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法的自然升级

2018-11-30 05:20华丽萍
名师在线 2018年3期
关键词:曾子时政诚信

华丽萍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中学,福建武夷山 354303)

引 言

对教法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不仅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教学现实需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学生必修课程,教师要根据文本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摆脱传统单一化教学方法的束缚,教师要对教法进行积极改造和创新,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实现认知转化。

一、案例搜集,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传统案例教学,教师首先筛选案例,并将案例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得到激发,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初中阶段,学生认知能力有所提升,思维相对活跃,搜集信息能力逐渐增强[1]。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搜集相关案例资料,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学习《让友谊之树常青》之前,教师布置任务:利用课下时间搜集关于友谊的案例,可以是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的,也可以是因为重视哥们义气受到伤害的。学生纷纷积极寻找。有的学生从电脑上寻找,有的学生从报纸上寻找,还有的学生从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中寻找。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课堂学习氛围浓郁。上课伊始,教师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案例。学生一边讲述一边展示寻找到的案例。其中一个学生寻找到的案例非常典型:在一次学校活动中,因为一些琐事,阿林被同学小王打了一顿,被欺负的阿林觉得特别委屈,把这件事告诉了好朋友阿甘,阿甘发誓要给阿林报仇,在小王回家的路上,阿林和阿甘把他堵住了,并且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刀具……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案例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讲解,顺势导入新课。

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主动权下放,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主动搜集案例。学生在搜集案例时,要注意对案例进行筛选,选择精当、典型案例。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案例,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认知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

二、情境模拟,切准学生认知起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致力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创设模拟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近年来,模拟教学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政治教学中。模拟教学法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需要,在教室内模拟特定情境,或者借助情境再现开展教学活动。模拟教学中,教师创造出与学生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情境,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中,学生进行实践、感知,学习认知逐渐形成。

学习《财产属于谁 财产留给谁》时,教师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让学生观察了一场庭审。学生认真观看。模拟庭审中,公诉人、被告人、法官、证人等角色都是由学生扮演的。这场庭审的内容是一个富豪生前有一笔巨款,在遗嘱中,他将财产留给了孙子,但他的两个儿女非常不满,认为父亲的财产应该有自己的一份,于是围绕“财产属于谁,财产留给谁”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笑场,表演时把握不好分寸,教师要及时进行干预,把握模拟课堂的方向。教师设计的模拟庭审,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激活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在参与中明确了富豪的财产到底该分给谁,思维认知得到升华。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表演能力也强。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模拟,给学生带来最直观感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在设置模拟情境时,教师要利用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多种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指导。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问题引导,丰富学生学法积累

强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升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崭新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大胆改革教法,创新教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虽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主动权要还给学生,但如果缺少了教师的指导、点拨,教学过程也难以顺利开展。教师要设置问题,适时引入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要关注学生学力基础、认知水平、思维特征。在设置问题时,着重增加问题覆盖面,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学习《诚信做人》时,教师利用诚信小故事导入新课:“曾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孝忠信治理天下,生活中,他也以此来要求自己,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市场上去……”教师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学生感知曾子的诚信。学生听过故事后,都若有所悟。这时教师顺势引入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并给出思考题:曾子为什么执意要杀猪?在曾子身上你看到了什么精神?诚信的内涵是什么?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诚信做人的意义又是什么?你身边有哪些诚信现象,它们对你有哪些影响?生活中或者你的身边有没有不守诚信的人,你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吗?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感知选择问题、回答问题。教师优先让学困生选择,学困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其进行鼓励。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特征。教师在开展问题引导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拓展问题经纬度,实现知识多元链接。在问题引导中,学生思维顺利启动,道德品质和知识认知得到提升。

四、时政训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为学生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学生认知差异必然导致个性差异,教师必须设计多样化训练实践内容,夯实学生知识认知。时政内容丰富多样,融合了当今世界的时事政治。

学习《生命健康权与我们同在》时,教师总结: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生命与健康的权利,不分性别,不分民族,生命健康权是最重要的人格权,法律为我们的权利保驾护航,生活中,如果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我们不能害怕,更不能畏惧,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师顺势引出对时政热点栏的学习,并根据最近的时政热点,出示了一个有关生命健康权的练习题: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事件,白人警察在追击黑人青年布朗的过程中,开枪将其打死。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认真分析、解答。通过时政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夯实,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

时政教育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对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作用。时政教学不仅要融入日常教学中,还要在训练活动中有所体现。教师可以专门设置时政热点专栏,开展训练活动,实现知识的内化。时政训练给学生提供更多体验机会,这对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有决定性意义。

结 语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要对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清晰认知,借助教法创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铺垫学生学习基础。陈旧教法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探索,更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会真正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金凤.情感教育法在初中政治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5,(08):218-219.

猜你喜欢
曾子时政诚信
哪吒失手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时政要闻
曾子杀猪
时政
时政
曾子杀人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