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江苏经济发展特点与城乡居民增收

2018-11-29 09:23吴熙云郭家欣
唯实 2018年11期
关键词:净收入居民收入农村居民

吴熙云 郭家欣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任务,体现了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愿望和追求。但是近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正向收入分配领域传导,收入增速减缓,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增收渠道总体不宽,全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对称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富民进程与百姓期盼尚有距离

城乡居民整体殷实程度提高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2017年江苏GDP达到85900.94亿元,仅次于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71.5亿元,比浙江高40.8%。衡量个人创造价值的人均GDP,江苏为10.7万元,较浙江高17.2%,較广东高33.2%,但表示个人拥有财富的居民收入偏低,江苏居民各等级的收入水平均低于浙江。虽然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高34.8%,其中城镇居民高19.9%,农村居民高42.6%,但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百姓获得感仍然稍弱——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32.7%,而浙江、广东分别达到45.9%和41%。

城乡居民增收形势总体良好但放缓态势明显。2010年以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基本实现同步增长。按可比价测算,2015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人均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2016年差距缩小为1.3个百分点,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人均GDP增速高0.6个百分点。近年来,全省居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有所加大,2013—2016年收入增幅连续五年放缓,2017年增幅有所回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从2012年的12.7%降至2016年的8.0%,2017年回升为8.6%;农村居民从12.9%降至8.3%,2017年为8.8%。2006—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3.4%、12.7%,2013—2017年已分别下降为8.4%、9.1%。

城乡区域收入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江苏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3年的2.34:1缩小至2017年的2.28:1;居民高低收入组的收入比由9.06:1缩小至8.02:1;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居民收入比由1.79:1.33:1缩小至1.75:1.32:1,农村居民收入比由1.67:1.23:1缩小至1.63:1.21:1,但城乡区域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13—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由18064元扩大至24464元;居民高低收入组差距由53110元扩大至69978元;苏南与苏中、苏北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由10124、16715元扩大至13249、23162元,苏南与苏中、苏北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由5037、7643元扩大至6759、10258元。江苏与浙江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由5495元扩大至7639元,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由3973元扩大至5798元。

居民生活改善步伐加快但整体消费层次还不够高。参照联合国划分的恩格尔系数达到20%—30%即为富裕生活水平的标准,2017年江苏恩格尔系数为27.8%,居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较浙江低0.8个百分点,较广东低5.7个百分点。2013—2016年,江苏与浙江、广东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均为9.0%左右,而人均消费支出增幅分别比浙江、广东低0.1、3.1个百分点;江苏平均消费倾向下降3.4个百分点,浙江下降2.9个百分点,广东上升3个百分点。居民的服务消费占比偏低,2016年江苏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较浙江低0.8个百分点。居住等生活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2016年浙江、广东人均居住支出分别较江苏高20%、2.7%,尤其是浙江农村居民单栋楼房比例达八成以上,江苏仅为其半;浙江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逾30辆,江苏近20辆。

民生保障建设快速推进但与富民愿景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近年来,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2016年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保障,省级财政民生支出比重达到80%,占比均高于浙江、广东,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重为18.3%,较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在四大分项收入中增幅最快,但保障水平、保障范围等与百姓期盼还有较大距离,江苏居民的退休养老金、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低保标准等社会保障水平普遍低于浙江。2017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3345元,较浙江高25.5%,主要是因为江苏外出务工农民比例高,人均寄回或带回家乡的收入较浙江多;而作为转移净收入主体的养老金,江苏农村居民较浙江低;2016年江苏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人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退休人员)参保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4.1%、31.1%,较浙江分别低7.5、5.0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使原有结构性矛盾有所凸显

现有经济结构限制了富民作用的发挥。经济结构影响生产要素的组织安排,从而决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一是民营经济占比不高。民营经济吸纳了占全社会最大比重的就业人数,从最基本方面保证了最大多数人获得收入,也是创富阶层涌现的重要载体。2016年江苏私营法人单位占全部法人单位的76.5%,较浙江低3.4个百分点;2017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5.4%,较浙江约低10个百分点。二是外向型经济、资本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从出口总额来看,2017年江苏一般贸易出口额占48.3%,浙江占79.8%。“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的出口额比重,江苏占四成多,浙江占一成左右,而这二者对居民增收的外溢作用有限。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使得用工普遍减少,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江苏重工业企业个数占63%,较浙江高1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43%,较浙江少4.4个百分点,而收入水平偏低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较浙江高5.3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2013年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较全国、浙江、广东低1.4、1.4、3.1个百分点,2017年与全国差距缩小到1.3个百分点,但与浙江、广东的差距扩大到2.4、2.5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消费性服务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第三产业中,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公益性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占比分别为51.2%、28.5%、22.3%,这三者2016年就业人员年均工资分别为6.21万元、9.58万元、8.44万元,收入差异层次明显。

