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
在曾经的记忆里,“工匠”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精于木工的木匠、挥汗如雨的瓦匠、善于锻造的铁匠、心灵手巧的篾匠、修修补补的铜匠等,他们穿梭在集镇和农村,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生活乐趣。对于精益求精的匠人来说,一锤一凿都是用心的体现,一厘一毫都是极致的追求,容不得半点失误,来不得半点马虎,正是他们这种对行业标准的严格要求和对传统手艺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对“工匠”一词有了最初的印象。
而随着社会生产节奏的变化,很多曾经熟悉的“工匠”都已经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甚至有的行业已经开始慢慢消失,但是老一辈“匠人”所拥有的那种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对精湛技艺的追求、对质量品质的坚守和对匠心精神的传承,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急功近利的时代里重新被拾起,重新被审视,重新被唤醒,自然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通过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由此可见,虽然“匠人”已经远去,但是“工匠精神”却在一代代匠人的耳传口授与身体力行中一直传承了下来。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工匠精神”就是保持一颗纯粹的教育之心,恪守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在繁华与喧闹中坚守内心的真实,在纷繁与复杂中坚定目标的纯粹,内心从容不争名夺利,步履坚定不急于求成,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细致打磨课堂,努力提升专业水平,一心追求超越,最终让学校教育呈现出原本就自然通透、纯真纯净、质朴无华的真实面貌。
匠人如果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技艺,很快就会失业,所以,每一位匠人都要拥有认认真真的工作态度和扎扎实实的技艺,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百姓的喜爱。同样,作为教师,你的职业生命在课堂,你的职业价值在学生,你的职业尊严在社会,只有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你才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拥护和社会的认可。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对精致打磨的追求。课堂,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单调重复,它永远有被打磨的需要,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目标、不一样的思路、不一样的情境、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衔接都需要我们精心考量,只有经过潜心打磨的课堂,才能在学生的生命里留下熠熠生辉的光芒。
现如今,各种教学流派的此起彼伏和各种教学手段的不断涌现,让课堂几乎“迷失了自己”,有的教师甚至已经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教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还是要把目光聚焦到课堂的本质上来,从课堂本质来说,不管外在的形式如何变化,其功能与本质都是不变的,都是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储备、能力结构和精神追求。课堂不需要花哨的铺垫、不需要漂亮的场景,不需要虚伪的表演,需要的是清水芙蓉一般的朴素无华,来唤醒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课堂,不是“繁花渐欲迷人眼”的表面繁荣,而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简约。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浮华与草率,我们组织学校教导处和学科教研组,一起开展了针对全学科的“洗课”活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设计,从教学节奏到教学细节,从教师行为到学生认知,都一一进行细致地梳理分析,倡导简洁与生动,剔除多余与冗长,让课堂洗去铅华,从往日的浮躁不安中沉静下来,让课堂教学重新变得自然通透。同时,我们还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用量表的形式对课堂进行大数据整理,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课堂。洗课,不仅仅是对思想的洗礼,更是一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深刻变革。通过“洗课”,让我们的教师能多一些成熟的思考,多一些理性的诉求,让我们教学的根本指向学生生命世界的敞亮和精神世界的成全。
对有着良好进取心的匠人来说,技艺的进步永远没有止境,只有潜心学习,才能使自己博采众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古代成语“班门弄斧”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自不量力、自取其辱的表现,而是大胆表现自我的勇气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底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手如林的匠人世界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我们的薪水足够养家糊口,温饱不愁,所以也就有了贪恋消费的理由和不思进取的借口。同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教师的师德修养、理想情怀、精神追求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社会的各种利益诱惑面前,有的教师抛弃了理想情怀,有的教师掩埋了精神追求,虽然表面上的职业还在,但是实质上的精神早已枯萎。这样的精神世界和成长状态如果单纯从社会职业角度来看,似乎无可厚非,但教育与一般的社会职业不同,教育是事业而不是职业,教育的力量体现在孩子的身上就是知识的积淀、智慧的生成、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勃发,这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会被称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原因所在。
