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骆驼中学 王 兰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目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亮点和难点。浙江省一直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2017年浙江省地理疑难问题研讨活动在温州雁荡山举行。在别人看来我们是在5A景区开会,在我看来我们是在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实践。
因为有亲身经历,研学活动的踩点真的完全不同于旅行的轻松愉快,取而代之的是艰苦紧张、密集思考的强度。知识综合体现、教学目标达成未知性的难度。因此,更加佩服海宁中学孙月飞老师对地理研学活动的坚持。自问:我行吗?答案显而易见:不行。然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怎么培养?我选择经济划算、可行易操作的景观图教学。
主要是做个有心人,做善于收集地理信息的人。比如:把平时看到的有关地理信息的图片收集起来,或进入专业网站下载景观图并附上地理信息,及时建立地理景观图资料库,以便使用时检索。
1.数量上控制总张数。一般一节课三四张也就够了,图片太多信息量太大,不利于学生抓住重点。
2.地理景观图的选择。要尽量选择信息量少而且完整的、指向性明确的图片。
1.呈现重点时可以通过加框、加圈来解决。
2.呈现顺序选择由远及近,或者由小到大,或者从形成到发展,等等,都可以,但一定要有逻辑性。
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力度、深度,一般反映为三大类。
1.显性问题,即发现性问题:有什么?是什么?
2.隐性问题,即成因分析类问题:为什么?
3.追加问题,即合理推断类问题:怎么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我们发现学生的实践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
比如,景观图包含的信息量很大,但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合度不高。这样一方面指向性不明确,另一方面也是浪费资源。再如,想多角度呈现冰川侵蚀的地貌,但只能找到俯拍和正面的景观图,侧面是没有的。当然,就算实地考察,这样的视角也可能找不到。
我在旅行时,或在散步时也会随处发现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也喜欢随手拍,但因为拍照的技术问题,往往重点不突出,而现成的图片地理指向性更不明确。
我知道这些问题在专业的信息处理高手面前全部不是问题。我们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将景观图归纳成示意图,这样,更容易达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提高,如果学生可以建立地理模型,那就标志着他们的地理素养已经升华。
其实,这些问题说到底是教学准备中的时间问题。现在的教学改革在我看来是快餐式的,要求高效。大量的教学任务,批改大量的作业,随着普高率上升带来的学困生辅导,对于学校高要求考核带来的教学目标达成的压力,真的力不从心。
不过我还是会坚持、会创新,以小成本博大效率。景观图教学是我想坚持的。
总而言之,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我们熟悉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在传统教学中一直在应用。常言道“做生不如做熟”,熟悉的方式能减少失误,能提高效率,能产出精品。但我们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精心设计,合理展开,能实现预设性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