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侍伟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所在。如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内,通过探索创新,不断夯实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根基,丰富人民民主的实践形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全覆盖,一直是基层人大思考的重点课题。东阳市人大常委会从2012年开展镇乡街道人大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关注到街道人大工作的诸多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已势不可挡,各地纷纷撤镇设街道。按照城市街道的管理模式,原来的乡镇人大及其主席团自行撤销,街道不再有本级人大代表。而在现实中,新设立的街道管理职能权限不断实体化,承担了越来越多原先乡镇经济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的任务,行政决策管理事务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加强监督。市人大常委会虽在各街道设立了工作委员会,一般有三个专职人员,但面对街道权力实化的现实,因法律监督地位不明确、人员配备不足、工作机制不完善、基层触角缺失等原因,工作存在局限性,无法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能,人大监督在街道层面存在“断层”,出现了政府职能范围内监督工作的真空或盲区。
如何解决街道层面民主断层、人大监督缺位的问题?东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于2013年建立街道议政会制度。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街道议政会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全覆盖的基层实践,是既符合街道实际,又体现基层民意的监督渠道,使人大监督权能有效体现在街道层面,更好地保证了街道基层民众行使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监督权,提升了街道科学决策水平,有力推动了政府各项工作。
实践也证明,实施街道议政会制度,需要坚持三项原则:党的领导是关键。紧紧依靠市委和各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支持,由市人大党组提出创新立项指导性意见,报市委批复同意,各街道党工委加強对推选产生议政代表,筹建议政会等工作的领导,保障其健康有序运行。群众意愿是方向。紧紧围绕街区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活动,通过议政会这个平台,充分利用议政代表联系群众广泛密切、沟通方便的优势,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去。运行机制要规范。市人大常委会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留空间、有弹性,接地气、不固化”的要求指导和推进街道议政会制度实施。各街道不断完善议政会章程,健全组织架构,完善议政代表小组联系群众、检查(视察)调研、建议交办督办等制度,并将议政会制度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严格管理,确保议政会制度有序推进。