在引领学校教师队伍成长方面,我们始终相信: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却能走得更远。为此,我们把教师组织到一起,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努力让教师走得更远。如:学校针对中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成立了“名教师工作室”,促进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壮大。在我区教育局组织的“金沙名教师”评选中(全区教育系统仅五十位),我校先后有两位骨干教师在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脱颖而出,被评为“金沙名教师”。这在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是不多见的,它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份动力,更是教师个人专业基础和能力素养的最好肯定。在此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金沙名教师”的专业优势和示范作用,每位名师带领一个团队,确定一个目标,拟定一份约定,形成一团合力,在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推动学校骨干教师团队成长。又如:针对青年教师专业水平普遍不高的问题,我们把学校所有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织到一起,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团队”,依据学科不同,分别设立了文科组、理科组和综合组,详细拟定活动章程和活动规划,并邀请区教师发展中心领导做我们的“专业成长导师”,每月由各组组长按照既定主题组织学术沙龙活动,可以进行朗读交流,用一段文字去刻画世界,通过朗读去表达内心情感;可以进行课堂打磨,对课堂进行微格剖析,用另一种视角去打量课堂;可以进行案例分析,围绕一个教学片段,进行反思;可以进行成长分享,分享自己的专业成长故事,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受到启发;可以进行课题研讨,打开课题研究思路,让课题研究呈现良好的生长态势。在“青年教师发展团队”每月进行的活动中,我们让各组组长担纲,组织组员进行交流研讨,就是要把青年教师推到舞台的中央,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每学期结束,学校校长室和教科室还要对青年教师进行成长阶段考核,填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成绩单》,给他们以成长的压力和动力。
团队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不断激励骨干教师积极进取,通过组建“青年教师发展团队”,促使青年教师相互帮助,唤醒教师的专业信仰,让教师的内心世界不再荒芜,让教师的精神不再萎靡,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让他们都能成为内心阳光且精神灿烂的教师,带领孩子们在童年的世界里赤足嬉戏,尽情奔跑。
“工匠精神”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技艺流程建构的深思熟虑与不断突破。一位技艺成熟的匠人,绝不会安于现状,而是会想方设法地进行技术改良和工艺革新,不断尝试用新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甚至创生出新的工艺模式。
从学校课程体系来说,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发展的一张“个性名片”。每所名校都有自己基于办学理念而形成的相对成熟的校本课程目标、校本课程体系和校本课程评价,但即使是名校,他们的校本课程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随着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学校特色办学的内涵而不断变化的。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构过程中,我们要对校本课程的生长保持必需的敬畏和尊重,对校本课程架构保持严谨的思考,不断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去建构丰富而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要善于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重新进行课程规划与课程设计。只有经过不断完善、积极淬炼的校本课程,才可能是孩子们喜欢的校本课程。
课程的架构,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诉求;课程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质。丰富而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努力构建三个维度的课程体系,一是基于儿童素质成长的社团课程。学校设置了三十多门丰富多彩的社团选修课程,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学校的社团选修课程也吸引了很多社会人士,有区空竹协会、有区“乐金沙”网站、有区“南山”吉他社等,所有的社团选修课程都是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二是基于儿童未来发展的整合课程设置。学校打破了学科限制,以年级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课程整合教学,有季节主题课程、有节日主题课程、有民俗主题课程、有成长主题课程、有游艺主题课程等,所有学科知识均交汇于一个特定主题。不一样的课程主题,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三是基于儿童阅读素养的阅读课程设置。学校积极落实省规划办“十三五”立项课题《全人教育理念下“阅读+”学校课程体系模块化建构的研究》,以“全人教育”为基本理念,以儿童阅读为突破,以“大阅读”理念与视角审视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用阅读“衔接”与“浸润”学校所有课程体系,不仅仅是语文课程,更涉及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科目,让孩子用阅读的方式去观察社会,学习与整个知识体系发生联系。从而让孩子学会阅读世界,阅读一切,阅读现在,阅读未来,让阅读成为滋养孩子一生最好的方式。
“工匠精神”的表现之一就是对职业幸福的深刻理解与倾心守护。“匠人”会因为自己的高超技艺而受到百姓的尊重,也会因为百姓的尊重而更加努力地追求技艺的提升。成熟的“匠人”绝不会因为受到进而百姓的尊重而变得骄傲自满,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谦虚。
教育的生长和儿童的成长,需要的是“宁静淡泊”的坚持和“精耕细作”的努力。“宁静淡泊”就是在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摒弃学校管理中的急功近利,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遵循儿童成长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让教育的生长来得更加自然;“精耕细作”就是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保持农民种田的那份认真与执着,精心而耕,细致而作,脚步向前迈的小一点,脚印向下深一点,步伐节奏慢一点,让学生能得以充分的生长,让学校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对于一所正在成长中的学校来说,只有不断传承、多元吸纳,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内涵气质,学校内涵气质最能体现学校发展的独特个性,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园文化、课程生态、教师学养、学生素养等。
学校的内涵气质是一个逐渐生长和积淀的过程,从办学理念到学校精神,从校园文化到课程生态,从教师学养到学生素养等,无一不是学校独特内涵气质的外在表达。只有通过“宁静淡泊”的坚持和“精耕细作”的努力,才能让内涵发展从既定的理性走向朴素的现实,从外在的华美回归真实的质朴,由暂时的精彩转变为恒久的魅力。正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曾说过“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们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