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潇 崔晓丽
第三方评估平台的出现,有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面对发展过程中的行业乱象,需要凭借市场竞争和法律约束等手段,促使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第三方评估网站或App,不少人根据这些平台给出的信息去选择产品,平台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然而,也有媒体报道,根据第三方评估平台选出的“好物”并不好用。被评价的企业也表示,第三方平台暗含“不给钱就差评”的潜规则,企业深受其害。
那么,第三方评估平台给出的评价是否可靠?消费者和企业利益受损又该如何维权?第三方评估行业乱象又该如何整治?
评估平台自定评测标准
第三方评估平台,目前既有以蓝莓评测、放心选、优恪网、有调等为代表,通过对实物检测后作出评价的平台;也有以看准网、大众点评网等为典型,单纯依靠他人评价作出排名的第三方平台。
第三方评估平台的出现,能够帮助消费者打破信息不对称,同时对相对强势的一方起到监督的作用,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然而,评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大量问题。
因为没有统一的评测标准,不同的第三方评估平台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比如,同样是对拉杆箱进行的测试,“放心选”与“有调”App得出的结论就不一致。
而这样自定标准进行评估的情况并非个例。
2017年3月,“优恪网”发布的报告称,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被德国某第三方平台测出矿物油含量偏高,但随后被证实,矿物油“超标”的标准本身由该网站自定,德国或欧盟并没有给出相关标准。
今年5月,锤子科技发布坚果R1手机后,科技评测媒体“@ZEALER中国”发布评测结果,指出R1手机存在压感屏不灵敏、缺失镜头过滤红外线的功能等7项失误。但一些媒体和网友评测后认为,“@ZEALER中国”给出的结果并不客观。
不仅如此,第三方平台还涉嫌通过操纵评测方法进行“软文”推广。在知乎网上,一位自称曾在净水行业工作过的网友表示,某第三方平台发布的一篇评测净水器的文章中,京东销量前十的产品中,只选取了一款某品牌净水器,其他用来作对比的净水器,则与其根本不在同一水平上,“这样的对比丝毫没有意义”。
在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亚辉看来,因为现在对第三方评估平台没有严格的规范,无论是在评测标准,还是评估结果方面,第三方评估平台都有很大的“操作性”,而操作规则的背后,是可以迅速变现的商业利益。
自定标准评测产品的结果不能让人信服,单纯依靠网友评价作出排名的平台也并非完全可靠。
据《新闻晨报》报道,大众点评网工作人员曾向大众物流下属品牌“大众搬厂”推销有偿服务。推销无果后,该网站上“大众搬厂”下陆续出现了许多言辞粗俗的差评。对于这些差评信息,“大众搬厂”反复查询用车记录、对比用户上传的车辆及人员照片,发现均非其提供的服务。
“因为我们没有商铺账号和密码,既不能撤销假冒电话、删除恶意差评,连正常回复客户、说明情况也无法实现。”“大众搬厂”负责人表示,他们已要求大众点评网删除这些恶意差评。
对此,大众点评网则回复称,他们不会随意删除用户评价,除非被投诉方给出遭污蔑的证据。 然而此前,大众点评网推销人员曾表示,成为“付费商户”后,无论是用户评价还是商家申诉,均能得到“更好的体验”。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36条规定:“为网络商品交易提供信用评价服务的有关服务经营者,应当通过合法途径采集信用信息,坚持中立、公正、客观原则,不得任意调整用户的信用级别或者相关信息,不得将收集的信用信息用于任何非法用途。”
第三方评估平臺是否应该对用户的评价作出限制呢?调查发现,无论是大众点评网,还是看准网,在最后提交评价的环节,都有一份用户使用协议的链接,要求用户发布客观、真实、亲身体验的点评信息。但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能够起到的警示效果有待考量。
恶意评价损害商家名誉
在“放心选”平台上,设置有“红黑榜”,一旦产品被列入“黑榜”,意味着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如在有关面膜的评测中,春雨(蜂蜜)、自然堂等常见的品牌就被认定为“烂脸面膜”,其中春雨面膜更被测定菌落超过标准140倍。在眼霜评测中,价值1700元的某款浓缩修护眼霜则被检测出重金属铬超标。
这些评估结果商家如何看待呢?