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够协调。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收敛趋势尚未稳定确立,苏北地区增收稳定性有待强化。2016年全省53.7%的市(县、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未及全省平均水平,较2013年还高3.7个百分点。2016年苏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2014年回落了1.3个百分点,分别比苏南和苏中多回落0.8和0.3个百分点;苏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分别比苏南和苏中多回落0.5和0.2个百分点。收入高低和稳定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直接相关。近年来,江苏农村低收入人口仍然集中在苏北和苏中地区。2016年苏中、苏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0.1%、23.9%,人均GDP分別相当于苏南的69.3%、44.8%;苏南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2%、52.7%,苏北分别为10.9%、44.9%。工资性收入是全省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占比能够折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分别为64.4%、60.2%、57.4%,农村居民占比分别为62.7%、58.7%、48.2%。

劳动者报酬占比不高。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2010年全省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41.4%,2016年回升至44.3%,可见近年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同步局面有了初步扭转,其中2013—2014年,全省人均劳动报酬增速比全社会劳动生产率高2个百分点,但2015年仅高0.8个百分点,2016年变成低0.8个百分点。增长差距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分配关系有待深化。2016年江苏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较2015年低0.1个百分点,也低于浙江(46.9%)和广东(49.2%)。

收入渠道总体偏窄。受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要素影响,工资性收入是全省居民收入的主体,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0%左右、农村居民占48%左右。体现居民参与市场竞争、扩宽收入来源的经营净收入比重下降、财产净收入比重偏小,影响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中等收入群体偏少,2016年全省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低税率、中间税率、高税率三种不同税率人群占比分别为63.9%、27.7%、8.4%,说明居民收入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结构。2016年全省居民收入中位数相当于平均数的85.6%,较2013年提高2.7个百分点;较浙江低3个百分点,较浙江少提高0.3个百分点,表明浙江居民收入更均衡更优化。

自主创收的主动性还不高。居民经营净收入偏低,经营净收入占比逐年下滑,对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下降。2013—2017年,江苏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长5.7%,增幅较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低3.5、5.3和4.5个百分点;2017年,经营净收入的增收贡献率为9.1%,较其余三项收入分别低49.6、3.1、10.9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3年的16.1%下降到2017年的14.3%,而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上升0.3、0.6、0.9个百分点。江苏居民来自一产的经营净收入占比超过50%,而浙江仅在30%左右;江苏居民来自二、三产业的经营净收入占比均低于浙江。近年来,第三产业尤其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就业容量,同时简政放权降低了运营成本,线上线下融合提供了大量创业就业机遇,但政府的引导推动和社会的共同带动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百姓创业致富的理念和干劲还不够强。2016年江苏平均每万人创办市场主体875户,较浙江少75户;市场主体户均注册资本290.5万元,相当于广东的94.5%;平均每万人创办企业313户,较广东少11户。

三、当前江苏城乡居民增收面临的新困难和新挑战

从增收环境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减弱。就业是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的最基本支撑。自2011年以来,全省就业弹性系数逐年递减,尤其是2015年、2016年出现负增长。全省就业总量的峰值出现在2014年,达4760多万人,之后两年连续下降。其原因:一方面与全省劳动力资源总量下降有关。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滑较快,自2011年以来,15—64岁劳动人口从5989.7万人下降到5896.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约18.6万人。同时近年来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已超过七成,进一步转移的资源和潜力变窄。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效率提升导致用工减少。全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2013年的17041.8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8881.07亿元,而用工人数从183.96万人下降到169.95万人,期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9.7%,增幅较城镇居民收入高1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比较来看,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尽管也在下降,但较第一、二次产业仍维持较高值,吸纳劳动力的容量较大;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就业渠道多样化的特征未能充分发挥。

从增收动能来看转型发展压力加大。伴随着全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高收入基数下保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在增加。一是动能转换的压力。传统发展优势正在弱化,新产业、新技术等新增长点正在培育,扩充整个社会的财富能级需要尽快跨越接续期。二是结构转型的压力。产业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对劳动力就业素质要求更高。调结构、去产能、治污染易造成新的结构性失业。三是政策效用递减的压力。近年来,最低工资标准、城乡低保标准、职工退休养老金标准等保障水平的提高幅度逐年减弱,影响政策受益人群增收。经济发展决定居民收入基本水平,同时居民收入增长对经济发展有着更大的推动作用。运用1990—2017年江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三次产业比重和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通过VAR模型建立各变量间的动态关联,结果表明:前一期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当期人均GDP增长率就增加0.76个百分点,而前一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当期人均GDP增长率仅增加0.19个百分点。居民增收与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提升,亟须建立与新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

