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在道德法治课中的运用探析

2018-11-30 17:28潘贤生
中小学校长 2018年6期
关键词:四心法治道德

□ 潘贤生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2017年秋季起,小学一年级开始启用部编本 《道德与法治》教材。这本教材是以 “三条主线”和 “两个融入”为脉络线索,三条主线分别是 “儿童生活”、“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两个融入”即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儿童成长的需要为线索,将道德、心理、社会科学知识、法治、国情、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生活经验等内容纳入课程,并有机融合,体现出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学经验,认为在教学中,应以课程标准为核心,将“四心”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坚定教育初心,生活即教育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教学中向生活学习。[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获益一生的重要道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等。这位科学家直截了当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教育应先从生活出发,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不忘教育初心,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教育主题,从日常生活饮食、卫生习惯入手,到学习习惯、做事习惯,再到待人接物与人交往习惯,以及对待动物、植物、大自然的态度,全方位塑造外在文明形象和培养内在精神气质。《吃饭有讲究》《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不做 “小马虎”》等都是培养学生 “卫生、礼仪、整洁、惜时、细心”等好习惯的精彩课例。教师可结合这些教材案例引导他们认识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如人的影子永随自己左右,习惯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自己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行为习惯训练,提高教育养成效果。

二、葆有纯朴童心,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童心意指教师要像学生一样,怀有一颗稚嫩之心,直率、纯真。教师要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维,顺其童心,应其童趣,走进学生的世界里。教学时,如何把学生从文本内容的表层体验转化为自觉行为呢?

一是当好课堂活动设计者。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游戏、爱活动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文本中的生活演变为教室中的学生生活,再拓展到生活中,为教育活动 “铺路搭桥”。比如 《我与大自然》,通过到操场上“找风”、 “玩风”、 “用风”、 “造风”、“谈风”、“画风”等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活动,手、眼、耳、脑并用,让学生感受自然现象——风,认识风能帮我们做好多事,也感受 “风的 ‘脾气’”,真切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共在感。

二是当好学生情感培养者。低年级的学生爱表达,但写作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反思意识也比较弱,较少能对生活情景即时理解和领悟出道理。教师要当好学生情感培养者,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道理和道德意义。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辨析栏、讨论栏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说出眼中所见、耳中所听、心中所想,结合辨析,引导他们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是非判断等能力。

教学 《怎样才是真喜欢》时,通过辨析、讨论 “说你喜欢哪些动物?你是怎么做的?”“做了以后心理感觉怎样?让你重新来做你又会怎么做?”让学生在充分的互动交流中领悟哪些是喜欢动物的表现,懂得真正爱的含义。

三是当好学生行动引路人。不做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于淘气任性、行动执行力较低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说到做到,想到做到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应该当好学生行动的引路人,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逐步成为自觉行为。比如,爱护校园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减少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只有葆有纯朴童心的教师,才能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组织契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勇于实践,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下移教学重心,巧用情境教学

在新课改中,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被定为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之一,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优化他们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使其自觉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要做到从实际出发,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形式。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动态、开放、生动的文本,它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教师要下移教学重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生活情景、生活事件、生活行动,引导学生不断地回顾、感受、体验、领悟生活,从中获得必备的生活常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 “说一说”、 “演一演”、 “学一学”、 “评一评”,循序渐进、由己及人,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与法治意识的目的。

(一)说一说,共鸣情感

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来认识并扩大视野,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常识、掌握常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比如,运用多媒体展示 “找不到小伙伴”的场景——杂乱的房间地面、桌面、床上,找不到想要的玩具、学具、衣服鞋帽,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场景中存在的问题与自身类似的经历,通过这些问题巧妙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心情的体验,找到与课例中人物的情感共鸣,为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进行铺垫,做情感支撑。

(二)演一演,模拟情境

每一篇文本都有丰富的生活信息,教学时创设情景再现文本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让学生演一演,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如临其境,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在教学 《送小伙伴回家》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整理事先打乱的班级图书角、卫生角、教学用品、书包等物品,让学生实际锻炼分类收藏摆放物品,感受整洁美观和使用方便,从而喜欢整理自己的 “小伙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学一学,体验方法

通过学一学这个环节,学生学以致用,把学习到的生活技能拓展应用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例如学了 《送小伙伴回家》,首先,在班级设立岗位长,如图书长、卫生长、讲台长、环保小卫士、小老师等职位,管理班级内务;其次,在家里要求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动手整理自己的房间和客厅,做到分类归置,整齐美观,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大课堂”——自己的生活中掌握方法,熟练本领,茁壮成长。

(四)评一评,感悟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到现实生活去感受、品味,而且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谈谈感悟,在收获中增长见识,升华情操。比如,让学生把学习所得、实践成果拍照上传到微信群、QQ群,配上简短心语或互相点评,使学生在分享中互促共进,在共享中感悟提升。学生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再现、体验、感悟与回归。生活不仅是课堂的延续,还是课堂的终极地。

四、怀揣责任心,培养规范意识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生命是唯一财富,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生命安全无小事,安全防护教育对教师来说,责任在肩,任重道远。低年级学生玩心重,自制力较差,对危险预估能力较低,缺乏对违法行为的辨别力,自我保护能力差,生活中经常发生意外事件,这些都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有责任心,以学生安全为已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安全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挖掘安全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安全防卫知识的兴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认知与自身防护意识、相关法律知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

(一)多媒体展示,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学生安全,是开展教育的先决条件。[2]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学生学习助力。通过播放安全教育片或多媒体视频教学,为学生展示一些事故现场、案例,丰富学生的感知。比如,在《别伤着自己》教学中,展示文本中的小男孩戏耍小狗,结果被小狗咬伤等场景……让学生避免受到意外伤害。通过这种现场展示教学法,使学生对未发生的事情形成初步认知,为下一步教学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二)拓展延伸,增强应对问题能力

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更是应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说说自己以前的亲身事例,或者看到、听到的事例,所用的自救互救措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让学生知晓在面对危险时,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正确的急救知识自救与互救,以保证生命的安全。比如,可编制儿歌,以教会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到的一些人身伤害,儿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教师用儿歌帮助学生熟记学习重要内容,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别伤着自己》中的安全要诀,对学生行为起着很好的警示作用。以这种切合学生学习能力、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式,融合了规则意识教育、安全教育和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等,以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美好道德的感受力。

(三)由浅入深,融合道德与法治观念

《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入和彰显了道德法治教育内容,并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指引。在教学实践中,不乏有 “生灌硬倒”的教授方法,这种方法应引起我们的注意。道德与法治,作为一种规范,应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渗透在每个学生的生命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们坚持不懈地层层推进,最终达到将道德与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中,就可利用抗日战争纪念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点节日,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学生身处其中,深刻感受国家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再如,教授学生由认识动物到保护动物,再到保护自然,再到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通过这样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保护动物、爱惜生态环境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对生活中的虐待动物、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拥有初步的辨识能力。

五、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为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为目标,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多维教育内容的性质,深化对课程内涵的了解和把握,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中,应深植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不断破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难题,在有所坚守中有所创新,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精彩纷呈,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四心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用“四心”做好图片专题报道
浅谈幼儿教师家长工作之“四心”策略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