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大公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600)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有了相应的思考力。物理学科抽象、难懂,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学生没有思维的过程,毫无学习热情可言,阻碍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境界。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积极参与到交流、互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1]。
如在教学《升华和凝华》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情况。教师先拿出一个烧瓶,并放入少量的碘在其中并盖上塞子。这时教师先提出:碘在烧瓶中是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在瓶塞的底部能观察到什么颜色?然后,教师开始晃动烧瓶,学生能够听到有东西在敲击烧瓶壁的声音,学生回答:烧瓶中的碘呈固态状,学生观察到瓶塞的底部呈现白色。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生通过研读,清楚当固体变成气体时,会出现升华现象。这时教师问学生如何验证升华现象,需要如何进行操作?有学生就提出对烧瓶进行加热,就能观察到升华现象。这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建议,把烧瓶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让学生观察烧瓶变化,学生观察到烧瓶中慢慢呈现出紫色,教师给出肯定:这就是物体的升华现象。教师提出:要怎样得到凝华现象呢?这时有学生提出,把烧瓶放入冰冷的水中,就能实现凝华了。教师就让这个学生来操作,只见烧瓶放入到有冷水的水槽中,在烧瓶壁上凝固了一层物质,同时烧瓶中刚刚的紫色也消失了,教师给出了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们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对升华和凝华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师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有效的思考。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积极的,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了思维能力。
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抽象的物理知识。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产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进行探究、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物体的沉与浮》时,在讲到物体是沉还是浮与什么有关时,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提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有关系;还有学生认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自身的形状有关系,也有学生提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应当有关系。教师并没有急着告诉学生浮力究竟与什么有关,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组画面:在广阔的大海上,有一艘巨型游轮在自由地航行,接着镜头中出现了海底五彩斑斓的石头,画面看起来很美,学生被眼前的美好情景深深地吸引了。这时教师就提出:一艘巨型游轮可以在海上航行,并没有沉入水底,而很小的石头却沉在了水底,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开始思考,感觉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没有关系。这时教师拿来一个烧杯,在其中加入水后放入一些食盐,这时把鸡蛋放入盐水中,鸡蛋沉入了水底,教师提示学生接着加入食盐,只见鸡蛋竟然悬了起来,随着继续加食盐鸡蛋漂浮在了水面上。学生注意到鸡蛋本身没有变,加入食盐是在改变液体的密度,鸡蛋能够相继出现沉底、悬浮、漂浮,说明鸡蛋受到的浮力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浮力会和液体的密度有关,那么会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学生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后续的学习,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最终弄清了物体的沉浮条件。
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下,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升了学习效果。
要想学生能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材料、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在手、脑、口、眼的结合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既能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材料,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如在教学《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时,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出温度的概念,体验温度计是用来精确测量温度的仪器。教师先让学生自行准备了三个杯子,上课时分别向杯中注入了稍热的水、温水、冷水,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把左手和右手放入到稍热的水和冷水中,让学生谈谈体会,学生就提出了两个水杯的温度不一样,左手的水温度高,右手的水温度低,这就有了温度的概念。接着教师重新让学生把两手放回到稍热的水和冷水中,稍后又要求学生把两手同时放入到温水中,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两手的感受,学生提出:左手感觉水温低,而右手感觉水温高。这时教师提出这是同一个水杯,水的温度应当是一样的,也就是仅凭感觉对于温度来说是不准确的,这样就引出了温度计这一温度的测量仪器,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温度的概念以及测量仪器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分层的探究问题。这样就能出现全员参与的课堂氛围,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液体的压强》时,这一课的探究问题要考虑到液体的密度、物体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底面积、物体的质量及体积等等,如果把这些问题让所有的学生进行探究,那么时间很明显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问题进行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探究不同难度的问题,当教师把问题分派给学生后,课堂一下就活跃了起来,学生开始思考、分析,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取得了1+1>2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利用分层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又有效地延伸了思维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变革课堂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斌.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J].新课程(上),2013,(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