教子无方受到牵连,被发配到帝国版图最南端的交趾(今越南)当县令。王勃出狱后,感觉仕途无望,决定先去交趾向父亲道歉,然后再决定今后的人生计划。

虽然仕途失意,但才情丝毫没有减少,王勃一路走,一路诗赋满怀。

前往交趾的路线,先由长江进入鄱阳湖,溯赣江而章江,翻越大庾岭,经过广东、广西,再由防城港乘船再至交趾。

左图为王勃雕像,江西南昌滕王阁。 摄影/封小莉/ FOTOE

右图为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匾额。 摄影/徐洪云/ VCG

在王勃来之前,滕王阁已经建好,虽有陈旧之色,但洪州都督阎伯屿已对其进行了翻新,这一切,似乎只为等待他的到来。

王勃在写《滕王阁序》之前,先预演了一场《采莲赋》:“非登高可以赋者,唯采莲而已矣。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或暑雨兮朝霁,乍凉飇兮暮起。黛叶青跗,烟周五湖。红葩绛蘤,电烁千里……”

王勃的才情是一流的,后人将他列入“初唐四杰”之首,便是基于他磅礴如江涛的才情。一路行来,王勃翻阅了不少地理经注,熟悉了沿途的风物人情,这也为《滕王阁序》的一气呵成打下了基础。

按说,处在人生的逆境中,写出的作品难免愤世嫉俗。但王勃在逆境中也葆有春风得意之状,笔下诗赋毫无消极厌世之情。

江西九江,航拍江西鄱阳湖畔美丽醉人的春景。 摄影/张俊/ VCG

他最终的目的地是交趾。此刻,吟唱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天才诗人,乘船从长江进入鄱阳湖,放眼眺望庐山,五老峰、庐山瀑布、香炉峰像画屏一样闪过眼前。由于他想早日见到父亲,计划从交趾返回时再登庐山,却不承想,这一心愿成为一场空梦,也给庐山留下了遗憾,在厚厚的《历代庐山诗选》中独独缺少了大才子王勃的诗,令人惋惜。不知是天妒英才,还是天赋早慧的生命都如流星一般易逝,公元676年王勃从交趾返家路上,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溯赣江而上,来到南昌,这里正在举行一场文化盛事,诗人躬逢其盛。洪州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落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以主人身份请王勃参加。其实,阎都督此番宴饮,本意是要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以博赞叹。但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请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为这次盛会作序,本地文人知道阎都督的用意,都夸孟学士的文采好,自己不能胜任,唯有王勃不知底细,接过纸笔,当众挥毫命笔。

一开始,阎都督脸上挂不住,借故起身,转入帐后,吩咐下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当王勃开篇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记述了王勃笔下绝作诞生的情景:“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一篇旷世之作就这样在江山与众人的瞩目中隆重诞生了。它来得那么酣畅淋漓,那么风驰电掣,又那么出人意外。

我思忖,王勃的《滕王阁序》也不完全没有酝酿的时间,进入宴会前,他一定也捕捉到了有关的信息,宴会展开后,又有孟学士在前方表演性地默写自己的序作……这些都给王勃争取了时间。当然,没有足够的才气,是无法援笔而就的。

《新唐书》说王勃在写作文章前有个习惯:先磨墨数升,然后酣畅淋漓地饮酒,之后躺在床上睡一觉,等到睡醒,提笔开写,一气呵成,不改一字。这种写作习性,似有神助,《滕王阁序》一挥而就,也是他才思敏捷的写照。

王勃落下最后一个字,与围观的“高朋”拱手,又踏上了前往交趾的路。阎都督拿起散发着新墨余香的纸幅,越读越喜欢。当读到最后一行,他发现王勃留了个空挡,少写了一个字。

他命人快马加鞭追赶,终于在长风拂柳的岸边追到了王勃溯江而上的船只,未及船靠岸,官差问,大人何故在最末一句落下一个字未写。王勃回答,你回去禀告阎都督,那里本来为空,并未落字。

岸上的人掉转马头,赶紧回去复命,阎都督和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槛外长江(空)自流”。

阎都督命人将《滕王阁序》刻写在碑石上,置于阁中最耀目处。他管辖的洪州大地,有滕王阁,又有天下第一才子的《滕王阁序》,谁人能够藐视?