有记者致电该款眼霜中国官方售后服务平台询问此情况,工作人员称,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国家曾对化妆品中铬的含量作出过规定,他们的产品在标准之内。“对于‘放心选上给出的结论,我们不清楚它产品的来源,更不清楚它的检测方法。建议消费者对于非官方的检测平台给出的结论不要轻信。”该工作人员表示。
那么,企业能否拒绝被第三方平台评价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第三方评估平台对产品进行评测有两种情况:一是官方授权对某款产品进行检测,二是平台自发的行为。无论哪种,法律都没有禁止。
“但前提是这种评估必须保证是公平、公正、客观的,评测平台也应该是专业的。”刘俊海说。
在宋亚辉看来,第三方评估平台是否有权对产品进行评价涉及到二元冲突的价值问题。“从言论自由的角度来看,评测报告算是一种社会或商业性的言论,消费者有权评价消费品的好坏,第三方评估平台自然也一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三方平台评价产品,还需要取得产品的让权,也就是第三方组织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征得企业的同意。”
宋亚辉表示,现在国内对第三方评估平台没有明确的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足够完善,所以第三方评估平台市场还处于一个自由发展的状态。
评估出现问题,平台应否担责
据不久前《工人日报》报道,有网友在挑选防晒衣时参考了一家第三方评估网站,却发现该网站推荐的一款产品曾被曝光虚标防晒指数。调查发现,在几家评估平台推荐的产品中,也有不少消费者购买后对产品质量提出质疑的。
如果第三方平台推荐的产品真的出现问题,第三方平台应否承担责任?
宋亚辉指出,虽然我国目前没有一部专门规范第三方评估平台的法律,但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还是有很多可以直接用来约束的法条。
“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虚假的评估结果可能会构成共同欺诈。”宋亚辉说,如果消费者在看到某个平台的推荐之后买了产品,而产品功能并没有推荐的那么好用甚至不合格,除了卖家对消费者构成欺诈外,第三方评估平台也应承担连带责任。
宋亚辉解释称,如果第三方评估平台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给出评价,一旦作出了错误的认证,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第三方评估平台承担连带责任。
“还有一种最常用的维权方式是,消费者、被评估的企业觉得自己哪部分权益受损,直接根据相关法律维权。”宋亚辉举例称,之前国内一家评估平台曾推出最丑明星评选,中选的明星认为评测结果侵害了自己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进行维权。如果因为评测报告不真实或存在偏见,对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企业也可以以侵害商业名誉权为由进行维权。
健康发展离不开规范、竞争和监管
虽然第三方评估平台面临诸多问题,但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引入第三方评估平台能够弥补官方评测机构数量的不足,尽可能多地评测生活中需要的各种物品,也能够监督企业提供合格产品。“从长期来看,第三方评估平台的出现利大于弊,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规范它们健康发展。”
在宋亚辉看来,现在国内缺乏专门对第三方评估平台进行规范的法律,可以通过立法,对新兴行业的发展做好监管,让评估平台进行检测的时候,能够依照一定的规范,守住法律的底线。
“消费者、企业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权利,对发布虚假评测的第三方平台进行抵制。这也是规范新行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亚辉指出,激烈的市场竞争会让评估平台考虑使用者的权益,一旦评估平台的数据不能被使用者信任,评估平台自然会有顾虑,尽量让自己的数据有权威、有代表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刘俊海认为,第三方评估平台检测别人的产品,自己也应被监督。“没有公众对检测平台的协同共治,没有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就没有第三方评估平台的公信力。但这种监管也不能一哄而上,避免因管得过严,让评估平台没有了发展的空间,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损失。”
宋亚辉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非官方的第三方评估平台作为新兴的行业,一开始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但从长远来看,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在法律的约束、市场竞争、市场监管等多种措施下,相信第三方評估平台会真正服务于使用者,为使用者提供助益。”宋亚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