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顺成
俗语说,“自家孩子自家养”。无论是学校中出现的,还是社区中出现的“熊孩子”。扭住这些现象家庭永远是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学校教育要密切联系好家庭教育,用爱的力量束缚孩子的不端行为,用规范、秩序的意识影响孩子,使其在家庭中感受到爱,感受真善美的存在及其意义。
1.允许“熊”,但要有度
孩子是单纯的,也是任性的。面对孩子的“熊”,教师、家长不能一味地追求完美,就得留下更为适度的空间、时间,并通过家长的关爱,使其明白“熊”的行为是有界限的,一旦超过了上限就会遭受到应有的惩戒。同时,家长还得要率先垂范,不任性、不恣意妄为,给孩子留下“这种无法无天言语可以说、这样无拘无束的行为可以做”等不良印象,使其在观察家长的底线的过程中明白,凡事都是讲规矩的,守规范的,反之则会被别人责备,甚至是受到歧视的。
如,面对孩子过度的物质攀比现象,家长要切实把握度,应努力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使他们明白过多的物质追求不是“幸福的源泉”,也不是地位与荣誉的证明。此时,家长就得为孩子们准备一些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以及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的数据信息等,指导孩子去阅读,去思考,使他们在比较中理解幸福、地位,甚至名牌物品等的真正含义,谨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训,从而使“熊”性得以弱化。
2.克制“熊”,但须坚持
克制孩子们的“熊”性,家长可谓任重道远,更需要保持持久的警醒意识。首先,学着转移孩子注意力。就是通过其他的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戾气,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淡化其任性。
如果你是个普通家长,请放下那种无法企及的希望,用最质朴的愿望去看待孩子:能够平安长大,能够健康成长,能够获得应有的幸福等。因此家长们把心愿放低,把要求降低,学会与孩子一起听听故事、唱唱歌、搞搞野炊、爬爬山等,让孩子们在你们真心呵护下走向正常、走向健康。同时,你还得真诚地把孩子的“熊”的一面告知与你与孩子熟悉的人,让大家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努力。请谨记:做一只鸵鸟对你、对孩子、对大家都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对孩子甚至就是一种无声的伤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起着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在孩子的教育工程中学校教育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之职责,更担负着孩子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任。所以,在“熊孩子”教育与引导方面,教师、学校都责无旁贷,更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沉甸甸的教育之责。
1.善待“熊”,用爱感化
教育的本身就是爱的结晶,没有爱的教育是灰色的。面对“熊孩子”,学校、教师都应该给予火焰,而不是冰山。教师就得学会用爱感动孩子,用爱引领孩子。善待孩子,用最纯洁的目光注视着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心,领略到纯洁的善意,从而是那“熊”性渐渐淡化,理性逐渐回归。
如,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去引领,在循序渐进中把“熊孩子”引向理想的彼岸。当孩子出现出格的举动时,要学会冷处理,不要当面或当众训斥、体罚他们,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应有的保护。而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一同进餐的时候,一块打球的时候等,和他悄悄地说说那些过分的举动,提出真诚的希望,让我们的教育在静静的氛围中开花,让我们的爱在默默中绽放。同时,也要做到赏罚分明,批评要委婉,但不是没有,因为没有惩戒教育会更虚假,更不利于“熊孩子”的好转。奖励要及时适当,哪怕是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式的掌声等,都会给他们一种无声的榜样,一种强劲的正能量。
2.巧育“熊”,活动感化
其实,很多时候“熊孩子”们初始时的表现不是恶意的,而是一种天性的过度释放,如好奇的夸张举动、像吸引他人关注的举动等。针对于此,教师应理性分析,冷静面对,多想想完美之策,去感化、引领、纠偏。组织必要的活动就是最明智的举措,也是最便捷的途径。
如,组织排演一些情景剧,把一些“熊孩子”的行为改变成一种小话剧、小表演等,让孩子们在排演中、观看中做出反思,从剧中人物的行为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荣誉,什么是规矩以及遵守规矩对人的作用等,从而得到启发,得到教育。
再如,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如打乒乓球、篮球、书法、写字的、画画、七巧板、航模等,用兴趣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削弱他们的精力,并让他们在动手、动脑活动中感受到兴趣活动的乐趣,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融入人群活动之中,长此以往,孩子的戾气会淡化,“熊”性会弱化,快乐的性格、阳光的心理自然逐渐养成。
生活中、教育中永远都不缺少“熊孩子”,面对他们的种种行为也许会是莞尔一笑,然而留给我们教育人的更多的是反思,我们该如何进行必要的干预和精准的引领呢?引入社会力量,共同营造氛围,一起协同努力,用全部的爱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使之逐步向善。
人的成长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性,也具有较强的抗压耐挫性的。因此,当碰到一个“熊孩子”时,不能有狼来了的紧张神情,而应该学会换一个视角去看看。过于表现自己的孩子,他也许就是一个善于指挥的管理者;一个动辄愤怒的孩子,也需他的内心中藏着疾恶如仇的因子……这些都需要我们整合各种资源,科学地进行评估,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干预与引导。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审视“熊孩子”的“熊”行为,这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还可能是成长中一次不可或缺的磨砺,是一件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的好事。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情商教育和智商提升同样重要。为此,我们要利用社区的活动园地、德育基地等公共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人间百态、社会的形形色色等,从而帮助孩子们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人格,学会正确面对身边的人和事。
同样,碰到一个“熊孩子”也许就是一则独特的教育范例。如果到处都是听话的孩子,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群温顺的小绵羊。当一个“熊孩子”进来时,宛如羊群中进来一只狼,他会给这个群体带来挑战。当羊与狼经历必要的争斗后,情形也会变了,羊有了斗气,狼少了戾气。由此看来,必要的社会纷争,也许对“熊孩子”和其他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这种情商的锻炼、人格和性格的养成,实在是机会难得。
其实,“熊孩子”可以成为成长的磨刀石。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一种正能量,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都转变观念,“熊孩子”不都是灾星,有时碰到“熊孩子”反而是一种幸运。因为这种情形中孩子会受到挑战,会刺激他走向更好、更美、更强的境地。不管怎样,他们都是孩子,需要教育的爱、社会的爱,让爱形成洪流,让“熊孩子”也一样幸福的健康的生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