《滕王阁序》像一阵轻风,四处传扬,很快传到高宗的眼前,当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不禁拍案叫绝:“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读到最后,一首四韵八句诗,将滔滔才情打了一个漂亮的结:“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宗皇帝连声赞叹:“好诗!好诗!做了一篇长赋,还能有如此好诗作结,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

高宗朗声问道:“现今,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

后得知王勃不治身亡,高宗喟然长叹:“可惜,可惜!”

无论前人有过多么神奇的伟绩,历史总在不断刷新前行。李元婴和王勃远去了,滕王阁也因为他们而不断翻修着。人们慨叹历史变迁的同时,又在不停地创造着历史。

滕王阁的劫难是一种循环,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滕王阁被毁了二十八次。最后一次毁灭,在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驻守南昌城的军阀为了抗拒北伐军的进攻,烧毁了民房店铺万余间,位于章江门外的滕王阁也没能幸免。

第二十九次重修,延续了六十余年,其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雨。这次重修,有四个人功劳最大:杨卓庵首倡重建、梁思成设计草图、邵式平筹备经费、胡耀邦真抓实干。

滕王阁军乐行进表演晚会 摄影/马悦/ VCG

杨绰庵,民国政府江西省建设厅厅长。他身处民国乱世,念念不忘古阁重建之事。抗战爆发,日寇进犯江西,省会从南昌撤至泰和,杨绰庵时任江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及省战时贸易部总经理。作为建设厅厅长,他曾规划了两大宏伟计划:其一是勘查大庾岭,开凿贯通珠江和长江水系的运河;其二便是重建滕王阁。

1942年初夏,中国营造学社主持人、古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助手莫宗江,来到泰和考察南方古建筑,借此机会,杨绰庵延请梁先生为滕王阁重建设计蓝图。梁思成此时刚过“不惑”之年,办事雷厉风行,查阅文献,反复思量,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与弟子莫宗江一道完成了《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

遗憾的是,抗战胜利后,杨绰庵调离了江西,重建滕王阁的愿望成为空梦。

新中国成立后,重建滕王阁的呼声日高,当时的省长邵式平亲自奔走、多方筹措,与中央文化部商议,并征得同意,后又经省委、省人委同意,决定将建阁计划列入当年国民经济计划,同时致函梁思成教授征求设计图纸的意见。后因“大跃进”等政治风暴接踵而至,重建工作又被束之高阁。

终于,1984年12月南昌市迎来了一位巨人——胡耀邦,为重建滕王阁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他在视察时谈到:“滕王阁是要修的。在旅游上,它可以与庐山联起来。要修就修好,修高一点,地基搞高一点,要有长远的眼光。”

1985年重阳节,滕王阁工程开启了重建的乐章,六十年一个甲子了!滕王阁再次屹立于赣水之畔,崛起于江南群楼之中,一次次在劫难中倒下又站立起来。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阁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清代诗人尚镕的这首诗作,道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微妙关系。山水、楼阁、诗赋三者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东方古典园林文化特有的审美情趣。

南昌作为江右首府,自古便为南方昌盛之地。滕王李元婴选择在赣水之滨建筑“上出云霄”的楼阁,就像在江右大地栽种了一棵梧桐树,引来了四面八方的金凤凰,自王勃写下《滕王阁序》,滕王阁便名声鹊起。一时间,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词客骚人、达官大儒竞相登临,吟咏不绝,形成一道绚丽多姿的文采风流。

王勃谢世八年之后,滕王阁主李元婴也告别了人世。物是人非,滕王阁在风雨中斑驳,时跨近一百一十年之久,唐人爱惜文物,对滕王阁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修。中书舍人王仲舒来到南昌,正逢新阁落成,命笔写下《滕王阁记》,还有一个叫王绪的文人作了一篇《滕王阁赋》,这两篇文章连同王勃的《滕王阁序》,被大文豪韩愈合称于“三王所为序、赋、记”。

