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元 文学博士 编辑/英华 设计/侯宇
和宝宝一起做亲子阅读,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妈妈念书里的故事给宝宝听。在3岁之前,宝宝听的能力都要比看的能力更强,并且在听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可以理解比较复杂的故事。可是有时候,讲故事的妈妈却会突然停顿并迟疑:“这个故事、这个情节,适合给宝宝讲吗?”
向宝宝建议说:“我们来看一本书吧!”他积极响应,同时要求:“我自己挑!”Ok,这很好啊,可问题也来了,墨菲定律又一次发挥作用:在满架的绘本中间,他偏偏挑了其中故事或某些情节,你觉得“不适合”讲给他听的那本!
且不说眼下绘本良莠不齐,有些故事真的编得不好:有的情节构造混乱、或者太过复杂,真的是超出了小宝宝的理解程度;有的则包含着一些有问题的价值观。譬如年代久一些的故事,重点都是教育小朋友“要听话”、“要服从”,而这些简单的教育理念如今正逐渐被淡化,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在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彼此间的理解与合作关系。
但事实上,即便是那些看起来最无害、口碑也非常好的绘本,有时候宝宝打开来,要求你讲,你翻到第2页、第3页……却忽然讲不下去了:该如何对他讲述死亡与分离?(例如《我想要爱》,一开篇宝宝可能就会问:“小熊的妈妈为什么死了?那他爸爸又为什么不陪他了?”)如何讲述被慈母龙妈妈温柔养育长大的霸王龙,真正的食物其实是……(例如《永远永远爱你》)
固然可以将这些“有问题”的绘本暂时从宝宝的书架上拿开,可是这样一来,剩下的似乎就只有那些很“小婴儿气”的、奶声奶气的简单故事(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描绘一个安全的、温馨的、也富有想象力的……然而你却知道,其实是太过简单化的世界,同样是不真实的。
其实有时候你的犹疑还来自于你也不确定:“这是真的不该——至少现在不该——跟宝宝讲,还是我自己不能够讲?”很多时候,妈妈也会模模糊糊地意识到,那些让自己觉得“没办法”跟宝宝讲的故事,其实恰恰与自己一直以来、或正在纠结的某些问题密切相关。
比如一个时常因为自己要离开宝宝去工作,心怀内疚(尤其当宝宝2岁以后开始会表达:“妈妈你可不可以不工作?陪我玩!”)的妈妈,碰到《我想要爱》的开篇“后来,他的爸爸也离开了他”就讲不下去了,因为无法面对宝宝的追问,无法安然地向他解释,小熊的爸爸为什么走了。此时的妈妈,陷入了自己的愧疚感中。
再比如大部分妈妈,都会想要让宝宝对这个世界形成某种积极正面的观念,所以时常倾向于回避矛盾及冲突。尤其在许多童话故事里,所有的大小动物们都愉快、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真的很难向宝宝说明:霸王龙其实是吃慈母龙的,而我们吃的猪肉和鸡肉,其实就是绘本画面上那些胖乎乎的小猪,还有毛绒绒的小鸡!儿童故事里的温馨世界,该如何与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对接?
当然可以事先“预习”给宝宝看的所有绘本,然后把暂时觉得不能讲的那些挑出来,不放在他的书架上。宝宝到2岁之后就会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要让他喜欢看书,自然就得让他先自己去挑喜欢的书,并且尊重他的选择。所以确保书架上全部都是可以看、可以讲的内容,这很重要。
可是之前也说了,让妈妈感到困难的问题时常在不经意间就撞上了,或者如果把所有麻烦都清理掉,给宝宝留下一个完全“真空”的环境,也不是最佳的做法。那怎么办呢?
想要把病房里的细菌完全清除掉?或许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更清楚,“无菌环境”是个真正的天方夜谭!而且他们还会告诉你:生活在太干净的环境中,小孩子的适应性、抵抗力都会变差,反倒更容易生病。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把一切看起来“有问题”的状况都与宝宝隔离开,最终的结果是,由于缺乏与复杂事物相处的经验,当真遇到问题时宝宝就会不知所措。
反倒是在绘本故事里遇到时,因为只是虚构世界中的问题,有了那么一点距离感,更容易和宝宝进行探讨,让他去感受和理解。
在这个世界上,有“完美”这件事吗?有“终极答案”吗?当宝宝提出一个问题,妈妈就要想尽办法给予他充分的解答,但在这样做时也不妨承认:我能给出的或许只是一部分答案。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有时这还和宝宝的年龄、理解力有关:按照他能理解的程度予以简单解释就好。
不必追求穷尽所有答案,或给出最根本、最完美的解答。事实上对那些重大问题,比如死亡、分离、矛盾……几千年来那么多哲人都在探讨呢!迄今都还不曾出现一个“就可以到此为止了”的答案吧。妈妈又何必对自己有超出现实的过高要求呢?承认有限性,心态放轻松。
一定要意识到:妈妈的感受,并不等于就是宝宝的感受!比如妈妈自己害怕闪电和打雷,就觉得宝宝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害怕吧!这更像是一种“共情过度”。在小宝宝的世界里,本没有那么多的预设,他看待和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成年人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亲子阅读中遇到一个令妈妈感到棘手的问题时,首先做的事情,是将这个问题还给宝宝,问问他是如何理解的。而且要慢一点,等待他真的给出自己的回答,不要一上来就陈述妈妈的想法,堵塞了他的思考和想象余地。
不一定就执着于宝宝提到的那个问题,硬碰硬,非得说“人终有一死”或“大自然就是弱肉强食”。把问题偏开一个角度,比如去探讨:“如果有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死,活了好几百年、好几千年,那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他会碰到什么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把它变成一个“狂想曲”。又比如去探讨“食物链”或“食物金字塔”,把它变成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现象描述,然后一起走出门去,找片草地、小树林,好好地观察下,书本里的知识和现实中的现象,如何一一对应?
一个最简单、也最好用的办法是:如果你自己无法给予解答,就陪着宝宝一起去寻找更多的外部资源吧!无论是爸爸、老师,还是大自然,或其他书本。让问题引导探寻,对小宝宝而言,在亲子阅读中,妈妈的角色其实主要是共同探索的陪伴者,而非灌输知识或者观念的教育者!转换到这个立场,再来看那些困难问题,就能去发掘更多新的、面对它们的角度和方式。
Professional
袁坚(小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