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初级中学 朱长东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数学教育更多地关注是否能够给教给学生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比如数学在生活中如何有效运用、数学对成长的影响等等。如今,数学教育的重点也不再是学生能够解出多少道题目,解答的过程是否规范化,而是学生是否能够看到数学的重要性,是否能够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笔者通过结合数学教学工作的体会感受,浅谈对初中数学教育的几个观点。
教学过程中,除了老师不断进行知识输出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知识验收的过程。课堂问题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挖掘和验收知识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课堂问题,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还能影响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力。
例如初一刚接触的解方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比如,对盐水进行稀释问题的一个方程解答,我们就可以提出几个有效的问题:“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加水过程中,两者有何变化和不同?”“生活中如何有效地制造出不同的惊喜?”通过这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好奇,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所以,巧妙地设计课堂问题,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在信息化时代中,初中生普遍都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灵动的思维模式,他们的行为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时代性,对社会充满了创造的想象力,对新事物和新问题都充满了好奇心,对问题的求知态度非常强烈。例如,对钟表上的数字之间的联系,这并不是一个方程,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钟表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方式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知识,更是以一种创新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发。
又如学生在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分析中,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老人走路用拐杖更为稳定,拐杖与老人的双脚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而在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的证明中,可通过一个人一步不可能走三米的例子来分析。这些生动的例子非常多,也证明了初中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强。
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两者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传统的教学只注重“教”与“学”,老师只负责教,学生只选择学,而忽略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导致学生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个性发展,学习空间具有局限性。所以,老师要想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个人的独立意识;二是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有效地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效果;三是通过采用具有探索意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数学课堂教学都是有着一定的顺序的,课堂知识的复习、知识的导入、知识的深入了解、知识总结以及课后练习,整个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地合理安排是影响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的整合性,要努力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规律性,让学生与老师能同步协调。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注意结合教学方案,充分熟悉教材,有效地根据教材的难易点进行有序教学。对于难点知识,可以通过指导的形式,让学生达到自主思考的效果。对于课程量不大的知识,还应该安排学生表达个人的观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通过一些对知识点有深化作用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这样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的,也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输入,也不再是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更在意学生是否能够利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加看重,并通过不断改进教学素养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化在数学课堂上更好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