又过了三十年,当年写《滕王阁记》的王仲舒,奉旨以御史中丞的身份,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再度来到南昌。此时的滕王阁又变得陈旧不堪,木质的栋楹、梁角、挡板门槛都腐烂翘折了,屋瓦和地砖也残破不全,当年彩绘一新的图画也洇湿漶漫,不忍卒看了。王仲舒看见自己当年写就的《滕王阁记》镌刻在照壁上,字迹斑驳得也快难辨认了。昔日辉煌的建筑,又快成为一座危楼,在众人的呼声中,他当即承诺修缮滕王阁,九月动工,十月就修葺一新。当时有人提出:“立功者必待立言以传,此次重修之盛事,该请哪位大手笔作记呢?”

王仲舒也捻着自己的白胡须思忖,该请何人来作这篇记呢?前次虽然自己勉为其难地写了一篇记,但与王勃的序比起来,自己的分量似乎实在是轻了些。好在这次自己主持重修大事,弥补了过去自己不知深浅的鲁莽之举,这次的记,就不能马虎了事,得请一位重量级文豪。眼下就有一位最合适不过的人选,有“文章巨公”之称的韩愈,正在江西袁州任刺史,何不请他援手相助呢?

韩愈这个刺史,从职位上来说,是受王仲舒管辖的,但王仲舒驰书求文,言辞恳切,韩愈哪有推辞之理。何况自己能够载名其上,与三王之名同列楼阁,实乃荣幸之至!

他欣然命笔,一气呵成,写成一篇《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推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对他写的《新修滕王阁记》评价颇高,甚至有人认为应列在王勃《滕王阁序》之前。但就文辞本身来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气势开阔,词意瑰伟,意境悠远,后人很难超越。

今天我们随口而出的一些词语,许多源自于《滕王阁序》。王勃骈词俪句的美学魅力,让历代文人为之倾倒。他制造了一种繁复错落、悠远瑰丽的意境,升华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渔舟唱晚”这些江西地理文化的标识性成语,而“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则成为后人励志的常用语,什么“高朋满座”“钟鸣鼎食”“逸兴遄飞”则成为宾客聚会的美好词汇……一篇《滕王阁序》,词汇之丰富,用意之精深,后人应用之广,在历代文人的名篇中并不多见。如此,《滕王阁序》当仁不让地成为民族语言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王勃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汉语言文学的杰出大师。

江西省南昌市上空晚霞满天,流云伴秋风而来,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在彩霞映衬下更显惊艳。 摄影/ VCG

神童一诗序,惊起千秋风雨;

杰阁频兴废,引来百代才人。

历朝历代,仰慕王勃才名的后来者,脚步踏入江右大地,必然要去登临滕王阁,一览《滕王阁序》描绘的壮美风光。多数文人墨客,都会将登临的感受酝酿成诗篇,传之后世。

这支登阁题诗作赋的诗人队伍中,有白居易、杜牧、欧阳修、王安石、苏辙、朱熹、辛弃疾、文天祥、解缙、唐伯虎、汤显祖……登临滕王阁的人以千万计,而题诗作赋的人又有多少呢?谁也说不清,仅元明清三代,可资考证的诗文就有近两千首(篇)之多。此外,还有散曲、杂剧、楹联、匾额及话本等作品,也是洋洋大观,卷帙浩繁。

滕王阁可谓是一座文化大熔炉,它首创“诗文传阁”的先河,并融自然风物、建筑艺术、书画艺术、诗词歌赋和历史人文于一炉,是一座承载千年中华文化的殿堂。

猜你喜欢
都督滕王阁王勃
第三届“滕王阁杯”童谣大赛获奖名单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经典吟诵第七期《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经典吟诵第八期《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蜀中九日
形影不离
——《影》的标出性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一字千金王勃
屡毁屡建,你猜滕王阁重建了几次
屡毁屡建,你猜滕王阁重建了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