从增收主体来看农村居民创收难度更大。从收入来源看,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呈现工资性收入为主,经营净收入比重下降,财产净收入比重较小,转移净收入比重上升趋缓的态势。近年来,江苏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占比为11%左右,浙江约为15%;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占比为30%以上,虽高于浙江的27%,但绝对值低于浙江且差距还在拉大。通过借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不平等系数(,引自范从来、张中锦《分项收入不平等效应与收入结构的优化》)来表征四大项收入的活动状态。四大分项收入中,经营净收入的得值始终为负数,表示经营净收入对拉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在降低。全省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占比较城镇居民高20个百分点,原本应具有缩小收入不平等的效应,但农村居民經营净收入占比下降更快却弱化了这种效应。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弹性脆弱与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矛盾上升,主要农产品价格走低、畜禽产量持续下滑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逐步显现。2013—2017年,江苏小麦亩均纯收益从475元降到409元,极大影响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近年来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性增加,导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幅持续回落。经济增速放缓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大于城镇居民,2013-2017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城镇居民多回落1.6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考察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对GDP增速的影响,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1个标准差单位,则全省GDP增速能提高1.5%。

从增收内容来看市场要素参与性有待强化。多种计量模型解释均显示,收入差距明显影响居民收入均衡增长。2017年全省20%的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953元,是全部调查户平均数的2.2倍,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75元,仅为平均数的28.5%。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在计划经济的平均分配模式向市场经济的效率分配模式转换过程中形成的。竞争性市场结构下,具有充分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可在不同市场获得大致相当的收益率,这一机制将促进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恰恰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收入差距不合理,收入差距部分折射了要素特征的市场表现。资本、技能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使用决定报酬获得,体制、结构、政策等宏观因素影响收入分配。在所有四类居民收入的构成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占据可支配收入的80%以上,也是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而获得创新增量。一是依赖自身素质。计量分析表明,切合市场竞争的因素逐渐成为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变量,教育程度和教育收益率的差异对整体收入差距的解释度不断上升。当前全省外出农民工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还不过半,还需进一步强化普适性、针对性教育培训。二是健全各类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生产要素的组合越活跃丰富,越能释放富民的乘数效应。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占比为3.5%,较城镇居民低6.1个百分点,还需强化政策配套,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从增收内涵来看富裕理念需要进一步彰显。富民既要重视物质财富,又要注重精神财富,不仅是百姓富裕程度的提升,更是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包括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的享有、公共安全的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改革创造和收入增量的角度来看,富民要从增收、减负两方面着手,着重创造条件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性或体制性成本,有效降低劳动用工成本。近年来,居民住房、教育、医疗等预期支出明显增加,居民边际储蓄倾向从2014年的0.52上升为2016年的0.62。从上面分析数据来看,转移净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效应系数仅低于工资性收入,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不均衡问题突出,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在内容、范围和标准上有差异。2017年江苏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68.8%,这中间包含不少城乡流动务工人员,其在劳动就业、就业培训、医疗和养老保障等方面与有户籍的当地居民相比存有较大差距。同时农村居民、城乡贫困居民、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增收困难。

四、促进市场驱动和政府指导

叠加作用加快富民进程

自古以来“治国必先富民”“多予少取”“藏富于民”等传统富民观点,逐渐丰富发展成为一种安邦兴国的治国良策,助推了诸多历史盛世的出现。过去五年,是江苏综合实力提升最大、转型发展进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发展的包容性和获得感明显增强。今后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改进服务,强化政策支持,激发群体活力,通过生产性努力和合理性分配加快富民进程,尤其要完善制度鼓励创新创业;加强政策保障,健全体系推进利民安民。

立足“新时代”在纵深推进中完善政策利民体制。重视中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叠加配套,确立与完善良好的市场秩序、竞争规则和相关法律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优化收入分配制度,统筹协调居民、企业、政府“三个口袋”的比例关系,提高劳动在分配中的占比。强化富民政策导向,确保富民增收33条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细化差别化收入分配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权赋能,形成“聚焦富民”的政策支撑体系。

聚焦“供给侧”在重点突破中营造产业兴民氛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推进高质量就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相关政策的精准度和实施效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利用资源禀赋,从深加工、创品牌等方面促进产业发展。尊重企业和农户的主体地位与经营决策权,鼓励企业和农户构建股份制、合作制等利益联结机制。

构筑“新模式”在主动作为中拓展创业富民空间。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民间创富的巨大潜力和大众创业的发展活力,提高劳动力要素的市场价值。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培育大学毕业生、留学回归人员、科研人员、返乡农民工等创业生力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税收、用工和社保等制度;加大力度研究新业态、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新办法,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劳动者多元化创业就业。

增进“获得感”在全面提升中推进减负惠民机制。把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出台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民生扶持,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努力减少居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不断提高收入含金量。推动帮扶政策精准落地见效,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更好促进低收入人员、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开展专项环境整治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尽快实现根本性好转。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净收入居民收入农村居民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及消费习惯转变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及消费习惯转变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区域经济效率与公平兼顾
我国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差距非线性关系研究
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